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中历史教案:高二历史选修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3)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3)护法运动
    ①第一次护法运动
    原因:段祺瑞政府的所作所为
    皖系军阀段祺瑞,出专卖国家主权,废弃《临时约法》,拒绝召开国会,破坏共和制度。他公开叫嚣:一不要约法;二不要国会,三不要旧总统。
    经过:他南下广东,欲图借助西南军阀的军事实力,开展护法斗争
    结果: 1918年5月,孙中山辞去大元帅之职,离开广州转赴上海。护法运动无果而终。
    认识: 孙中山很快意识到,“南与北(军阀)如一丘之貉”,护法目标是不可能依靠军阀来实现的。 -----------------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
    ②第二次护法运动
    过程:1920年粤军从福建兵分三路,向广州推进。桂系陆荣廷、莫荣新等败逃广西。
    广东国民政府成立后,致力于出师北上、讨伐北洋军阀的时候,陈炯明大广州发动武装叛乱,公然炮击总统府。
    认识:陈炯明的叛变对孙中山的打击极为沉重,孙中山深受震动,也深感困惑
    问: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大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主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局限性。
    ①政党:革命党组织涣散,缺乏凝聚力。 ②纲领:三民主义有重大缺陷。
    ③军队:利用军阀打军阀,没有自己的武装。④群众:脱离工农,缺乏群众基础。
    (2)客观: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勾结,力量强大。
    (3)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说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走到了尽头。
    思考: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是什么精神在支撑这他,使他“愈挫愈勇”?体现了他的那些精神品质?
    提示:他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向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 --鲁迅
    答: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
    五、开创新三民主义时代(1923—1925)
    1、条件
    必要性①三民主主义指导下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屡遭失败,需要寻求新道路。
    可能性②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启发。③苏联、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2、准备
    (1)确定国共合作的方式
    ①概况:中共三大
    ②意义:
    (2)加快改组国民党的步伐
    ①1923年初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
    ②1923年初苏联政府
    ③筹备工作
    3、实现:
    (1)召开: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2)内容:新三民主义--------政治基础
    ①民族主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
    ②民权主义主张民主自由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
    ③民生主义的重要原则,“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对内: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新”在反帝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新”在强调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较为空洞) 平均地权(后来提出耕者有其田)
    节制资本(控制私人资本) “新”在更关注农民和工人
    (3)意义
    4、实践
    (1) 建立黄埔军校:组建了黄埔军校和新式革命武装,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发展。
    (2)北上参加国民会议
    5、逝世:1925年3月12日
    中山遗愿:签署了三份遗嘱——《国事遗嘱》《家事遗嘱》《致苏俄遗书》。
    弥留之际,他用微弱的声音继继续续地说道:“和平——奋斗——救中国
    孙中山《遗嘱》的全文是: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孙中山在病危之中,仍念念不忘拯救中国、拯救民众。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割据混战四分五裂状态,段祺瑞坚持召开“善后会议”,实行军阀间的重新分赃,使中国继续处于军阀割据的分裂局面。孙中山则极力谋求和平统一主张召开有各界民众代表参加的国民会议,决定国家的统一和建设大计,并废除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摆脱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束缚,从而建设一个新的中国。孙中山在遗嘱中谆谆以此为嘱,把希望寄托于“唤起民众”,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之心。
    孙中山先生一生奔走革命,真正做到鞠躬尽瘁,他临终时遗留下的私产,除了衣物书籍外,只有一幢南美华侨赠送给他的上海住宅(即今上海香山路7号孙中山故居)。他的《家事遗嘱》写道:
    “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衣物书籍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成长,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孙中山先生晚年得到苏联的帮助,俄国革命的成功给他很大的鼓舞,他亲自制订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强调“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
    孙中山先生的转变,顺应了什么样的时代潮流?他的革命遗志是由谁继承发扬广大的?现在的我们还有哪些事要继续遵循先生“遗志”
    提示:毛泽东在《人民日报》上以《纪念孙中山先生》为题发表文章自豪地写道:“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我们正在完成这个革命。”
    思维拓展:孙中山与祖国统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