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怠:懈怠,松懈。 非常之观非常:不寻常。 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于:对。 于人为可讥于:在。 解析:B.相:帮助。 答案:B 8.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孰能讥之乎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吾其还也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③④均不同 D.①②③④均相同 解析:①难道;②代词他们;③副词,表婉商语气,还是;④代自己。 答案:C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未尝:不曾。 B.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不免:免不了。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是故:因此。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革灭:割占。 解析:D项“革灭”意为“消灭”。 答案:D 10.比较下列句子中的“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③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④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①②③表转折关系,④表顺承关系。 答案:C 第Ⅱ卷(共70分) 三、(8分,每小题4分)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田园乐 王 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体现了诗人亲近自然的乐趣。(1)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2)诗中的“山客”是怎样的心境? 答案:(1)诗中有画,绘形绘色(或:突出色彩的描写),动静结合(或:以声衬静),情景交融。(2)闲适恬静。 12.根据语境,默写名句及文学常识。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语句出自__________写的__________。“唐宋八大家”,除本文作者外还有唐代的两位:__________、__________。 (2)满招损,__________。 (3)盛衰之理,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名句的识记能力。 答案:(1)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韩愈 柳宗元 (2)谦得益 (3)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四、(15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1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2分) (1)是说也,人常疑之( )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3)或曰此鹳鹤也( ) (4)余固笑而不信也( ) 答案:(1)这 (2)这样 (3)有人 (4)只是 14.与“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中的“名”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1分)( ) A.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C.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 D.左右欲刃相如 解析:D项名词动用,A项使动用法,B项名词作状语,C项形容词作动词。 答案:D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释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分)( ) ①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②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③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焉:均为语气助词。而:③表承接,④表修饰。 答案:A 16.文章的第二段写到了作者两次“笑”,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前后笑的各自内涵。(2分) 答案:①表示对石钟山这一说法的怀疑。②表现自己探究到石钟山真正命名原委后的心满意足。 17.文章第二段对石钟山周围环境的描写,其用意是为__________,也与文章结尾一段的“__________”一句形成照应。(2分) 答案:突出石钟山周围地理环境的险恶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彦光少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魏大统末,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及高祖受禅,以为岐州刺史。开皇二年,上幸岐州,悦其能。后数岁,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化。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言于上曰:“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豪猾者闻彦光自请而来,莫不嗤笑。彦光下奉,发摘奸隐,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由是人情险,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于是人皆剋励,风俗大改。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自容。彦光训谕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吏人感悦,略无诤讼。 (《隋书•列传第三十八•循吏》)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 ) A.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质:质朴。 B.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坐:因为。 C.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庶:希望。 D.发摘奸隐,有若神明摘:揭发。 解析:B项坐:因犯……罪(错误)。D.摘:通“揽”,“发摘奸隐”等于“发奸揽隐”,“摘”意同“发”,可依语境推断。 答案:B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1分)( ) A.有规检,造次必以礼 B.衣冠士人多迁关内 C.