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Ⅱ卷(共81分) 三、(23分) 14.将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⑴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 译文: ⑵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 译文: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 ,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⑵别有幽愁暗恨生, 。(白居易《琵琶行》) ⑶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1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绝 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⑴请分析“逾”与“欲”的表达特点。 答: ⑵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感情的特点。 答: 17.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意思。(不超过16字)(2分) 爱因斯坦并不是一个只知道埋头在实验室里的“科迷”、躺在书本上的书呆子,还是一个关心政治的社会活动家。青年时代受到社会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从那时起,他就自称是社会主义者。他热烈支持俄国十月革命,认为这是一次伟大的社会实践;才能取又对斯大林时期愈演愈烈的政治迫害和意识形态上的专制深为不满。他说:“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让每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重,而不让任何人成为崇拜的偶像。” 答: 18.仿照示例,为下列两条对联的上联拟写下联。(4分) 例:天下皆乐人长寿 四海同春树延年 ⑴江山如画千里秀 ⑵花香满院春风至 四、(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19-22题。 蒺 藜 晨义 河滩上生长着蒺藜。贴紧地面,长长的茎蔓向四周伸展,绿绿的一层,低过所有的草。也开花,浅黄的吧,不知道来没来过蜜蜂。也结籽,籽就是蒺藜,密密的,起初是青绿,等到秋天熟了老了,就变成灰白。混在沙土里,若不是扎了人的手脚,就绝对难发现它的存在。 而少年却喜欢光了脚丫,在沙地上活动。温柔的沙地是他们永远也享不完的福源。河水清浅,沙粒洁净。一群群的小青条飘来摆去,如清风吹动的银针,又像银河里的星星,闪烁迷离。这种鱼异常鲜美,可半天捉不到一条。别看它们静若处子,你一伸手,就瞬间无踪,迅捷得令你茫然无措。那些透明的小虾,弓着身子往后跳,一下一下很好玩。水边地堰上的茅草有很深的根,直直地向下,是去找深处的水。耐心把周围的沙扒开,就能拔出细长的一条,颜色洁白,滋味甘甜。因为扎得太深,总有一截断在沙里。白腊是一种灌木。枝条柔韧结实,弹性极佳,是好战的少年做弓的良木。砍下几条,不大功夫,光滑的腊条就变成了少年战斗游戏中辉煌的武器。蚂蚱多是大头的飞蝗,后腿强健有力,振翅而起,咯咯作响,飞得又高又远。待它落下,悄悄接近,脱下鞋子猛扣过去!这时候蒺藜就出现了。听见“哎呀”一声,知道是踩上了蒺藜。拔掉蒺藜,脚掌已是血迹点点。零星的蒺藜还好对付,若不幸踩在蒺藜棵上,那就无法想像。 地上为什么会有蒺藜昵?它专为扎人而生吗?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去探究。没有谁去特意拔除这种东西。割草的人也总是躲开它,如果不留心而收进了筐里,也要把它挑出来扔掉,大概怕扎了牛舌头吧。 河边的少年都知道河滩上有蒺藜,却没有一个惧怕,没有一个因为可恨的蒺藜而放弃那片温柔的沙地。挨过扎的脚依然赤裸,依然无拘无束活蹦乱跳;而且脚掌越磨越厚,越扎越硬,跑在沙石上,不再感到疼痛。后来长大了,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扰,想一想当年的蒺藜,就没有了任何的忧虑。原来苦难的教程,自少年就已开课启蒙。蒺藜不只长在地里,它其实无所不在,而且有各种各样。只要你在大地上走动,总会遇到它。脚掌越大,扎上的蒺藜就越多。