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二语文测试题:高二语文上册10月月考测试卷(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穿过;原来,它还在遥远的天边上。我又继续向它走去,它也继续向后退去,它和我就这样不离不弃,如影随形。我感到了地平线对人的愚弄。它实在是刺痛了一个无知而自尊的少年的心。后来,我慢慢地发现,在平地上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高山上就不是;在晴朗天气中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阴雨天气中就不是;孩子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大人眼里就不是;在视力正常人眼里是地平线的地方,在视力不正常者眼里就不是。原来,地平线并不是可以触摸的实体,只不过是一种视感罢了。再往深处去想,它竟是大地对人类的一种安慰呢!球形的大地使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的立足点高于别的地方,与这种居高临下的心态相适应,就出现了在你周遭的地平线。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平线,都有属于自己的封闭的圈——由自己建构的环形山,谁想让自己的“环形山”里面积大些,谁就得站得高些。视野越开阔就越看得清地平线。然而,不少在大城市长大的孩子,连地平线也不曾见过。他们平素里放眼环睹,见到的无非是重楼千尺,高墙四壁,人车争路。把地平线还给孩予吧。人,只有感到了圈子的存在,才有可能走出圈子。随着视野的延展,当我把视点移向别人,移向身外的广大世界,我郁闷的心似乎八面来风了。原来,地平线竟是以自我为中心览世阅人的产物,是一个人远眺世界的目力极限,只要这个立足点不变,就永远也走不出自己的圈子。以自我为中心,即使你的身躯很魁伟,看到的也仍然是一个圈子;而当你想到身外还有别人,想到别人也在审度这个世界,你就全知道,在别人目力不及之处,你就在他的地平线之外;当你想到这星球上的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有视物极限,你不会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每一处都是地平线;当你懂得任何事物都是功与过的双面体,想到儿时虽然没有追上地平线,却凭借它的诱惑,它的前导,走出了父母温暖的怀抱,看到了别处的村落,看到了吹蒲公英的牧童和收获太阳花的村姑,河上人家的粗布帆和缓缓转动的风车木轮,还知道了太阳花又叫望日莲,你又会对地平线表示百倍的感谢了。人之所以感觉到世界环闭,人生在世如藏身巨蚌之一隅,或许,是他的思想还没有冲破牢笼?冲破思想牢笼,就要扩展自己的襟怀,就要想到这星球本是众人的星球。我不敢说,立身于圣洁的珠穆朗玛女神高入云霄的肩上,是否看得见地平线,但是我敢断定,在茫茫星际飞行的太空船上,是决然看不到地平线的。 22.文中的“地平线”有哪些含义?(4分) 23.文章以“走出地平线”为题目又有哪些好处?(4分) 24.如何理解“人,只有感到了圈子的存在,才有可能走出圈子”这句话的含义?(4分) 25.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 26.下边的诗句中可以用来揭示本文的主旨的有( )( )(选两项,4分) A.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C.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D.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E.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六、写作(本大题50分) 27.阅读下面的一首词,根据词的内容将它改写成一篇现代散文。
    蝶恋花 [宋]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要求:1.题目自拟; 2.立意自定; 3.不得抄袭; 4.不得少于600字。
    2009年重庆一中高2011级月考(本部)
