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二语文测试题:第五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第五单元
    ●知识网络
    筛选文中的信息
    1.根据文体特点,把握文章基本要素。对记叙文,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尤其要注意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人物的多少、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的前因后果等。对说明文要注意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容和说明的方法等。对议论文,要注意论点、论据及论证的方法,弄清作者提出论点的方式、论据的发生及与论点的联系方式等。
    2.增强对时间地点的敏感,重点突破人物传记。纵观最近十余年的高考古文阅读,全是人物传记,因而人物传记应是重点训练、力求突破的对象。而为了增加试题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题,命题者常常将测试点放在时间的推移和地点、事件的变化上。因为选项里所说的人和事是文中确实有的事,只是因为试题移花接木、张冠李戴而隐含错误,所以考生不细心,很难发现。1998年第22题的错误是:皇上并没有“当即接受他的意见”,而是“再上,乃止”,所以A项也是将时间、语境搞错。而1999年第16题D项也是错在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变化上;“革除淮禁旧弊”是在“迁左丞、行徐州事”之后的事,和前边的不可混为一谈。因此,在阅读时,要对有着表示时间、地点及其变化的词句格外敏感,可以将其用笔勾出,在做题时不要只检查选项中所说的人和事符合不符合事实,还要回到原文,看看时间、地点、事件对不对。
    3.通读全文,捕捉重要信息。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是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当然,对于一篇文言文,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读懂,可利用前面所讲的猜读大胆推断。也可运用“跳读”法将一些疑难词语暂且跳过去,捕捉文章中重要的信息材料,如中心词、中心句、作者的评述性文字等。
    4.注意题干要求。题干往往要求提取人物性格特点的某一方面,而选项一般涉及人物的性格的多个方面,考生要从中筛选出准确的选项,必须注意题干要求。还可以结合排除法确定正确答案。
    ●范题精讲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
    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因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丹从之,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天应澍雨①,谷稼以登。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阯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以病自上,被征当还,吏民攀车请之。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桓帝时,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曰:“尝安仁弘义,耽乐道德,清行出俗,能干绝群。前更守宰,移风改政,去珠复还,饥民蒙活。且南海多珍,财产易积,掌握之内,价盈兼金,而尝单身谢病,躬耕垄次,匿景藏采,不扬华藻。臣不敢苟私乡曲,窃感禽息②,亡身进贤。”尝竟不见用,年七十,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孟尝传》)
    注:①澍雨:及时降雨。②禽息:春秋时秦国大夫,因向秦穆公推荐百里奚未被接受,自杀而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至孝:极为孝顺。
    B.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祷请:向神灵祈求。
    C.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访问:咨询,打听。
    D.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行旅:旅行,游览。
    解析:该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词义的掌握能力。该题设计选择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三项正确的解释,一项错误的,这样,该题的选择相对来说降低了难度,答案应该选D项。D项中的“行旅”应为“商人”,是名词。
    答案: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B.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C.宜戮讼者,以谢冤魂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D.即刑讼女而祭妇墓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解析:该题着重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A.于是;B.于是,就;C.第一个“以”是介词,用;第二个相当于“而”,表顺承;D.表并列。题型采用的是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的方式。为了降低一些难度,同时也为了把考生在中学学过的已有知识与现在面临的新问题串联起来。在用来比较的8个例句中有4个例句来自中学课本,它们分别出自《屈原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逍遥游》《醉翁亭记》。这样做便于考查学生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案:C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孟尝敢于仗义执言的一组是( )
    ①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 ②因谢病去,妇竟冤死 ③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 ④宜戮讼者,以谢冤魂 ⑤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 ⑥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解析:该题着重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与前几年编组筛选的题一样,实际上仍然是在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层级为C级。②因事不顺利而告病离开,⑤孝妇冤案得雪时的一个原因。
    答案:B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尝品性正直。上虞寡妇婆母寿终后,受小姑诬告冤屈而死,以致郡中大旱。孟尝代为洗白冤情,最终“天应澍雨”,五谷丰登。
    B.孟尝很有才能。他就任合浦太守,前任宰守贪鄙因而“珠渐迁徙”,孟尝“革易前敝”“移风改政”,以致“去珠复还,饥民蒙活”。
    C.孟尝因他的政绩深受百姓爱戴。在他将要离任时,当地吏民牵挽着他的车子请求他留下,他只能登上乡民船趁着夜晚偷偷离去。
    D.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尝,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绝伦,因而竭力向皇帝举荐。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最终老死于家中。
