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中历史教案: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2008年高考江苏省历史(选修科目)说明
    25.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2)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等方面的论著以及思想主张;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指导意义
    2008年历史(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说明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理解新三民主义
    认识三民主义在推动辛亥革命和新三民主义在推动国民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毛泽东思想
    了解毛泽东思想在工农武装割据和新民主主义理论方面的主要内容
    了解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主要论著
    认识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邓小平理论
    了解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内容标准: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学习要求:
    1.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比较新旧三民主义,知道新三民主义的实质性飞跃,知道它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是基本一致的。 3.认识三民主义在推动辛亥革命和新三民主义在推动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4.认识到三民主义是20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体会孙中山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和为民主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建议:
    1.关注下列学法指导:以教科书和相关史料为载体,提炼关键语句,学会将史料阅读与教科书所述相互引证和彼此说明。 2.分析新、旧三民主义作用时,要引导学生从理论与实践、进步性与局限性、结论与史实等方面去条分缕析,寓思想认识于方法指导之中。 3.联系必修Ⅰ中的辛亥革命和大革命、必修Ⅱ中的民族资本主义和必修Ⅲ中近代前期思想解放潮流的有关史实,推动学生对“三民主义是20世纪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确认。 史论共享
    1.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被孙中山称为“救国主义”的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描绘的振兴中华、实现近代化的蓝图。它作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了时代的前进方向,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鼓舞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人民版)是20世纪初期引领中国社会前进的旗帜,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人教版)而“平均地权”则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反映了孙中山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美好愿望和对世界潮流的敏锐观察。(人民版)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人教版)1924年提出的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人民版)
    以上摘自《江苏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教学重点:
    教学进程:
    阅读:单元引言 指出: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辛亥革命,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 指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根据各自所处时代的特点,以及当时革命、建设的需要,分别创立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取得重大成就: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最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社会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
    1)时代特征: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不断深化
    指出:19世纪末,中国面临瓜分危机。
    阅读:《时局图》
    分析:20世纪初的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侵略不断加深,民族矛盾空前尖锐,清政府也成为帝国主义的走狗,封建制度日益腐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正在不断深化中。
    2)历史教训:辛亥革命前,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救国方案相继失败
    分析:辛亥革命前,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运动斗争不断高涨。
    提问: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提出了哪些救国主张(方案)?
    总结:特别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但,他们都不主张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封建统治,而中国封建统治的腐朽是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因此,历史的发展证明,中国民主革命必须由新的阶级阶层领导,并通过新的途径和方法,展开新一轮的斗争运动才有可能成功。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创立革命的理论,并在它的指导下用暴力推翻封建统治。
    3)社会基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以后,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分别举起了革命(1894:兴中会)与改良(1895:公车上书)的旗帜,这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政治领域的反映,也说明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一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时就有了革命与改良两条道路。尽管二者手段不同、道路不同,但要求改变中国社会现状、挽救民族危亡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19世纪末资产阶级中下层发展不充分。20世纪初,《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进步人士开始抛弃对清政府的幻想。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继续发展,资产阶级中下层力量加强,革命的思想与方案越来越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4)革命实践:孙中山放弃改良思想,走上革命道路,逐步提出三民主义的思想。
    阅读:本课引言:
    介绍: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这时,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开始活跃在政治舞台上。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改革纲领,但是遭到了李鸿章的冷遇。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指出: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大多在海外,海外的经历虽然有时是被迫的,但海外的经历,尤其是欧美主要国家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走上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道路的成功启示,也成为孙中山能够提出“三民主义”思想的重要因素。
    4)欧美启示:欧美主要国家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走上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道路的成功启示。
    指出:孙中山学习西方理论,考察西方社会,丰富并完善着民主革命的思想。
    提问:那么,孙中山比较欧美各国,最终为近代中国选择的学习典范是西方的那一个国家?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又直接来源于哪儿?
