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二语文测试题:高二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测试题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高二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测试题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说明:
    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2.将卷Ⅰ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卷Ⅱ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答在答题纸上.。3.Ⅱ卷卷头和答题卡均填涂本次考试的考号,不要误填学号,答题卡占后5位。
    卷Ⅰ(选择题 共36分)
    一.基础知识(共12小题,每小题3分,计36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鼓瑟( sè) 葳蕤(wēi) 谬误(miǜ) 自牧归(kuì)荑 B. 槌(chuí)床 哽咽(yè) 踯(zhí)躅 创(chuàng)伤
    C. 否泰( pĭ ) 钟磬(qìng) 窈(yǎo)然 长歌当(dàng)哭 D. 庐冢(zhǒng) 歆(xīn) 羡 瑰丽(gūi) 铿(kēng)然有声 2.下列词语书写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A. 噩耗 流言蜚语 臆断 深思慎取 B. 狼籍 余韵徐歇 豆蔻 消声匿迹 C. 垝垣 殒身不恤 磐石 虔诚祈祷 D. 暮霭 倍尝艰辛 谬误 舞榭歌台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或熟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透露,我们下一步还将发射“神舟”七号、“神舟”八号,之后,将发射一个规模更大的空间站,可以做大量的空间应用_________。 ②从2003年的非典肆虐到2005年的禽流感暴发,重大事件的信息公开化,_________了人民的知情权,这已成为当今人民生活的常态。 ③班主任陈老师对班上每个同学的文化学习、体育锻炼和日常生活都非常关心,经常问长问短,_________。 ④学习是循序渐进的,那种不扎扎实实地学好基础知识就急于做高难度题的_________的做法是不可取的。A.试验    保障    无所不至    舍本逐末B.实验    保障    无微不至    舍本逐末C.试验    保证    无微不至    喧宾夺主D.实验    保证    无所不至    喧宾夺主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日记长不过2000字,短的只有几行,逼得你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文字功夫自然强。 B.老师,您的好意,我只能敬谢不敏,因为我有自知之明,我做一名普通学生尚可,班长一职实难胜任。 C.抗日战争爆发,沈鸿毅毁家纾难,带着他办工厂的几部工作母机和几名技术学徒,克服重重困难,投奔共产党。 D.“4”“13”等数字本来再平常不过了,但迷信的人,却讳莫如深,不愿意听,更不愿意说。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或许连作者都没有想到,由于这一篇哀悼家鹤的纪念文章刻在石头上,使得文本的命运与石头的命运牵连在一起,为后人留下了诸多难解之谜。 B.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日前举行甲型HINI流感病毒专题研讨会,有专家认为墨西哥即将进入炎热的夏季,这或许有助于降低流感病毒的扩散。 C.冬天日短,等到干完活儿回来,已是夕阳西下,薄雾给村子罩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母亲像往日一样,从灶屋里端出了热腾腾的饭菜,招呼我们赶紧吃。 D.王夫人丧子后好不容易再次得子,无论从母性本能还是从自身权益出发,王夫人对宝玉都弥足珍贵。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存诗305首,内容可以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的是民间歌谣;雅主要是宫廷乐歌;颂为宗庙祭歌。 B.《诗经》原名《诗》,汉代被列为经书,成为儒家经典。后来与《书》《礼》《乐》《春秋》并称“五经”。 C.“风骚”是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它们分别代表了《诗经》和《楚辞》的最高成就且分别开启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 D.“乐府诗歌”原指汉代官府(乐府)从民间收集整理的一部分诗歌,后来泛指各朝民歌和一部分文人创作的具有民歌特色的诗歌。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橘颂》创作时期考人教社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第三册中选录的《橘颂》是屈原的一篇很重要的作品。作为我国第一首咏物诗,它以独特的借物喻人的手法,突出而生动地表现了屈原高洁、坚贞的人格和志趣,因而也是我们了解屈原的一篇佳作。但是关于它的创作时间,直到现在学者们的看法仍有分歧。有的认为它是屈原最早的作品,如诗中有“年岁虽少”句;有的以诗中整体意象表达为远大志向作据,认为是屈原青年时期的作品;有的认为是诗人任外交官出使齐国时作(援引《列子》中“橘生淮南而为枳”的说法);有的则认为它作于顷襄王早期,或认为作于顷襄王后期;还有的认为该作品是诗人遭馋被疏、闲赋郢都时期作,或是早于晚年自沉之前所作。而曹大中先生则撰文断定它是屈原的绝笔。看法如此分歧,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可靠的史料太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对屈原的作品,对屈原的思想、感情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的认识、把握或有不够准确、深入的地方。