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农业、手工业以及海外贸易三个方面的主要发展标志及成就,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成于南宋,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表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概括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以学生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等方式,引导、分析解决问题宋代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通过文字、图片等史料展示,用语言描述宋代的社会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宋代经济发展的成就,认识我国劳动人民用辛勤和智慧,创造了经济繁荣。 通过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等分析,认识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等知识点讲解,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这一结论。 三、教学方法 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 四、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许多人看来,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这个统治中国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给盖了棺定了论。但是,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自己的视角,试试按另一种标准来看待历史,不是只看王侯将相的“千秋功绩”,而是看看社会经济的发展,看人民群众的生活,也许情况就会大不相同。通过对宋朝经济状况的学习,同学们也许会改变对大宋王朝的上述认识。 第一个环节:宋代经济成就,弱宋与富宋的对比 (1)展示反映宋代经济成就的表格,学生阅读课本整理知识。 表现 (1)水稻种植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2)桑蚕业重心转移到南方 (1)丝织业:官办作坊与独立的“机户”(2)棉花种植扩张至江南(3)新的制瓷中心(4)造船技术世界领先 (1)最早的货币——交子(2)重要外贸港口的出现(3)设立市舶司、番坊与番市(4)外贸范围广:泉州为起点,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阿拉伯; 中心 苏湖地区 “苏湖熟,天下足” 景德镇 广州、泉州、明州 (2)学生讨论海上丝绸之路的条件、原因 为什么陆上的丝绸之路转到了海上?从政治和技术两方面去考虑 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先进;周边民族的兴起与强大,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政府的鼓励政策。 为什么南宋没有禁止海外贸易?(这里需要对比明清) 一则来自海外贸易中巨额的财政收入;二则当时的海外贸易还没有遇到后来明清所遇到的困难——倭寇、海盗、叛逆……;三则国内危机也不像明清时期那么严重。相对而言,局势的变化使得后来的王朝根本无法继续南宋开始的宽容自信的对外政策。 (3)史料补充,论证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小结:南宋时南方经济已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从此南重北轻的经济格局形成,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第二环节: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