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册10月月考试题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命题教师:DHL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缧绁(léixiè)倜傥(tì) 愠(yùn)色贪生恶(è)死 B. 险衅(xìn) 祚薄(zhà) 床蓐(rù) 茕茕孑立(qióng) C.玉玦(jué) 窈(yǎo)然 击柝(tuò) 目眦尽裂(cī) D.拔擢(zhuó) 亟(qì)请 庐冢(zhǒng) 宠命优渥(wò)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在已经气息奄奄的暮年,他坐在公园的石凳上沉思往事,突然发现自己所崇拜的偶像不过是个华而不实,自私自利的小人. B.一个远涉重洋,寄身美国,茕茕孑立的中国弱女子,要控告有钱有势的美国财团是何等艰难! C.为了不使我中华民族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危险境地,就必须强国强军,把侵略者拒之于国门之外。 D.齐先生只花了5秒钟就把女儿的名字起好了,叫“齐乐融融”。这个名字给人感觉快乐、温暖。齐先生希望女儿的一生其乐融融,带给别人也是其乐融融。 3.下列各句中,与“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句式相同的一句是(3分) A.乱天子边,欲归谁罪? 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姜氏何厌之有? D.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下列对词类活用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吾得兄事之 ②刑人如恐不胜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⑤籍吏民 ⑥谨拜表以闻 ⑦晞一营大噪,尽甲 ⑧乃我困汝 ⑨有泉侧出 ⑩则其至又加少矣 A.①②⑤⑦ B.③⑤⑧⑩ C.①②⑤⑨ D.③④⑥⑧ 二.本大题9小题,共39分(一)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喏。”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5.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从百余骑(使动用法,使……随从) B.若入前为寿(如果) C.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请允许我) D.翼蔽沛公(名作状,像鸟展开翅膀那样)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刘邦亲自带着一百多人马来到鸿门向项王陪罪,使矛盾得到缓解。 B.项伯掩护刘邦,使项庄不能击杀刘邦。 C.范增屡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项羽坚决反对。 D.项羽已答应项伯要好好款待刘邦,因此不理睬范增的多次暗示。 (二)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7.对上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面文字记叙自己遭受腐刑之后,完成《史记》创作的经过。 B.介绍了《史记》所包含的内容及所记事件的历史时期和创作风格。 C.能够体现其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内涵的句子是“就极刑而无愠色”。 D.表明自己的创作目的,是要将此书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鸿篇巨制之作。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贫,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①,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拜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连敖:接待客人的低级官员。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众辱之曰 当众 B.项梁败,又属项羽 跟随 C.为连敖,坐法当斩 因为 D.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 授职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不及以闻,自追之 ②诸将亡者以十数 B.①何为斩壮士 ②吾为公以为将 C.①贫,钓于城下 ②言于上 D.①次至信,信乃仰视 ②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10.下列四组句子,分别属于表现人们对韩信或轻视或推重的一组是(3分) A.①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②饭信,竟漂数十日。 B.①俯出胯下,匍匐。 ②与语,大悦之。 C.①居麾下,无所知名。 ②如失左右手。 D.①追信,诈也。 ②不及以闻,自追之。 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信做平民时,生活贫穷,一个漂洗丝绵的大娘见他饥饿不堪,拿饭给他吃,一连几十天,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大为感激。 B.淮阴市中一个年轻屠户看不起韩信,说他人高马大,佩戴刀剑,实际内心懦弱,还让韩信承受胯下之辱,被全市的人耻笑。 C.韩信先投奔楚军,追随项梁,后归顺汉军,都只是担任低级职务,难以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在汉军中更是差点掉了脑袋。 D.滕公与萧何都是发现赏识韩信的伯乐。