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 D.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 解析:D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都译为:对学生讲解说明教材的内容。A项古代汉语意为“匆忙、仓促”;现代汉语意为“鲁莽,轻率”。B项古代士以上戴冠,衣冠连称,是古代士以上的服装,后引申指世族、士绅;现代汉语意为“衣服和帽子,指穿戴”。C项古代汉语意为“技艺”,此处用为名词,指从事各种技艺的人,即工匠;现代汉语意为“表现在艺术、工艺、体育等方面的巧妙的技能”。 答案:D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1分)( ) A.其父每谓所亲曰 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 B.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以德化人,皆此类也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解析:B项前者为第三人称代词,代人,译为“他”;后者用作副词,表示期望的语气。A项均用作助词,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属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C项均表示被动关系,跟“所”结合,组成“为……所”句式。D项均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方法,译为“用”。 答案:B 2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梁彦光的为政之道的一组是(1分)( ) ①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 ②发摘奸隐,有若神明 ③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 ④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 ⑤彦光训谕而遣之⑥吏人感悦,略无诤讼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③④D.④⑤⑥ 解析:排除①⑥,①为学识修养,⑥为为政之道的结果。 答案:C 2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 ) A.梁彦光品行和学识皆佳。他年轻时就性情纯厚,他的父亲对他寄予厚望,认为他一定会兴盛宗族。他就学于太学时,治学泛览经史,行事严守礼法。 B.梁彦光性情执著,不因挫折而屈服。相州民风不淳,有些人诽谤他任刺史不善为政,使得他获罪免官。但他后来重被起用时,却不惧失败,主动请求再回相州任职。 C.梁彦光为政始终是惩恶和教化兼施。他一方面严厉打击强横狡猾、不守法纪之徒;另一方面以圣贤之道教育感化民众。他的政绩深受皇帝赏识。 D.梁彦光的德政使得过去善变狡诈的相州民众转而向善。酗酒不孝的焦通,经过教育感化而幡然悔悟,弃恶从善;相州官吏民众的好争执的习俗也为之大改。 解析:C项任相州刺史是惩恶和教化兼施,而任岐州刺史则是以静镇之,并非“始终”;皇帝的赏识也是任职岐州时的事。 答案:C 2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 (2)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 答案:(1)彦光并没有处置他,而是把他带到州中的学校,让他在孔子庙里参观。 (2)后来焦通改正了过错,磨砺自己的品行,最终成为了有善行的士人。 五、(7分) 24.下面是一则简讯中的几句话,在标点、用词和语法方面有一些毛病。原文各部分已用序号标明,读后请把有毛病的部分挑出来,将其序号填在文后答案处的横线上。(3分) ①随着我国服装生产工艺水平的稳步提高,②如何改变与之配套的服装辅料业的相对滞后状况,③已成为我国服装业面临的重要内容。④服装辅料指的是加工服装时所需的衬布,纽扣,花边等。⑤目前,⑥我国出口服装中80%的辅料依靠进口产品,⑦国内一些高档知名品牌服装也多采用进口辅料。 答:有毛病的几个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标点错误和病句的能力。③句中,“内容”应改为“问题”;④句中,两个逗号应改为顿号;⑥句中,应删掉“产品”;⑦句中,“国内”后应加上一个定语“销售的”。 答案:③④⑥⑦(仅答对一个不得分。) 25.发挥想象,从下面的词语中任选两个词写一段话,要求句意明确,含义深刻。(不超过60字。)(2分) 知识 水龙头 月亮 狮子 解析:要找到事物的关联性,阐明其含义。 答案示例:(1)水龙头不打开,再清亮的水也只能关在水管里。学了书上的知识却不运用,再先进的理论也只会束之高阁。(2)月亮骄傲地对狮子说:“你虽是百兽之王,但你却没有我辉煌!人们对我都是仰面相看。”狮子说:“是的,你很辉煌,但你沾的是别人的光,而我靠的是自己的能力获得别人的赞赏。” 26.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2分) 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诞辰。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幅画卷,有冷色也有暖色;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__________,史诗还在续写。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的时代。 解析:分析题目所给的句式特点,有利于解题,(1)打比喻。文句列出三个类似句子,“像一条长河”“像一幅画卷”“像一部史诗”,那么,要造类似的比喻句才可以。可以写“五十年像一首歌曲”“五十年像一个赛场”“五十年像一部戏剧”“五十年像一条大路”等等。(2)前低后扬。从“有急流也有缓流”“有冷色也有暖色”可以看出前者低落,后者扬起,那么在拟定新句子的时候,可以注意这个特点。与上面对照,可以写“有低音也有高音”“有失误也有成功”“有平静也有高潮”“有弯曲也有笔直”等等。(3)前后照应。“长河永远奔流”照应“有一条长河”,“画卷刚刚展开”照应“画卷”,那么续文也应照应上文的内容,可以写“乐曲渐趋高潮”“赛事正趋激烈”“剧幕徐徐拉开”“大路继续向前”等等。 答案:五十年像一首歌曲 有低音也有高音 乐曲渐趋高潮 六、作文(40分) 27.阅读下面的提示,按要求作文。 哲学上讲,变是绝对的,不变则是相对的。现实生活也是如此。请你以“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写好本题,选材、立意是关键。下面结合几种写作思路谈一谈:(1)写祖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家乡面貌的改变或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采用这一写法,应选好切入点(如借助某一物件的变迁,一本家庭照相册的折射,或一家三代人十八岁时在物质生活上的最大梦想,等等)加以反映,否则容易泛泛而谈,流于平庸。(2)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的心灵。比如性格情操、思想观念、精神风貌、人生追求等的变化。相对来说,这种写法便于写深入写透彻。(3)从《变色龙》等名篇中获得启发,描写某君面对领导与群众(或人前人后)的善变,解剖世相,针砭时弊。这种写法比较新颖,写得好会有较强的思想性、趣味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