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文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分大篆和小篆)→隶书→楷书 ●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 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 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在汉文字发展史上,篆书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隶书:隶书也叫“隶字”、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楷书: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3、文字演变的趋势: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 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4、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1)书法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2)书法的几种主要书体: ●楷书 特点:笔画详备,结构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 发展:①始于东汉。②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③唐代步入盛世,名家群起。 代表人物:魏晋有钟繇的《宣示表》和王羲之的《乐毅论》;初唐的欧阳询(欧体)、盛唐的颜真卿(颜体)、晚唐的柳公权(柳体);宋代黄庭坚、元代赵孟、明代文徵明、清代何绍基等。 ●草书 特点: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虽难于辨识,实用性不大,却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发展: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魏晋以来盛行不衰,名家辈出。 代表人物: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盛唐的张旭、怀素等。 ●行书 特点: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 发展:经过东汉至西晋约两个多世纪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 代表作: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唐朝颜真卿的《祭姪文稿》——天下第二行书; 北宋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天下第三行书;元朝赵孟頫的《行书十札卷》、明朝文征明的《离骚》等。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过渡: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以前的国画我们都统称为古画。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 1、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彩陶画、岩画、壁画和地画。其代表作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2、夏商周三代的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画在墙壁上、丝帛上。《人物驭龙图》和《人物龙凤图》是出土的战国楚国帛画。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3、秦汉时期:绘画艺术有进一步发展。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等。代表作有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彩绘帛画、河南洛阳东汉墓出土的《夫妇宴饮图》等。 4、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并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代表作是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5、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绘画艺术的高峰,糅合外来美术风格;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盛极一时。代表作有: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