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木欣欣以向荣,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孟子曰:民为贵, ,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7)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 。(《论语》) (8)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 (9)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10) ,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老子》)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15分) 夜深还照读书窗 灯下读书,想起宋人刘子军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不觉怆然。现在已经很少有闲人读闲书的闲情了。明月不知人已去,依旧来照,已不再是读书窗。就是读书,也不再有“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的情致。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成了昏黄的一片,遥遥地挂在天边,印刷体加洋装封皮也不像线装书那样可以握成一卷,更不像线装书那样容易抚慰焦躁的心境,不拿笔记本与卡片纸是不能记忆这纸上的意思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在今天大概是考不中文凭的,换作了今天,他一样只能在灯下操起放大镜,一字一字地寻章摘句。 现代人从小读书,说来比古人多得多。据说孔子“学富五车”,以竹简折成铅字算来,他肚子里也不过就是三本两本。杜甫所谓“读书破万卷”,万卷其实是夸大而言其多。现代人又何止读万卷书?可是现代人既成不了哲圣也成不了诗圣。本来,读书并不在多寡,知识未必是智慧,但现代人一切都需要折斤掰两拿计算器来估量价值,加上“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读书观,读书已沦落到和木匠磨斧头,裁缝理针线没什么不同的境地。《朱子语类》云:“学须先理会那大底,理会得大底,将来那里面小底也自然通透。今人却是理会那大底不得,只去搜寻里面小小节目。”只这“大”、“小”之分中便有个读书真意在,“大”不是肚皮里可以车载斗量的知识,而是心灵中无可计算的智慧,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心智的滋养。 伏案苦读细啃书,记得公式,背得数字,每到领悟处不禁长嘘一声,是书生苦事。这时犹如爬山,一山放过一山拦,攀登时想的是文凭、是课题、是职称、是经世致用,“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和“功名如探囊取物耳”是一回事,书中文字被读成肚里知识。品茗呷酒漫读书,心与书通,忘却经营生计、案牍文字,每到会心处不禁抚掌,是赏心乐事。这时虽人问书中所言何事均浑然忘却,但书中意味则如盐化水中,时时在心头提撕点拨,让人自省,催人自觉,于是书中文字化为心头素养。 诚然,时代在变,社会在变,文人那点闲情也许已不合时宜了。不过,如果能在电话铃声、汽车笛声、机器轰鸣声中留下一小片安静,让人体味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的滋味,如果能在霓虹灯光、白炽灯光、探照灯光中给明月留下一点缝隙,让它来淡淡地照一照读书人的书案书窗,似乎也还能给人一线安慰。在连叹息都没工夫的岁月里,人怎样才能将知识转为智慧?其实,读书仿佛旅游,人何必处处拍照留影,处处题“到此一游”,那山水溪石林壑松风在心头留下些快意,残存半分温馨,让人回想起来就忘却了尘世的疲惫与困惑,这不也就够了么? 16.第2自然段中,“只这‘大’、‘小’之分中便有个读书真意在”,这里的(6分) ①“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读书真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作者认为目的不同,读书的方式就不同。请根据第3自然段的内容对读书的方式加以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8.“文人那点闲情也许已不合时宜了”。从全文看:(5分) “不合时宜”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运用题(9分) 19、请给下面的新闻拟写标题,16个字以内。(4分) 北京时间2005年1月18日3时16分,中国第21次南极冰盖昆仑科学考察队12名队员成功抵达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地飘扬在海拔4093米的蓝天之下。