    语 文 试 题 答 案 2009.10 1、答案A。(B簿bù,C氛fēn,D角jué) 2、答案B。(A 自出机杼,C甘拜下风,D博彩) 3、答案C。(“暴发”、“爆发”两词都有突然猛烈发作的意思,前者强调突然性,后者强调爆炸性。“不致”表示不会引发某种后果,“不至”规范用法应为“不至于”,表示不会到达某种程度。“舒畅”指舒服畅快或开朗愉快,多形容心情、精神,“舒坦”指心情舒展,感觉满意,多用于口语,与“舒服”同义。) 4、答案B。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A 左右为难: 左也不好,右也不是。形容无论怎样做都有难处。与语境不符合。C前赴后继:形容连续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褒义词。D信誓旦旦:形容誓言诚恳可信,而句子想要表达的是“信念坚定”之意。) 5、答案D。冒号表示总括上文。(A陈述句误用问号。B冒号需管到句末。C括号里是引文出处,应置于引号之外。) 6、答案C。徐陵为南朝陈时人。 7、C。 8、D。 9、B。 10、答案:C。C项中“怪”在此处应是形容词意动用法,可解释为“以……为怪”或“为……而感到怪异/奇怪”。 11、答案:A。 12、答案:D。①②不同,前者指“做”“当”,后者是介词,表原因,“因为”;③④不同,前者指互相,后者偏指一方。 13、答案:B。对应位置在第三段,原文为“吴中子弟多轻儇,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不答”是“不想回答、理睬”或“不愿回答、理睬”,而不是无法与他们交流。 14、答案D。此句主语为虎,“庶几”表示希望、企图之意。 15、答案B。 16、答案C。(A项:①信息在第一段:“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句子是说其志向没能实现; B项:②信息在第一段:“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这是孟德介绍猛兽情况;D项:②信息在第三段:“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是本文作者的评论感想。) 17、答案B。(宋孝孙并没有派人向上级报告。原文在第二段:“知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大意是孟德被捕后,知州让他作为自首者将其安置在泰州。该项无中生有。) 18、(1)况且我难道能因为衣食的缘故而使母亲忧劳吗?(“宁……耶”译为“怎么能……呢”或“难道能……吗”;“以”译为“因为”;“忧”在此处为使动用法,译为“使……担忧”“让……担忧”。)(每点1分) (2)子由写的《孟德传》寄来了,我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并且对此感到讶异。(“书”名词作动词,“写”;“见”指代“我”;“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异”)(每点1分) 19、(1)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更加突出了梁园的萧条(荒凉)。(4分)(2)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2分)
    20、(1)喜悦、赞赏;贬斥、嘲讽。(2分)(2)前者用了比喻,后者用了拟人。(2分)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具体分析给2分) 21、(1)泣涕涟涟,载笑载言 (2)春与秋其代序,恐美人之迟暮(3)羁鸟恋旧林,暧暧远人村 (4)周公吐哺,天下归心(5)鸡鸣外欲曙,著我绣夹裙 (6)纤纤擢素手 22、“地平线”既指一个人远眺世界的目力极限(2分),又比喻人的思想局限性(2分)。 23、“走出地平线”,就是指人应当跳出自己的圈子,“冲破思想的牢笼”,“扩展自己的襟怀”(2分);以此为题,语言形象生动,又揭示了文章的主题(2分)。 24、人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思想局限性(2分),然后才有可能超越自我,才能使自己的思想认识达到新的境界(2分)。 25、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剖析了自己对地平线的理解由“远眺世界的目力极限”到“人的思想局限”的思想发展历程。(2分)文章围绕“走出地平线”这个中心,层层递进,突出了“冲破思想牢笼,就是要扩展自己的襟怀”这一主题。(2分) 26、BD。(每项2分) 27、略。参考译文:张自新,原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年少读书,聪明绝伦。古《经》中有疑惑难解之处,学友们茫然呆立而无所获,自新随口而答,仿佛很平常很熟识的一样。他性格方正诚实,没有丝毫的矫饰。看见他的人没有不讥讽的,把他看作是乡下人。同舍的书生晚间读书,疲倦而睡去,自新用灯架扔(以提醒他),油污满桌子,他严肃恳切地提出批评,仿佛老师一样。幼年丧父,家计不能支撑,母亲说:“我看见人家读书,宛如捕风捉影,期望做大官,万人中不过一个。况且我们家命运已经到了这种地步,还为什么读书呢?”自新哭泣、长跪,说:“亡父用这来嘱咐我,将离人世时,没有听说别的话,我怎么敢忘却呢?