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文化运动 1、主要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有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3)它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 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由此开始。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2、影响和评价: 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运动中出现一概否定的偏激思绪。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五四运动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3)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4)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基础解读】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背景: (1) 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改良,使中国免遭列强侵略、摆脱危机。 (3)19世纪末,当中国面临瓜分危机的时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2、三民主义的创立: (1)1895年,孙中山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2)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 (3)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不久,又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3、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2)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活动 (1)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实践。 (2)1912年,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二、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原因: (1)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援助。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下,孙中山决定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改组国民党。 (2)孙中山本身的与时俱进的精神。 (3)当时革命斗争形式的需要。 2、过程: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基本内容: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有两方面含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则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4、影响及评价: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此后,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但是,新三民主义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第17课 毛泽东思想 【基础解读】 一、 革命道路的探索 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1)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阅读当时所能见到的共产主义书籍。 (2)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3)1921年,毛泽东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 2、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1)国民革命时期,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2)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