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教案(3)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自我测评]
    试分析孙中山从旧三民主义转向新三民主义的历史原因。
    提示: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三民主义做出了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提出争取中华民族真正的自由和独立;二是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在民权主义中,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明确指出其含义一是给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和团体以自由权利;二是剥夺效忠于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团体与个人的自由权利。要建立一个最新式的“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的共和国。民权主义还强调使政治机构民主化,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实行新的选举制度,使人民真正能够参加管理政权。在民生主义中,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主要原则,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使新三民主义较之旧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和巨大进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为主体的大革命的旗帜,推动了反帝反封建的中国革命的发展。
    孙中山从旧三民主义转向新三民主义的历史原因主要包括:第一,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不断革命又不断失败,使其不得不重新寻求革命出路。孙中山所领导的“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反对军阀专制独裁统治的斗争屡战屡败,1922年6月陈炯明的叛乱更使他经受着痛苦的折磨。为实现改造中国、拯救人民的宏愿,孙中山不得不重新寻求革命的出路,寻找新的革命同盟者。
    第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为孙中山的转变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护国、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认识到,不可能依靠军阀力量来捍卫共和、改造中国。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引起了他极大的关注,认为“中国当得俄国国民最挚热之同情,且可以俄国援助为依赖也”。所以,他愿意联合苏俄的力量,以实现改造中国的目的。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和组织才能,使孙中山决定联合共产党、扶助农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积极领导工农运动,特别是省港大罢工等运动,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和组织才能。孙中山认识到以往的失败就在于缺乏真正的群众基础和革命力量,因此,他决定联合共产党,改组中国国民党。在依靠力量上,孙中山实现了从依靠军阀力量向依靠民众力量的转变。在国民党政策上,孙中山实现了由联合军阀向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转变。在理论纲领上,孙中山实现了从旧三民主义向新三民主义的转变。
    [材料阅读与思考]
    这是孙中山临终前口述的《国事遗嘱》。议一议,这篇遗嘱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它体现了孙中山作为一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的什么高尚品质?
    提示:遗嘱道出了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的目的在于追求中国的统一、独立和富强,其道路和方法就是唤起民众并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奋斗。
    孙中山的这篇遗嘱展示了一代伟人为国家的独立富强奋斗不息、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
    授课提纲
    第10节、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一、投身辛亥革命(1894—1912)
    1、成立兴中会(1894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广州起义(1895年):迈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第一步
    3、成立同盟会(1905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提出三民主义(革命纲领)
    内容 对应的同盟会纲领 思想内涵 地位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前提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核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平分土地 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 补充、发展
    ▲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积极性:①是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
    ③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局限性:①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②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反封不彻底。
    →说明资产阶级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
    5、武昌起义(1911)
    6、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7、主持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8、失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大总统
    辛亥革命有那些重要的历史功绩?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②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直接的结果)。
    ③制定《临时约法》,建立了民主共和制 (最伟大的功绩)。
    ④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最深远的意义)。
    ⑤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1913—1922)
    名称 时间 起因 经过 结果
    二次革命 1913 宋教仁遇刺及“善后借款” 1913年7月,孙中山组织发动讨袁 由于力量对比悬殊和革命力量分而失败
    护国运动 1916 袁世凯复辟帝制 发表《讨袁宣言》
    《第二次讨袁宣言》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第一次
    护法运动 1917 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借助西南军阀,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 遭到西南军阀的排挤而失败
    第二次
    护法运动 1921-
    1922 为了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当选非常大总统,准备组织北伐 因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而失败
    问: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大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主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局限性。
    ①政党:革命党组织涣散,缺乏凝聚力。
    ②纲领:三民主义有重大缺陷。
    ③军队:利用军阀打军阀,没有自己的武装。
    ④群众:脱离工农,缺乏群众基础。
    (2)客观: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勾结,力量强大。
    (3)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说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走到了尽头。
    三、开创新三民主义时代(1924年)
    1、原因:
    ①三民主主义指导下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屡遭失败,需要寻求新道路。
    ②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启发。
    ③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2、中共三大(1923):决定党内合作方式加入国民党
    3、国民党一大(1924):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
    4、提出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对内: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新”在反帝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新”在强调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较为空洞) 平均地权(后来提出耕者有其田)
    节制资本(控制私人资本) “新”在更关注农民和工人
    5、提出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与新三民主义关系:新三民主义体现了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执行新三民主义的方法、方式、途径、手段。
    6、组建黄埔军校(1924):建立新型革命武装
    1924年1月24日,“陆军军官学校”在广东黄埔成立。这所军校在培养人才时,将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作用。为国民大革命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的很多毕业生成为后来国共两党的杰出将领。
    7、逝世:1925年3月12日
    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①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③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最伟大的功绩)。
    ④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⑤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⑥提出新三民主义,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进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