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中历史教案: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案(5)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解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并付诸实施后,学术界和文艺界开始呈现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可惜的是,好景不长,由于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和国内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致使此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出现了严重挫折,受到了“左”的干扰和破坏。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极“左”思想盛行,“双百”方针受到彻底破坏,百花凋零,科苑荒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春回大地,新中国文化事业开始逐步复苏。1979年10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历史盛会。这次大会据1960年召开的第三次文代会,其间相隔了19年。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向大会致祝辞。他充分肯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艺术界所取得的成绩,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今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文艺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双百”方针得到恢复。
    在新形势下,“双百”方针得到更加自觉、坚定的贯彻,重新焕发了它的勃勃生机。正如邓小平所强调的:“无论如何,思想理论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一定要坚决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是“三中全会决定了的,现在重申一遍,不允许有丝毫动摇”。这是结合新时期的历史特点对“双百”方针所作的深刻阐述。
    不久,中共中央在总结新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提出了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就是“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又称为“二为”方向。它概括了社会主义时代文化艺术发展的根本目的,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推动了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工作的繁荣发展。
    “双百”方针是具有长久性的指导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它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科学文化繁荣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迅猛而健康地发展。
    2.茅盾和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评选工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导向性、公正性、群众性,注重鼓励关注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精神的创作,推出具有深刻思想内容和丰厚审美意蕴的长篇小说。
    ──《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
    【解读】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于1981年设立,茅盾捐资25万元,当时决定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是我国目前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参与首评而未获奖的作品,在下一届以至将来历届评选中仍可获奖。首届评选在1982年确定,评选范围限于1977年至1981年的长篇小说。
    【注释】茅盾(1896—1981),原名沈雁冰,中国新文学的长篇小说成就,主要体现在茅盾的《子夜》创作上。除长篇《子夜》之外,还有由《幻灭》《动摇》《追求》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组成的《蚀》,以及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
    3.深化文艺体制改革
    深化文艺体制改革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必由之路。文艺产品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有重要影响。文艺体制改革既要促进文艺生产面向市场,又不能听任市场的自发选择。改革要有利于发挥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出优秀作品,多出优秀人才。基本目标是,建立起符合精神文明建设要求,遵循文艺发展内在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文艺体制。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做好文艺工作的若干意见》(1997年1月11日)
    【解读】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的发表和党的十四大召开,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文艺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文艺体制改革取得进展,管理工作得到加强,文艺作品数量增多,题材、体裁、形式、风格多种多样,主旋律日益突出,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同时,文艺工作也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总体上看,文艺创作与时代前进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精品力作不够多,文艺改革和管理的任务还很重,队伍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文化市场的管理方面,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法规。为了更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我们应该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大力推进文化体制的改革。通过体制改革,通过文化立法,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材料一〕过去由于“左”倾思想和小生产观念的束缚,在我们党内相当普遍、相当长期地存在着轻视教育科学文化和歧视知识分子的错误观念。它严重地妨碍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近几年来,我们努力清除这种错误观念,决心逐步加强文化建设,逐步改变文化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82年)《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
    〔材料二〕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巨大的促进,同时也对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努力形成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克服小生产的狭隘眼界和保守习气,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振奋起全国各族人民献身于现代化事业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87年)《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
    〔材料三〕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事业的有关经济政策,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要重视社会效益,鼓励创作内容健康向上特别是讴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有艺术魅力的精神产品。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92年)《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
    〔材料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97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
    〔材料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2002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