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以下史料,分析南移的过程 材料一:楚地之越,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斤之家。 ----《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记载南朝刘宋王朝的历史)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抵,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 总结: 1、初步开发:汉末,南方等区域经济发展。孙吴,开发经营江南地区,水稻种植、丝麻纺织、铜铁冶炼、造船技术等发展、进步。 2、继续发展:唐代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又一高峰,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是唐代的两大基本经济区。以安史之乱为界,两大经济区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逆转。 3、完成南移: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压倒性优势下继续发展,我国古代经济南强北弱的局面成为定局。 过渡——白居易的《忆江南》和一系列图片展现江南的繁荣景象屏幕展示(《耕获图》;《货郎图》;宋代景德镇的代表性瓷器图片;哥窑的冰裂纹瓷器图片;南宋海船图片;包括交子在内的各种货币图片;《清明上河图》局部。) 提问:“为什么江南会从一个落后、荒凉的地区成为一个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是什么原因使江南得到开发?” 第三个环节:学生讨论交流重心南移的原因 (1)什么造成了北方的落后? 黄河中下游地区自三国起,军阀混战,再加上北方匈奴、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频频南下,长期战乱不已,经济破坏严重。五代十国期间,北方几乎平均每十年就要爆发一次大规模战争。 (2)南方有什么先天的有利条件? 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大批南迁,既为江南经济发展带去大量劳动力,又带去中原地区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相反,江南长期处于一个相对和平安宁的环境。 从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起,政局不稳,战争纷起,中原地区民不聊声,促使北方人口向南迁移。两晋时期(4世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轮番入主中原,民族矛盾激化,再次推动北人南移。进入隋唐时期(7、8世纪)以后,南方仍是北人迁移的首要目标。历经这样多次自北而南的人口大迁徙,安史之乱后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终形成。 小结一:北方人口的南迁是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 (3)什么使得这些长时期没有得到利用的先天条件终于开始发挥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动力之一:技术进步。 (4)农业和手工业方面发生了什么进步? 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耕作技术的提高,稻麦轮种的推广;土地的开发和高效利用(圩田、沙田、梯田)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小结二: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除上述历史原因外,中国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过度垦伐造成生态失衡及江南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历史地理因素。 总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需从地理、政治、历史等多角度综合分析。 第五环节:学生讨论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开放性话题)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4、对南方环境的影响。南方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 拓展总结 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作业布置 探索与争鸣:为何宋以后的中国始终未成为“海上强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