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的著作是( ) A.《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论十大关系》二. 材料解析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试观日本……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清政府,建设民国……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1903年在檀香山的一次演讲 材料三:“这十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们贫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六年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然失败。” ——孙中山《中国之现状及国民党的改组》1924年1月 材料四:“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之半殖民地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至苏联遗书》1925年3月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孙中山经历了怎样的思想转变?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实现民主共和,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做了哪些努力? (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说明孙中山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是什么?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什么? 2. 阅读下列关于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几则材料。 材料一: (1)驱逐鞑虏。今之满洲……和中国多事,长驱入关,来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奴隶……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其政府,还我主权…… (2)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的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民族的国家。 ——1911年《军政府宣言》 材料二: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条约期满为止。其缔结于革命起事以后则否。……三、凡革命前满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国家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亦照旧尊重之,其在革命军兴起以后则否。 ——1924年孙中山〈宣告各友邦书〉 材料三: (1)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适宜于关税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犯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重要条约。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请回答: ① 据材料一说明孙中山当时的民族主义的宗旨是什么?这种看法有何局限和失误? ② 据材料二、三说明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态度有何区别?影响孙中山产生区别的主要历史因素是什么? ③ 根据以上材料,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有什么变化?从中你得出怎样的认识?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 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毛泽东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图三中共八大会场 请回答: (1)材料一出自毛泽东的哪篇文章?阐明了什么思想? (2)材料二中哪一幅图片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为什么? (3)中共八大上,毛泽东关于当时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是什么? 【试题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 C 2. A 3. B 4. D 5. C 6. D 7. B 8. B 9. A 10. A 11. D 12. C 13. C 14. C 15. A 16. D 17. B 18. D 19. C 20. B 21. D 22. A 23. D 24. A 25. C 26. B 27. D 28. A 29. B 30. B 31. D 32. B 33. C 34. B 35. A 36. A 37. D 38. B 39. C 40. C 二. 材料解析题 1.(1)从改良维新转向暴力革命; (2)理论上,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实践上,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推动了三民主义的进一步传播;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进行了一系列斗争。 (3)最伟大的转变是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重新阐发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重大影响: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推动了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2.(1)孙中山当时的民族主义的宗旨是推翻清政府统治,光复汉民族国家。局限:此时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还没有提到反帝国主义。失误:把国内的民族矛盾、民族问题与外国侵略的界限混淆,把满族排挤到“中国”之外。 (2)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承认帝国主义在中国已取得的特权,承认不平等条约;1924年他则明确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历史因素:斗争的屡次失败,孙中山接受苏俄的建议与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带有反帝反封建内容的新三民主义。 (3)早期只反对满洲贵族统治,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企望帝国主义支持中国革命,后来发展到较明确地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等反帝斗争的纲领。孙中山在探索救国道路的过程中认识不断深入,反映出孙中山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3.(1)《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2)图二的《新民主主义论》。因为它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解决了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系列重大问题。 (3)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