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三首《八声甘州》、《鹊桥仙》和《声声慢》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词三首《八声甘州》、《鹊桥仙》和《声声慢》 二、学习目标 教学目的: 1、在朗读中体味词情,赏析作品语言。 2、了解词的有关常识。 3、体会婉约派的特点及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赏析词句,感受形象,领会意境。 2、赏析、品味作品语言,以声传情。 三、知识归纳总结 介绍词的有关常识 (一)什么是词 词,是诗歌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曲子词”“曲词”“乐府”“乐章”“歌词”等。 (二)词的类别 词按字数的多少分类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至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大类。 按词的段落的多少分类又分成几种:全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词”,两段的叫“双调”,三段的叫“三叠”,四段的叫“四叠”。词的段落叫“阕”或“片”,从上片到下片讲究衔接贯穿,意思前后相承,叫“过片”。下片的首句句式不同的叫“换头”或“过变”。 依照已有的词调写的叫“填词”或“依声填词”,自己谱曲自己写词的叫“自度曲”,《扬州慢》属后一类。词常有“令”“引”“近”“慢”的分别。“令”即小令,“引”是正歌之前的引歌,“近”又称“近拍”,相当于“引”,“慢”是慢曲子的省称,指节拍较慢,声调延长。慢词的字数较令、引、近的词字数要多些。 (三)词的风格 宋代词风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 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四)词的发展 它在隋唐之际已经产生,中唐以后逐渐有较多文人从事创作,晚唐五代趋于繁荣,而极盛于宋代。 唐代曲子词最早流行于民间。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为词体起源于民间提供了直接的证据。文人填词之风始于唐中叶。进入晚唐,填词的风气更普遍了,所用的词调有所增加,词作在艺术上也比较成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温庭筠。他富有才华,精于音乐,政治上不得志,生活上趋于放荡,经常出入酒楼伎馆,接受民间新曲的影响,大力从事词的创作。他的词大都写歌伎的生活与感情,色彩浓艳,情思婉约,表现出与诗歌不同的艺术特色,又为五代西蜀花间词派所推崇,因而被称为“花间鼻祖”。 南唐偏安江南,比西蜀具有更优越的经济文化条件。南唐词的成就也比花间派更高。其代表作者有冯延巳、南唐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北宋初年,代表词人是晏殊;北宋中叶到南渡,风格婉约、豪放并举,代表词人是苏轼、柳永、秦观、李清照;南宋前期风格可谓是壮怀高唱,代表词人是辛弃疾、陆游;南宋后期,风格多哀感低吟,代表词人是姜夔。 四、课文分析 《八声甘州》 (一)作者简介 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晚年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有《乐章集》问世。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他精通音律,又吸取了民间新声的优点,写的词不仅音律和谐,美妙动听,而且创制了大量乐调繁复的慢词,大大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词的发展史上,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柳词大都是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足见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二)阅读上阕 请同学朗读这首词。 1、你觉得词人在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2、描绘了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 雨——潇潇 江天——洒 秋——清 霜风——凄紧 关河——冷落 楼——残照 红翠——衰减 物华——休 长江水——无语 3、再现形象,由景入境。 你能据景物的上述特点(潇潇、暮、清、凄紧、冷落、残照、衰减、苒苒、无语等)补充诗歌空白、再现形象、描绘你头脑中的画面吗?说说你的理由。(提示:注意“洗”“渐”“苒苒”“惟”等几个词) 4、用一个词概括这段景物描写营造出来的意境。