况且我难道因为衣食的缘故而使母亲忧劳吗?”他和他的兄长耕田度日,戴着斗笠扛着锄头,脸色黧黑。晚间归来,就正襟危坐,吟咏古人的诗文,飘飘然仿佛在尘世之外,不知道贫贱是一种悲戚了。他的兄长是里长,乡里多有逃亡之人,租税没地方来。每到年终,官府催交租税,把他拷打得体无完肤。自新就到县衙代哥哥受刑,而把哥哥藏匿到别的地方去。县吏为其意气而感到奇怪,刚要施与杖刑,他就阻止了,问:“你是什么人?”自新说:“我是里长,本是一名书生。”县官让他试写一篇文章,他马上就写成了,县官安慰他,并免去了对他的刑罚。自新看那些权豪势要之人,淡然不放在心上。吴中子弟大多轻薄浮滑,穿着光鲜华丽的衣服,聚集到一处,用猥亵的语言玩笑,自新一切都不理会。人们和他谈话,他也不回答。谈论古今之事,意气慷慨。酒喝到酣畅时,他大声说:“主宰天下终究怎么样呢?”眼睛往上看,神气勃勃仿佛发怒一样,那些年轻人想要殴打他。他被补授为秀才,学官向他索要礼金很是急迫。自新确实拿不出礼金,屡次遭受鞭笞的侮辱,心里怏怏不乐,想放弃而去,不久得病而死。归子说:我和自新交游最久,看见他当面斥责别人过错,使人无容身之处。大庭广众之下,他讲一句话,不曾看人家的脸色。即便笑骂纷纷扬扬,他也很不放在心上。他是这样的自信。凭借自新的才华,如果让他有所举用,一定有自己的主见。他沉沦埋没到这种地步,天意可探问吗?我悲悼自新的死,为此叙述他的事迹。  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好山林”的志愿没能够实现。宋仁宗嘉祐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名山很多。孟德休掉妻子,把他的儿子也给了人,逃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十个饼,拿着进了山。自己想:“我是禁军的一员,如今到了这里,被捉住也是死,没吃的也是死,遇到虎狼毒蛇也是死。对这三种死,我不再忧虑了,只管向山的深处去呀!”他的饼吃完了以后,采草根树果来食。一天病十次愈十次,呕吐、下痢、腹胀、胸满,全都出现了。数月以后,吃这些如吃五谷一样平安。因此进山二年不饿,然而多次遇到猛兽,也总是没死。孟德说:“凡是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的气息。离人尚有百步,就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响。我因为不怕死,没有被它吓住。过一会,它就跳过来像是要与我搏斗,离我十几步,又停下来蹲坐在那里,迟疑不决,终于俯首贴耳地走了。再试之其它猛兽,前后都一样。”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处死。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是坏人,好像有道之人。”孟德全部说出了事情的始末,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张安道恰巧作秦州知府,孟德自称有病,得以复员为民。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也没有其它奇异的本事。  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啊。世上的君子都有所顾惜,所以对有的事仰慕,对有的事畏惧;仰慕畏惧交织心中,虽未必在行动中有所表现,但情绪表现于面色中,旁人一望而知。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如今孟德心中没有眷念,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众人却见到了。把这个道理推广开来,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兽又何足道哉!子由写的《孟德传》寄来了,我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并且对此感到讶异,认为有老虎害怕不敢恐吓人的事,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但是世上还没有见到老虎而不害怕的人,就这样说这事有或没有,始终没有办法试验这件事。但我又听说云安地方上有很多老虎。有个妇人白天把二个小孩放在沙上而(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老虎从山上奔来,二个小孩子在沙上戏耍,神态依然如故。老虎细看了很久,甚至用头触碰(他们),希望他们能害怕,而小孩天真,最终也不知道惊怪,老虎也终于离去了。(我)猜测老虎吃人,必定先使他遭受威吓,而(对此)不感到害怕的人,(老虎的)威吓不就没有可以施加的地方了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