从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王逸的《楚辞章句》看,就反映出作者对屈原作品包括《橘颂》认识的模糊、矛盾来。如王逸的《九章章句序》中说,《九章》皆屈原“放于江南之野”后作,也就是说《九章》都是顷襄王时的作品。其《橘颂》的“年岁虽少,可师长兮”句注文却说屈原“言己虽幼小,言有法则,行有节度,诚可师用长老而事之”,则又认为《橘颂》乃屈原青少年时代所作了。而在“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句下又注曰:“屈原亦以修饰洁白之行,不容于世,将饿馁而终。”显然又把它当作屈原晚年的作品了。王逸的观点虽不确切,却对后世发生了深刻影响。由于以往各家对《橘颂》创作年代的判断皆建立在自己对《橘颂》文义的认识上,缺乏具体、可靠的硬性证据,故楚辞学家赵逵夫先生另辟蹊径,从《礼仪·士冠礼》之祝辞中找到外证,从而作出《橘颂》乃屈原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抒怀之作的结论。…… 赵先生发前人所未发,他的论述对于帮助我们加深对《橘颂》创作过程中的理解无疑是有帮助的。但《橘颂》尽管有这样的一些与《士冠辞》的相似之处,可能屈原在写作《橘颂》时的确借鉴了《士冠辞》的立意和词语,或受到《士冠辞》潜在的影响,但这并不能表明这就一定是屈原在举行冠礼后抒怀之作,因为屈原也完全可能在他晚年回顾自己生平、总结自己志行时借传统的《士冠辞》形式以咏橘而自我肯定、自我勉励。何况《橘颂》和《士冠辞》在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从其诗句的涵义并联系屈原全部辞作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情况来看,根本不像屈原青年时代的心态和口气,而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对一生志行的总结、肯定和自勉。 7.对《橘颂》创作时间众说纷坛,第一段提到了些原因,下列各项中不成为原因的一项是( )A.屈原距今时代久远,有关屈原及其作品的可靠的史料太少。B.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楚辞注本王逸的《楚辞章句》对此认识就很模糊。C.有的认为它作于顷襄王早期,有的以为作于顷襄王晚期,还有的人认为是屈原绝笔。D.至今对屈原的思想感情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或有认识不够深入,把握不够准确的地方。 8.本文作者对赵逵夫的观点提出异议,最重要的一点依据是( )A.屈原写《橘颂》借鉴《士冠辞》,未必在行冠礼之后。B.《橘颂》和《士冠辞》在形式上有很大的区别。C.从《橘颂》及屈原其它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来看,不像屈原青年时代的心态和口气。D.屈原完全可以在晚年回顾生平、总结志行。 9.根据文意,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橘颂》的创作时间,作者的结论与曹大中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B.引用王逸的观点是为了说明其对后世贡献之大。C.作者虽不同意赵逵夫的结论,但承认《橘颂》确实受了《士冠辞》的影响。D.赵逵夫寻找外证的研究方法是应该肯定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日:“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未久而罢。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终有所成,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日:“万机之务,何者为先?”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日:“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方百里损益之率,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若公私有储,虽遏凶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黑子请计于允日:“主上问我,为首为讳乎?”允日:“公帷幄宠臣,答诏宜实。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成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怒允日:“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遂绝于允。黑子以不实对,竞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允谏日:“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计斫材运土及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年可讫。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诚圣主所宜思量。”高宗纳之。(选自《魏书》,有删节)
    注:黄中内润:内心高尚,德才深藏不露。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担笈负书,千里就业就业:求学
    B.则亩益三斗益:增加
    C.为首为讳乎首:头领
    D.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宠:受宠
    11.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能说明高允有远见的一组是()
    ①与论刑政,言甚称旨②遂除田禁,悉以授民③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
    ④竟为世祖所疏⑤非因农隙,不有所兴⑥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
    A.①③⑥B.②③⑤C.①②④D.③④⑥
    12.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允针对当时禁封良田的弊端,通过数据说明它的危害,说服世祖解除田禁,将良田还给百姓耕种。
