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中历史教案:第11课 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教学案(4)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12.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先哲们对人的道德有什么要求?能找出一两句格言,与苏格拉底的道德说教进行对比吗?
    ※阅读精选
    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
    苏格拉底习惯到热闹的雅典市场上去发表演说和与人辩论问题。他同别人谈话、讨论问题时,往往采取一种与众不同的形式。这一天,苏格拉底像平常一样,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对不起!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向您请教。怎样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苏格拉底装作不懂的样子又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就不道德了。”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拉着那个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一个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苏格拉底把这种通过不断发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的方法称作“精神助产术”。
    答 案
    知识结构填充:
    哲学之父 普罗塔哥拉 人 爱智慧 好学深思
    巩固与拓展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D A C C A D B B
    二、非选择题:
    11.(1)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人的认识是判断一切事物的价值标准;教养来自于学习和实践;知识来自于自我感知,而非神灵的赐予。
    (2)意义:其思想标志着早期人文精神的萌芽;智者学派的思想具有奴隶制时代的思想启蒙作用,使人对自然、社会政治、道德等方面的认识趋于合理化;同时也推动了古希腊文化的发展。
    精神:强调人的价值的人文精神;勇于探索、敢于否定传统的精神;崇尚智慧与道德的精神。
    1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先哲们如老子、孔子等对人的道德提出了许多主张。如大公无私、敬业奉献、诚实守信、以德报怨、慈善俭朴等等。孔子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中庸》:“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苏格拉底说过:“美德即智慧”。两者都看到人的美德与智慧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中西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处。但由于二者所处的环境上的差异,二者的取向也存在着差异:苏格拉底寄期望于具有自觉道德人格和丰富知识技能的新人群的产生,由他们来改正现实秩序的不合理性,实际就是要建立一种平民政治。而孔子则主张“学而优则仕”,将道德作为万能的政治手段,寄期望通过对人心的道德改造,恢复逝去的周朝时统治和生活秩序。即必然导致贵族政治的生成。这种差异一定意义上预示着中西文化在未来发展中的分道扬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