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学年上学期磁灶中学期中考试 高二年语文试卷(必修五模块)(一) (注意:选择题答案写在第二张第5页选择题答题栏处,否则不得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 1、下列加横线的文言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田园将芜胡(为什么)不归 奚(为什么)惆怅而独悲 载(又,一边)欣载奔 B有酒盈(满)樽(酒杯) 倚(靠着)南窗以寄傲 时矫首而遐(远)观 C景(景色)翳翳以将入 复驾言(说)兮焉(什么)求 或(有时)命巾车 D曷(为什么)不委心任去留 眄庭(院子)柯以怡颜 家君作宰(县令) 2、下列加横线的文言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舸舰迷津(渡口) 云销雨霁(雨后天晴) 落霞与孤鹜(野鸭)齐飞 B气凌(超过)彭泽之樽 命途多舛(顺利) 穷(贫穷)且益坚 C天高地迥(远) 北海虽赊,扶摇(乘着旋风)可接 岂效(学)穷途之哭 D等终军之弱冠(男子成年,二十岁) 他日趋(小步快走)庭,叨陪鲤对(回答) 3、下列加横线的文言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今兹奉袂(衣袖) 适(适合)莽苍者 彼且恶(凶)乎待哉 B海运则将徙(迁移)於南冥 齐谐者,志(记载)怪者也 我决起而飞,枪(碰到)榆枋 C朝菌不知晦(月末)朔(初一)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奋勉) 夫列子御(驾)风而行 D、恭疏(写)短引 臣以险衅,夙(早时)遭闵凶 既无伯叔,终鲜(少)兄弟 4、下列加横线的文言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逮(捕)奉圣朝 诏书特下,拜(拜见)臣郎中 本图宦(官位)达 B、寻(不久)蒙国恩,除(授予官职)臣洗马 刘病日笃(深重) C、且臣少仕(做官)伪朝 过蒙拔擢(提拔)但以刘日薄(迫近)西山 D、乌鸟私情,愿乞(请求)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州的长官)所见明知 5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B、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 D、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6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③之二虫又何知 ④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焉”的理解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B、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C、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D、复驾言兮焉求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B、襟三江而带五湖 C、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D、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9、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乐夫天命复奚疑? B、问征夫以前路 C、莫之夭阏 D、复驾言兮焉求? 10、下列各诗句所涉及的传统节日,依次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 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③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④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看鹊桥归路。 ⑤渚闹渔歌响,风和角棕香。 A.重阳节 春节 元宵节 七夕节 冬至 B.春节 重阳节 元宵节 冬至 清明 C.重阳节 元宵节 春节 七夕节 端午节 D.元宵节 春节 端午节 重阳节 七夕节 11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中,东吴屡次讨要荆州,于是采用鲁肃之计,邀关羽来吴国赴宴。席间关羽拉着孙权的手不放,互相敬酒。刀斧手见状不敢轻易下手,关羽因此安全脱身。 B、下列故事都是出自《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三气周瑜。 C、堂吉诃德记叙了三次游侠经历,每次均以失败告终。 D、“我赤条条来,又赤条条去,既没有吃亏又没有占便宜,这是我同其他总督不同的地方”是桑丘任海岛总督所说的话。 12、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周瑜想除去曹军水军都督蔡瑁、张允以防后患。蒋干来访,周瑜将计就计。先宴请蒋干与众将官喝酒,席散后又请蒋干同寝,假装大醉不醒,文案中有一封蔡瑁、张允的密信,言蔡瑁、张允密谋杀曹操投东吴。蒋干盗书连夜回曹营面报,曹操大怒,立斩蔡瑁、张允。 B、孙权见关羽实在无礼,就决定趁关羽和曹军交战的机会,夺取荆州。他的大将吕蒙把战士化装成商人的模样,骗过了关羽的江边守军,顺利渡江,趁关羽毫无防备,没伤一兵一卒就占领了荆州。 C姜维遵照孔明遗嘱,以木雕为孔明像坐于车中,从五丈原徐徐退兵。司马懿追兵至,姜维推出孔明木像,司马懿吓得急令后退,被蜀军乘势猛攻,曹军大败。“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D、吕布奉命领兵驻守虎牢关,英勇无比,张飞冲杀上去,连战五十回合,难胜。接着刘备便前去助战。三匹战马,丁字摆开,厮杀三十回合。最后关羽手持长矛,骑黄鬃马斜刺过来,三个人把吕布围在当中,轮流厮杀。吕布难敌三人,逃回虎牢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塑造了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政教一体化,其中文化与政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政治,最终也是一种文化秩序。万历年间,利玛窦到中国,一个意外的发现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的“知识阶级即‘哲人’对帝国的统治者有着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重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 科举制度并没有实现“理想国”,但促成了封建社会时期世界上最合理的政教制度。科举千年,以人文化天下,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社会长治久安,个人功名利禄,尽系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就社会政治而言,面向整个社会的科举,为皇权统治下的官僚体系提供了人才,保证了官僚体系的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同时,科举又是一个制度化的流动性晋升渠道,社会基层的优秀分子由此可以进入统治阶层,参与管理国家。科举真正沟通了官民阶层。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就可能出将入相。而官宦子弟,不解经书,无缘科场,则可能沦为平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