    B.翟黑子是世祖的宠臣,但他犯了受贿之罪,被高祖发觉。高允认为如果翟黑子按实际情况回答,表达忠心,一定会免于责罚,说明高允是个忠诚明智之人。
    C.翟黑子不听高允劝告,听信了崔览、公孙质等人的话,认为高允在诱骗他。因他向皇上隐瞒罪过,被皇上杀了。
    D.郭善明怂恿高宗大建宫殿,高允援古论今,说明大建宫殿的危害,高宗接受了高允的劝谏。
    卷Ⅱ(非选择题 共114分)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四、13、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
    ②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14、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8分)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 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4分)
    (2)三、四两句写出了诗中这位将军怎样的形象特点? (4分)
    15、 默写(6分)
    1) ,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2)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 。
    3)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 。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22分)
    丰富的安静
    周国平
    ①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
    ②当然,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如井中的死水。我刚离开学校时,被分配到一个边远山区,生活平静而又单调。
    ③后来,时代突然改变,人们的日子如同解冻的江河,又在阳光下的大地上纵横交错了。我也像是一条积压了太多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道动荡不宁的急流。而现在,我又重归于平静了。不过,这是跌荡之后的平静。在经历了许多冲撞和曲折之后,我的生命之河仿佛终于来到一处开阔的谷地,汇蓄成了一片浩淼的湖泊。我曾经流连于阿尔卑斯山麓的湖畔,看雪山、白云和森林的倒影伸展在蔚蓝的神秘之中。我知道,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
    ④我的日子真的很安静。每天,我在家里读书和写作,外面各种热闹的圈子和聚会都和我无关。我和妻子女儿一起品尝着普通的人间亲情,外面各种寻欢作乐的场所和玩意也都和我无关。我对这样过日子很满意,因为我的心境也是安静的。
    ⑤也许,每一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是需要某种热闹的。那时候,饱涨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去为自己寻找一条河道,确定一个流向。但是,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托尔斯泰如此自述:“随着年岁增长,我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了。”人们或许会把这解释为衰老的征兆,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即使在老年时,托尔斯泰也比所有的同龄人、甚至比许多年轻人更充满生命力。毋宁说,惟有强大的生命才能逐步朝精神化的方向发展。
    ⑥现在我觉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泰戈尔曾说:“外在世界的运动无穷无尽,证明了其中没有我们可以达到的目标,目标只能在别处,即在精神的内在世界里。在那里,我们最为深切地渴望的是在成就之上的安宁。在那里,我们遇见我们的上帝。”他接着说明:“上帝就是灵魂里永远在休息的情爱。”他所说的情爱应是广义的,指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爱心,而这一切都超越于俗世的争斗,处在永久和平之中。这种境界,正是丰富的安静之极致。
    ⑦我并不完全排斥热闹,热闹也可以是有内容的。但是,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而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16.文章第三段,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自己的心路历程,请说明下列两个比喻句所表达的内涵。(6分)
    (1)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在了一道动荡不宁的急流。
    (2)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
    17.文章第六段,作者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那么作者所追求的“丰富的安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请用原文回答)(4分)
    18.(1)文章第五段,作者引用托尔斯泰的自述,阐发了怎样的哲理?(3分)
    (2)文章结尾,作者引用的莎士比亚名言的深刻含义是什么?(3分)
    19.综观全文,作者喜欢的“安静的日子”应该是怎样的?试分条加以陈述。(6分)
    六、语言表达(12分)
    2,4,6 20.阅读某省主要年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费支出构成表(%),回答问题。(6分)
    年份
    项目
    1996
    2001
    2003
    2006
    食品
    59.62
    49.13
    40.17
    36.69
    衣着
    6.85
    5.75
    5.16
    5.03
    居住
    13.9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