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中历史教案:高二历史破解李约瑟难题(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末,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工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并产生了大量力学上的(纺织、钟表制造、磨坊)、化学上的(染色、冶金、酿酒)以及物理学上的(眼镜)新事实,这些事实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进行实验的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制造成为可能。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地理上的发现——纯粹为了营利,因而归根结底是为了生产而作出的——又在气象学、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人体的)方面,展示了无数的直到那时还得不到的材料。”
    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
    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始尽” (《清
    世宗实录》卷五七、卷一六)。
    请思考:在清朝固守高度密集型农耕经济,大大削弱开发新能源和科技创新驱动力的情况下,近代科技能否发展起来?
    解释二:科举制度扼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已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不但专考“四书五经”,而且按刻板的模式作文选官--“八股取士”。科学技术完全被排斥在各级教育和科举选官考试内容之外。
    西方的一些平民,甚至小修道士十几年如一日探求自然的奥秘,成为大科学家。试想,中国如有奖励机制激励广大士人以“十年寒窗”、“皓首穷经”的精神与毅力投身于科学研究事业,中国的科学技术会呈现出一种什么状况?
    解释三: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作为官方正统思想的儒学,强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安天立命、修己安人,缺乏研究、开发自然的传统。当科学技术处于以总结经验、搜集材料为主的传统科技阶段时,其影响尚不明显,因此中国古代还有可能在技术方面做出领先于西方的贡献。但一旦进入理论升华阶段,哲学观和自然观的影响就至关重要。
    西方科学家法拉第认为自然现象应该是统一的,既然电能生磁,磁就极可能生电。他沿着这一思路坚定不移地探索,终于为人类找到了新的能源。而明清时期实行文化专制,人们的哲学观、自然观还停留在简单的“天人合一”,甚至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的阶段,极大地妨碍了近代科学理论的发展。
    其他解释
    一些学者认为专制集权的官僚体制、封闭禁锢的社会结构,以及环境气候、语言与文字、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的学者指出,没有成熟的自由市场,并漠视私有产权,没有专利权观念,扼杀了创新发明的动机。有的学者认为,近代科技与近代工业化相互鼓荡,明清科技滞后是农耕经济与工业文明较量的必然结果,这才是破解“李约瑟难题”的症结所在。
    事实上,许多因素互相关联,或递进、或互动,共同发生影响。
    你同意哪一种解释?你能简要概述各种因素是怎样共同发生影响的吗?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一文中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1.什么原因使西方能够把从中国传人的三大发明“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2.为什么在三大发明的故乡中国,未能将其“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3.通过探究“李约瑟难题”,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我们围绕学术界这样一个难题展开探究,并不期望得出“定于一尊”的结论,而是重在鼓励独立思考和对话交流,提高探究创新的兴趣,凡有一得之见都应充分肯定。请将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相关内容联系起来思考,从而加深对中西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各自发展道路和特点的认识,从中汲取深刻的历史教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