    解析:该题是对文章整体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于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D项中“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不恰当,由原文结尾来看,是不被任用,并不是“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
    答案:D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2)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解析:(1)此题得分关键是知道:“海”名词作状语;“贸”名词动用,贸易,买、购;另外“而”在这里是转折语气。(2)此题得分关键在:“穷泽”状语后置,“就”后面省略“之”,就(之),即挨着他,靠近他。
    答案:(1)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产珠宝,同交阯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2)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邻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家。
    ●试题详解
    第五单元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倔起阡陌之中(qiān)盛以锦囊(chénɡ)
    洎牧以谗诛(jì)据崤函之固(xiáo)
    B.以三矢赐庄宗(sì)瓮牖绳枢(yǒnɡ)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wèi)约从离衡(zònɡ)
    C.隳名城(huī)逡巡而不敢进(qūn)
    国胡以馈之(kuì)仓廪实(lǐn)
    D.赢粮而景从(yǐnɡ)销锋镝(dí)
    国胡以相恤(xù)方其系燕父子以组(xì)
    解析:此题考查汉字的字音。B项,“以三矢赐庄宗”中的“赐”应读为“cì”,“瓮牖绳枢”中的“牖”应读为“yǒu”,“为天下笑”中的“为”应读为“wéi”。
    答案:B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错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一概。
    始速祸焉速:快疾。
    B.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数:道理。
    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本来。
    C.此三者,吾遗恨也恨:遗憾。
    华山之阳阳:山的南面。
    D.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根源。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贬职。
    解析:此题考查实词词义。A项,“始速祸焉”中的“速”应释为“招致”;B项,“胜负之数”中的“数”应释为“命运”,“抑本其成败之迹”中的“本”应释为“考察、考究”;D项,“舟行适临汝”中的“适”应释为“到”。
    答案:B
    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火尚足以明也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③逸豫可以亡身 ④仓皇东山 ⑤且庸人尚羞之 ⑥将军身被坚执锐 ⑦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⑧素善留侯张良 ⑨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⑩则修文德以来之 ○11渔人甚异之 ○12函梁君臣之首
    A.①⑧/②○12/③⑩/④⑨/⑤○11/⑥⑦
    B.①⑥/②⑦/③⑩/④⑧/⑤○11/⑨○12
    C.①⑧/②○12/③⑤/④⑨/⑥⑦/⑩○11
    D.①⑦/②○11/③⑤/④○12/⑥⑧/⑨⑩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辨析能力。①⑧句中的“明”“善”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②○12句中的“礼”“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③⑩句中的“亡”“来”是动词的使动用法,④⑨句中的“东”“面”是名词作状语,⑤○11句中的“羞”“异”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⑥⑦句中的“坚”“锐”“圣”“愚”均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答案:A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和,同,连词)
    A.与与尔三矢(给予,动词)
    与战胜而得者(跟,同,介词)
    皆被发文身(刺画花纹,动词)
    B.文其文漫灭(文章,指碑文,名词)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指碑文,名词)
    噌吰如钟鼓不绝(鼓,名词)
    C.鼓微风鼓浪(鼓动,动词)
    填然鼓之(击鼓,动词)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告诉,动词)
    D.告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报告,动词)
    赏施于告奸(告发,动词)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A项,“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应释为“交结,交好,动词”;B项,“独其为文……”句中的“文”应释为“文字,指单个的字,名词”;D项,“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中的“告”应释为“祷告,动词”。
    答案:C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D.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词语古今意义不同用法的辨析。A项,“故事”指旧事,前例,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C项,“从事”指官名,一般属官;D项,“智力”指智慧和力量,是由两个词组成,与现代汉语的意义不同。
    答案:B
    6.对下面各句的翻译,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比较秦国接受贿赂而取得的土地和通过作战胜利而取得的土地,它们的实际数量是其他六国的一百倍。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古代求学的人不能不深入地思考并谨慎地采取的缘故啊。
    C.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一个人夜里呼喊作乱,作乱的人四方响应。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被敲击而发出响亮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这样。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A项,正确译文应为: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多到百倍。
    答案:A
    二、(12分,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7.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于是余有叹焉。叹:感慨。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景象。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辅佐的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