这是人类首次登陆南极内陆冰盖之巅。 标题: 。 20、请根据下列语句,给“博客”下定义。要求:必须为单句,语序合理,不得丢掉语句中的信息(可增删词语)。(5分) ①博客是一种简便的网站内容管理系统。 ②博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并且在不断更新。 ③博客能通过评论等形式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 ④博客能提供符合通用标准的内容提要。 七、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里,“转身”有下列意思:转动身体,改变方向;借指时间极短。转身,本是一具体动作行为,但蕴含其中的或许是处事方式的转变,或许是人生态度的转变,或许是事物发展情态的转变…… 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说:“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歌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就变成毛衣……” 关于“转身”,你有哪些感触和思考?请以“转身”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套作,不抄袭。 参考答案 一、(15分,每小题3分) 1.D (梓zǐ;载zài) 2.C 置疑:怀疑(常跟否定词连用),质疑:提出疑问;搜集:到处寻找(事物)并聚集在一起(花费一定心血),收集:使聚集在一起;勾通:勾结连通(贬),沟通:使两方能通连。 3.D A. 三人成虎:谣言一再重复,便能蛊惑人心B差强人意:勉强使人满意。C门可罗雀:大门之前可以张起网来捕麻雀。形容十分冷落,宾客稀少。D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和不可磨灭的言论。不刊,不能消除,不可删改。 4.C A:语序不当,应为“自从国家明确了”;B:主谓搭配不当;D:“低一倍多”语病题出现数量增减的句子要注意:数词有确数、概数之分,概数前面不能加上“至少”“最多”“最高”“最低”“超过”一类词。此外,使用“降低”“减少”“缩小”等词语时不能用倍数。 5.C 综合来看,几个句子的中心议题是“修辞学中的示现”,抓住前后的衔接词、照应词排序,第③句中的“后来”,照应前文的“本是”, ①是对③具体阐释,④⑤②是总分结构,⑤照应后文的“同追述的示现相反”,也可用派出发, 根据“预言的示现,同追述的示现相反”判定前面一句是⑤,AD两项排除,⑤句前是④;④句是总述句,后三句分别阐述“追述的”、“预言的”、“悬想的”,故②句应在⑤后。④⑤②排列的有BC选项,也可排除AD选项。例举杜甫诗句是为了说明“修辞手法”,根据语感,顺序应为③①,由此可选C。 二、(9分,每小题3分) 6.A(A项说明可直接饮用的淡水资源稀缺而宝贵,并非污染所致,答非所问。) 7.B(A项中应是“一些”城市;C项中“很难发现”的信息与原文不符;D项中“得病或死亡的原因并非都是喝了受污染的水”) 8.A(A项推断不正确,原文信息不能推知长江“已经”丧失水体功能;B项由地下水难逃厄运推知;C项由治理水污染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推知;D项由“华北明珠”白洋淀已经污染等信息推知) 三、(共12分,每题3分) 9、 C 济:应为补救、帮助。 10、 B( A.“为”:前一个“为”,介词,替、给的意思;后一个“为”,在疑问句句末,表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呼应,译作“呢”。 B.“所”:所+动词=名词,组成“所”字结构,“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C.“之”:前一个“之”,人称代词,代“民贫自鬻者”;后一个“之”, 主谓之间。D.“于”:前一个“于”,介词,从; 后一个“于”, 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11、D ③是说韦丹整顿吏治;⑥是论韦丹功劳。①②④⑤都是表明韦丹“助民安居”的,D项符合要求 12、C(查核结果,侵吞三千斛粮食的乃是“权吏”,盖勋是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而这些权吏最后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 四、(24分) 13、(10分) (1)按照过去的典章制度(旧例),使臣出使外国,朝廷赐给他十个州县的官职,让他将这些官职卖出以得到出使的费用。(“故事”“官”译对各得1分,大意对1分) (2)所以圣人不希望照搬古代那一套,不墨守成规,研究当世的事情,从而给它准备相应的措施。(“修”“常可”译对各给1分,大意对1分) (3)孔子说:“多责备自已,少责备别人,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厚” “远”译对各得1分) (4)百姓想要的东西就设法为他们积聚,百姓厌恶的东西就不要加在他们身上,如此而已。