    阅读:“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实地考察西方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和社会现状后,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
    2.提出过程:
    1)1894年,兴中会,创立合众政府,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最早提出的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
    ①时间:1894年; ②人物:孙中山; ③地点:美国檀香山; ④性质: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 ⑤誓词:“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指出: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最早提出的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
    阅读:历史纵横:
    指出:兴中会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在中国人民面前树起了革命大旗。 2)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流亡海外,考察欧美,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指出:1895年,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起义未发动就被镇压。
    阅读:课本:
    指出:孙中山流亡海外,后经日本去欧美进行考察。在英国,他一边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一边考察西方社会政治,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介绍:通过考察,他“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美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这就形成了三民主义的雏形。
    3)1905年,中国同盟会,“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①时间:1905年8月;
    ②人物: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的成员;
    ③地点:日本东京;
    ④政治纲领:“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阅读:图片
    ⑤领导:孙中山、黄兴;
    ⑥机关报:《民报》;
    ⑦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⑧“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4)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在《民报》第一号发刊词里,将同盟会的政纲概括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这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3.基本内容:
    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前提)
    指出:面对中国人在西方列强侵略面前所表现出的浑浑噩噩、萎靡不振的状况,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孙中山将民族问题作为三民主义的首要问题提出来,确立了用革命手段暴力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民族主义将推翻清王朝,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及共和制度相结合,因而被赋予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新内容和新含义。
    提问:中国近代社会有两大矛盾,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为了解决哪一对目的?
    指出:它要解决的首先只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阶级矛盾。
    分析: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在革命派看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由于中国的积弱,只要推翻清政府使中国振作起来,帝国主义各国就会与中国平等相待,并且可能会赞助中国革命,甚至幻想以承认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和特权,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承认,这不能不说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
    2)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核心)
    指出: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是三民主义学说的核心部分,其基本含义就是进行政治革命,
    分析:民权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愿望,对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起了推动作用。但是,民权主义的矛头主要指向皇帝和封建贵族,并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反而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就为汉族的旧官僚、地主、军阀混入革命阵营以可乘之机。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就是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实现家给人足。(发展)
    指出: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是他的“社会革命”纲领。
    分析:孙中山认为,在民族、民权革命成功之后,就可以实行民生主义,“思患预防”西方社会的弊端。
    阅读:图片
    分析:通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是孙中山设计的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这一方案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它反映了孙中山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美好愿望和对世界潮流的敏锐观察。但它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斗争自然也就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政治纲领
    三民主义
    内容
    进步性
    局限性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族主义(民族革命)
    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是三民主义的前提,把矛头直指清王朝,也就间接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势力,具有反对封建,争取民族独立的意义
    依然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政治主张,这必然会带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不彻底。
    创立民国
    民权主义(政治革命)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和根本,解决了革命派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革命关键问题。具有争取民主权利的进步意义
    并没有把整个地主阶级作为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和推翻这必然会带来反对封建的不彻底。
    平均地权
    民生主义(社会革命)
    核定地价,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做到“家给人足”。
    是三民主义的补充和发展,这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但是也反映了同情农民并与之合作的进步思想,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逐步改造的方法不能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无法满足广大农民阶级得到土地的要求,因而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阅读:学思之窗:思考:孙中山为什么主张进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这三种革命和三民主义是什么关系?
    4.认识评价:
    1)尽管当时的三民主义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
    分析: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没有进行彻底革命的土地纲领。这也就决定了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2)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分析: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描绘的振兴中华、实现近代化的蓝图。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追求民主自由、在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和要求。这在当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共同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旗帜,也有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5.实践活动:
    1)辛亥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实践。
    2)《临时约法》:1912年,孙中山根据三民主义思想原则,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三民主义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3)捍卫民主共和: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实行独裁统治,企图复辟帝制。孙中山开始了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他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导引:孙中山逐渐认识到,过去的办法行不通了,为救国必须寻求新途径、新力量。这样,孙中山就与时具进地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新思想。
    二、新三民主义
    1.历史背景:
    指出:正在资产阶级展开的一系列革命活动不断失败的时候,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在苏俄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本着至诚的爱国热情和与时俱进的精神,毅然决定改组国民党,并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思想主张。
    1)资产阶级一系列革命活动失败的教训
    2)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影响
    3)苏俄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4)孙中山的爱国热情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分析:至诚的爱国热情,愈挫愈奋的斗争精神和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孙中山能够提出“新三民主义”思想的根本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