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局限性: A、不彻底:农民仍受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 B、掠夺性:实质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C、欺骗性:改革后,农民获得的土地,数量少、贫瘠,且不便耕作,不足以维持生计,只得被迫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改革保留有大量的封建残余,对农民具有残暴的掠夺性和欺骗性,没有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因此改革后的政权是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 3 、存在的问题: A、经济总体水平落后于欧美国家; B、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小结: 克里木战争的失败 斯托雷平土地改革 1905年革命 日俄战争失败 改革不彻底 地方自治 司法改革 “解放”法令 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 “十二月党人”起义和 “知识分子”群体形成 农奴制危机 思考题:比较彼得一世改革与1861年改革的异同。 相同点:a.都是为了改变俄国的落后状况。 b.都是代表农奴主的利益。 c.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 d.都促进了俄国经济的 发展。 e.都加强了对外扩张的力量。 不同点:彼得一世改革加强了农奴制;而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改变了俄国社会性质。 ★课堂思考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 材料二: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地主领地上现存的秩序应维持到应有的准备工作完成,新办法开始实行时为止。 --《解放农奴宣言》 材料三: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 2)据材料二,改革后俄国农民的地位有了怎样的变化? 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能买卖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一些份地。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改革加重了农民负担,农民十分不满。 4)据上述材料分析这场改革的意义和实质。 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 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它是对农民的一场掠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