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通过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项链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难点: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 教学内容 导入 儒家思想的发展: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时期不断发展——秦朝时遭到打击——汉初逐渐恢复——汉武帝时成为正统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西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1.兴起的原因 ①汉初,社会经济困难,百废待兴(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相争,当时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②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重税、酷刑、徭役兵役繁重)的教训,采取了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2.盛行的时间和地位 盛行的时间从汉初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 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思想界居于支配地位。 3.具体内容(特点) 黄帝和老子的学说,包括治身(养生)和治国两个方面 ①从来源上讲,基础是早期的道家理论;在道、法为主的同时,又兼采阴阳家、儒家、法家的思想,可以说具有兼采众家的特点 ②其主要思想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即有为,无为就是一种作为,是在一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作为,是在政治上少作为的办法缓和社会矛盾。在哲学上它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动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4.盛行的状况(教材小子部分的介绍,阅读框还补充了“萧规曹随”的典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