(“与”和所字结构译出各得1分) 14.(6分) (1)诗中的环境和所抒写的景象都暗合“秋词”的要求,井边梧桐、深秋黄叶、秋夜冷霜、熏笼玉枕。(1分)作用:渲染、烘托气氛,奠定感情基调。(2分) (2)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1分)前三句写景,多重铺垫,后一句写人,水到渠成;借凄冷的深秋夜景、凄清的漏声表达出宫女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孤单寂寞、凄清黯淡的情怀。(2分) 15.(14分)(1)西班牙 、塞万提斯;(2)秋水共长天一色;(3)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4)曲肱而枕之、于我如浮云;(5)泉涓涓而始流;(6)社稷次之。(7)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8)亲戚畔之。 (9)富贵不能淫。 (10)胜人者有力、不失其所者久 五、16-18题(15分) 16.①心灵中无可计算的智慧。(2分)②肚子里车载斗量的知识。(2分)③滋养心智。(2分) 17.①为博取功名而伏案苦读。(2分)②为滋养心智而披卷漫读。(2分) 18.①现代都市的生活让人们连叹息的工夫都没有了。(2分)②人们更多是为文凭、职称等功利目的而读书。(2分)(学生展开论述较好1分) 六、(9分) 19、请给下面的新闻拟写标题。(4分)“中国科考队抵达南极内陆冰盖至高点”或“五星红旗飘扬在南极内陆冰盖至高点”。 20、博客是一种内容按时间排列,并且不断更新,能通过评论等形式实现作者与读者交流,提供符合通用标准的内容摘要的网站管理系统。(5分) 七、(60分) 略 文言文译文: 韦丹字文明,京兆府万年县人。幼年丧父,师从外祖父颜真卿读书。顺宗做了太子,他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被召去成为舍人。新罗国的国君去世,皇帝诏令任命他为侍封郎中前往吊唁。按照过去的典章制度,使臣出使外国,朝廷赐给他十个州县的官职,让他将这些官职卖出以得到出使的费用。韦丹说:“出使外国,对于资费上的不足,应该向朝廷请求,怎么能够卖官得钱?”他列出所应开支的费用上奏,皇帝命令有关主管部门拨付给他。 韦丹还朝作了容州刺史。他教导百姓耕种纺织,禁止懒惰游乐,兴办学校,对于因贫穷而卖身为奴的百姓,将他们赎出并让他们回家,严令官吏,不允许把他们抢掠来作为奴隶。开始兴建州城,城墙长三十里,屯田二十四处,教百姓种植茶树、麦子,仁政教化得以广泛实行,朝廷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韦丹还朝任职,韦丹以正直闻名。 刘辟反叛,议政的官员们主张放过他不加讨伐,韦丹上奏,认为“在孝文帝时代,法令废弃,人们轻忽法令,应当用威慑手段来救此危局,现在不讨伐刘辟,那么朝廷能够管辖的地区就只剩下京地长安和东部洛阳这两京了。”宪宗皇帝褒奖赞扬了他,封他为晋慈隰州观察使,封为武阳郡公。 过了一年,自己上奏朝廷说所管辖的三个州,并非要害之地,不值得设置这么一个职务,为国家(节约)费用,不如让它隶属于河东郡,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将他调任江南西道观察使。韦丹计算着家里的人口接受俸禄,余下的都交给官府。他罢免了八个州多余的官吏,收缴这笔钱财(交还朝廷)。起初,百姓不懂得建造瓦屋,都是用草盖屋顶,用竹子做屋椽,如遇长期干燥则易突然烧毁。韦丹召来工匠教他们烧制砖瓦,把这些建筑用的材料聚放在场上,根据制造它们的费用定出价格,不要赢利。有能力建造瓦屋的百姓,从官府领取木材砖瓦,可以免除一半的赋税,以后慢慢地归还欠款。逃亡没有回来的,官府替他们盖房;因贫穷无力建瓦屋的百姓,则给予他们钱财。韦丹亲自前去勉励和监督。韦丹又建立了南北两个市场,建造军营来驻扎军队。年中大旱,韦丹广泛征召百姓做工,给予优厚的工钱,给他们食物。有一个官吏主管粮仓十年,韦丹审察库存的粮食,少了三千斛,韦丹说:“难道这个官吏能够自己耗费如此之多的粮食吗?”查抄登记他的家产,得到了全部的账目,竟是当权的官吏强取的。韦丹就召集这些官吏说:“你们仗着权势从官仓强取粮食,这是犯罪,我和你们约定一个月的时间归还这些粮食。”这些官吏们都叩头谢罪,到了限期没有一个敢违约的。有一个兵卒违反了法令被判了死刑,韦丹没有处死他,把他释放了。他离去后,上诉状告发韦丹违法,皇帝下诏将韦丹解送官府等候处理。就在此时,韦丹去世了,终年五十八岁。查验兵卒告发的罪名,都不符实,韦丹为政的功绩就更加显著了。大和年间,裴谊任江西观察使时(或视察江西后),上书请求为韦丹建立祠堂,并刻石记功,没有得到批准。 宣宗读《元和实录》,看到韦丹政绩突出,有一天与宰相谈论道:“元和年间,治理百姓谁是第一?周犀回答说:“我曾任江西太守,韦丹功绩卓著,恩泽施及八州百姓,死后四十年,无论老幼对他仍思念不忘。”皇上于是下诏让观察使上报韦丹立功的情状,命令将他的事迹、功勋刻在石碑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