但无论何种蒺藜,都只能被踩在脚下。它头上的角,永远也不能被高举;它身上的刺,永远也不会是锋芒。它对人的伤害,始终都是失败的证明。没有哪只脚,为几颗小小的蒺藜而停止行走。蒺藜,蒺藜,小小的小小的蒺藜! 现在,不知道上河滩上还有没有那么多小小的蒺藜,还有没有那么多野兔般的赤足少年玩耍奔跃。有时就发出奇想:拿一把镰刀,去割蒺藜,做一件少年时期没有做过的事。 (选自《散文》2004年第2期) 19.文中写了少年在河滩沙地上的哪些活动?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答: 20.联系全文看,少年为什么没有人因为可恨的蒺藜而放弃那片沙地?(6分) 答: 21.“蒺藜不只长在地里,它其实无所不在,而且有各种各样。”这里的“蒺藜”是指什么?试从你的生活中举出一例。(4分) 答: 22.“蒺藜,蒺藜,小小的小小的蒺藜!”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4分) 答: 五、(40分) 阅读下面材料,自拟题目,选用两种以上论证方法,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议论文。 台湾著名实业家王永庆出身于贫苦家庭,又是长子,从小就担负了很多粗重的活。每天一大早起床,赤着脚,翻过小山去挑水,往返五六次,之后再帮着做其它家务。做完了,才匆匆赶六七里山路去上学。由于从小生活环境如此,后来他到外地谋生,什么苦也都能吃得下,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开创了一番事业。因此,他常对人说,他之所以有今天,多亏年轻时吃够了苦。他又说:“我成功的秘诀无他,就是吃必要的苦,耐必要的劳!” 参考答案 一、(27分,每小题3分) 1.B(A“靥”读yè;C“跬”读kuǐ;D“藩”读fān。) 2.B(A“横七树八”应为“横七竖八”;C“锻练”应为“锻炼”;D“气势磅薄”应为“气势磅礴”。) 3.B(“许诺”是答应、应承,“承诺”是答应某项事一定照办;“惊醒”指受惊动而醒来,“警醒”是警戒醒悟的意思;“首先”一般用于列举,是“第一”的意思。) 4.D(“始作甬者”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是贬义词。) 5.C(“学习说”只是一种观点,不是一本书,不能用书名号。) 6.B(此句能很好地解释前句,横线前后构成“因果”关系。) 7.B(A项成分残缺,“满足人民”后应该加上“的生活需要”;C杂糅,应去掉“是20多岁的人的作品”;D语序不当,将“最活跃”置于“中国经济”之后,并去掉第一个“的”。) 8.D(“南”,名词做状语。) 9.A(后四十回是高鹗所续。刘鹗是《老残游记》的作者。) 二、(12分,每小题3分) 10.A(辨:清楚。) 11.D(两个“者”都是代词,指“……的人”。A项“以”前为介词“由于”,后为连词“用来”。B项“之”前为人称代词“他”,后为结构助词“的”。C项“因”前为连词“因为”,后为动词“沿袭”。) 12.B 13.C(原文意思是事情不经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决定,即使交下去办,老百姓也不愿听从。) 三、(23分) 14.(5分)⑴虽然是瘴气和险峻遥远之地,也不慌不忙地视察。 ⑵不贪图获取名声而锐意实现理想,淡于追求福禄而重视得到民心。 15.(6分)⑴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⑵此时无声胜有声。 ⑶申之以孝悌之义。 16.(6分) ⑴“逾”是以碧衬白,碧白相映生辉;“欲”在拟人中赋予花朵以动态。 ⑵前两句写春光赏心悦目,但岁月荏苒,归期遥遥,游兴顿失,反面勾起了漂泊的感伤,是以乐景写哀的手法。 17.(2分)爱因斯坦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 18.(4分)⑴如:祖国多娇万年春 ⑵如:喜气盈门幸福来 四、(18分) 19.捉鱼虾,砍白腊,挖茅草,追蚂蚱。(4分) 20.一方面因为那片沙地能给他们带来无穷的自由与欢乐;另一方面他们也在那里磨炼了自己的意志。(6分) 21.比喻生活中的“困扰”(“挫折”、“打击”等);例: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的实例。(4分) 22.这一句是作者针对蒺藜虽然长角长刺,生活中的“蒺藜”虽然给人带来困扰,但它们却不能左右人的命运,相反却只能磨炼人的意志这一点而发出感慨。(4分) 五、(40分)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