滕公救了韩信一命,萧何追回逃亡的韩信,又都极力推荐,使韩信得到汉王的重用。 12.断句和翻译。(10分) ⑴ 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4分) 何 曰 诸 将 易 得 耳 至 如 信 者 国 士 无 双 王 必 欲 长 王 汉 中 无 所 事 信 必 欲 争 天 下 非 信 无 所 与 计 事 者 顾 王 策 安 所 决 耳 ⑵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 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② 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 ,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②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李密《陈情表》) ③有志与力,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亦不能至也,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④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三.本大题4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中国历史传统富于传说性质的特点,使各种名列“正史”的著作也不能免俗。以居于“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为例,它就广采博纳了许多传说,并对其中的某些内容作了增删,叙述上更富于文学气。比如,秦始皇巡幸江东时,项羽夹在人群中观看,傲然评论道:“彼可取而代也!”英豪之气溢于言表。陈胜贫困时,对同伴说:“苟富贵,毋相忘。”气概相差一筹,只念念于个人能否翻身转运。而刘邦在咸阳看见秦宫殿的壮丽时竟失声大叫:“大丈夫生世,当如是也!”一脸的贪婪与鄙俗,气质更低下了。关于项羽、陈胜、刘邦这三位著名反秦领袖在失意时各言其志的这些传闻,前人往往视为司马列迁的文学笔法,把它解作一种人物性格的对比描写。其实差矣,司马迁在这里肯定依据了民间传说的某些材料,否则哪能描写得这样栩栩如生。 《史记》中那些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并不是史学家司马迁一手“创作”的。离开民间传说的哺育,个人的想像是达不到如此多样化的地步的。司马迁曾以“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作为自己治史活动的座右铭。他公开宣布,自己非常重视参考、吸收民间传说。再如《鸿门宴》这样的场景,当事人早已死尽,又无官方的详细记载予以披露,司马迁的想像力再丰富,也不可能活现出如此生动的个性冲突的戏剧性场面。其中“项庄舞剑”一段,与后代民间说书的风格十分接近,与其说是后来的民间说书人受了《史记》这部臣著的影响,还不如说二者同受汉代及以后的民间传说形式的影响。司马迁的这种态度,对以后史学界有直接影响。“二十四史”不同程度地吸收了民间传说,以至于有志者完全可以从中勾勒出一部“中国正史中的民间历史传说大系”。当然,这还不包括那些为数更多的稗史、遗闻、野语、历史演义和历史剧里的历史传说。如果把二者加在一起,总量将在被目为“宝库”的希腊神话传说和印度故事之上。 中国三千年以上文字记载的历史,产生了庞大的文献记录。从春秋时代,中国历史著作就一直没有断绝过,形成了传统。从汉朝始,每代统治者都要动用大量的人力进行官方的修史活动。民间的历史著述也很繁多。即使在社会动荡、文明解体的南北朝时代,这一传统也未从根本动摇。其结果是形成了一个无论从数量上看,还是从时间跨度上看,都十分惊人的历史记录体系。 14.对第一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史记》为代表的“二十四史”因为采用民间传说撰写历史,所以形成了我国历史传统富于传说性质的特点。 B.司马迁对项羽、陈胜、刘邦这三位著名反秦领袖的描写并无多大的文学气,只不过是采纳了民间传说的某些材料。 C.文中引用《史记》中对项羽、陈胜、刘邦言行的描写,从而有力地证明《史记》是一部文学性很强的历史著作。 D.《史记》之所以能把项羽、陈胜、刘邦刻画得如此生动,并非完全是史马迁的想像和描写的结果,而是因为有生动的民间传说这个基础。 15.下列对“离开民间传说的哺育,个人的想像是达不到如此多样化的地步的”这句话的理解,错误一项是(3分) A.离开了民间传说,像司马迁这样的史学家就不可能撰写出真正的历史著作。 B.《史记》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有赖于民间传说和作者的想象力。 C.多样化的想像是司马迁能在《史记》中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重要因素。 D.民间传说培养了史学家丰富多彩的想像力,从而为塑造历史人物打下了基础。 16.第二段引述了“项庄舞剑”的史实,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庄舞剑”中富有戏剧性的、生动的描写反映出民间说书艺人对《史记》的影响 B.“项庄舞剑”这个片断描写生动,极具戏剧冲突,这也是后代民间说书艺人说书的特点。 C.史马迁对“项庄舞剑”的描写明显受到了民间传说的影响。 D.后代民间说书的风格与《史记》中的一些描写相似,并不能说明后代的民间说书人受到了《史记》的影响,而是二者都受到民间传说的影响而导致相似的。 1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十四史”中大多数历史著作吸收了民间传说,因此可以据此编写出一部“中国正史中的民间历史传说大系”。 B.《史记》是“二十四史”中首部依据民间传说来撰写历史的史学著作。 C.把“二十四史”中民间传说和真实的历史故事加起来,数量将超过希腊神话和印度传奇故事。 D.官方修的所谓“正史”和民间的历史著作构成了十分惊人的历史记录体系。“正史”中的民间传说成分少一些,民间历史著作中民间传说则多一些。 四.本大题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姥姥的端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