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请回答: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是什么?在当时有何重大意义? (2)原子弹最先研制成功是在何时何地?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 (3)材料二阐述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分析这一思想提出的背景。 (4)上述两则材料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有何启示? 三、问答题(共2小题,第23题14分,共28分) 23、简要概括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贡献。 24、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科技发展呈现什么显著的发展趋势?为适应这一趋势,党和政府实行了哪些重大举措?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专题五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A D B D A B B B C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A B D B B D D A B 解析1:要理解“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双百”方针的提出主要对国内的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故选A。 解析4: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对旧教育进行了彻底改造。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故选D。 二、材料解析题 21、(1)二战后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2)科技是生产力。(3)将脑力劳动者称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工人农民对立起来。明确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是社会分工的不同,大家都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使知识分子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调动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22、(1)原因:新中国面临着国际敌对势力和反华势力的包围和封锁,要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和革命成果,必须大力增强国防力量。 意义: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和综合国力。 (2)1945年美国最先研制成功原子弹。加快了打败日本法西斯的进程。 (3)科教兴国”战略。背景: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国际经济和科技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4)科技的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必须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言之有理的均可得分) 解析:该题的综合性较强,时间跨度较大,主要考查六十年代和新时期我国的科技发展状况,同时又涉及到世界近代史的有关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就能很好地得出答案。 三、问答题 23、(1)“文革”结束后,邓小平自告奋勇抓教育工作。为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恢复教学秩序,恢复高考,倡导尊师重教。(2)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3)邓小平对教育改革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4)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24、趋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科技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 举措:提高和改善知识分子的地位和待遇,调动其积极性;加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科技体制改革;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863计划”和“火炬计划”。 成就:在核技术领域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在空间技术领域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并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在运载火箭研究领域成功发射了“神舟”号载人宇宙飞船,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迈进世界先进国家行列;在信息技术领域成功研制出“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在生物工程领域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解析:本题基础性较强,学生所要回答的举措和成就都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同时,该题还适当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用简要的语言列举举措和成就,题中的“趋势”一问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