据你对这上阕的意境的把握,朗读时把握怎样的基调?(提示:有凄清、冷寂、孤独之感,朗读时要把握这样的感情基调) 5、朗读指示例:“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读这几句时,要先通过文字引导学生感受词语传递出来的形象、意境。我们可以远望,江天一色,江雾迷茫,一抹夕阳依傍在天际;近处枫叶飘零,落英遍地,满眼残破景象,江风习习,吹起诗人衣襟,偶有江鸟传来两声鸣叫,越发让人感到几分沉寂,只有秋江秋水逝者无声,空添几许伤感。“红衰翠减”,其中“衰”“减”是景语,美景逝去,更是诗人客居在外的感受,特别要读出感伤情调,语速要沉缓,“衰”“减”可以读得舒展、绵长。后文“苒苒”与其照应,表现出的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物华休”,“休”要收束有力,更是感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可抗拒。一个季节的结束,让人感受到凝滞,没有一丝活力。这时镜头一转,动态画面,长江水虽是流动的,此时,也“无语”,也知诗人情意吧,“无语东流”中“无语”要读得低沉,“无语东流”视线可以是无限远,后要有一个相对长些的停顿,营造一种空白。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境界,可以让学生读,说出这样读的理由,同学间再交流评价,不断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小结:上片写登临所见到的残秋景色。无论风光、景物、气氛,都笼罩着悲凉的秋意,触动着抒情主人公的归思。“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以领字“渐”导引,表达出时间之推移并展开空间的层次和深度。在深秋萧瑟寥廓的景象中表现游子的客中情怀,连鄙薄柳词的苏轼也以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更增无穷伤感,耐人寻味。 (三)阅读下阕 1、下阕抒发什么样的情感?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试描述抒情主人公“我”与“佳人”的心理活动。 (提示:抓住“不忍”“望”“归”“思”“叹”“苦”“想”“愁”等词语) 举例:一个“望”字,作者的羁旅之愁,漂泊之恨,尽从“望”中透出,表现了登临所见而引起的思乡怀人之情。这里有两个形象: “我”的望归:(提示:感叹自己的漂泊,把本来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相望,以悬想佳人之思我,可见两地同心,感情缠绵悱恻,为情所苦。更见归思之切,直抒乡愁。从而暗示读者:其人未归而其心已归。) “佳人”的望归:(提示:她不但“归楼颙望”,甚至还“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望穿秋水之际,对自己的迟迟不归已生怨恨。思妇几次把别人的船只误认为是丈夫的,几至神魂错乱、入痴入迷。) 3、朗读指导 (提示:这一片主要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侧重于对心理活动的刻画。读时要以声传情。感情真挚强烈而又转折跌宕,顿挫有致。读时要充溢着浓重的感伤情调。此词多用双声叠韵词,双声如“清秋”“冷落”等,叠韵如“长江”“无语”等。它们间见错出,相互配合,时而嘹亮,时而幽咽。这自然有助于增强声调的亢坠抑扬,更好地表现心潮的起伏不平。) 小结:下片写登临所感,写尽了他乡游子的羁旅哀愁。柳永仕途坎坷,一生潦倒。漂泊失意的经历,使他对羁旅行役的生活深有体会。 《鹊桥仙》 (一)作者简介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扬州高邮人,生于1049年,卒于1100年,和苏轼同时,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苏轼很器重他。他是宋代有名的词人,他的词集名《淮海词》,又名《淮海居士长短句》。他的词风和苏轼的不同,一般的评论家都把他归入婉约派。苏东坡曾讽刺秦观:“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想不到分别后,你却学起柳永的词来!这说明,苏东坡是鄙薄柳永词的,同时,也说明秦观的词有和柳永词风格相近的地方。前人评论:“少游学柳,岂用讳言,稍加以坡,便成为少游之词。”这说明秦观的词,既继承了柳永的也就是婉约派的传统,又受到苏东坡的豪放派的影响,是独辟蹊径,自成一家的。诗人评论他的词说:“少游词,清丽婉约,辞情相称,诵之回肠荡气,自是词中上品。”《鹊桥仙》这首词就表现了他的创新精神,婉约中自有一股豪气,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在同类题材的诗词作品中,是很突出的。 (二)解题 《鹊桥仙》,是宋代词人秦观写的一首咏七夕的词。“鹊桥仙”是这首词的调名,同时也是词的题目。这种调名和题目一致的例子,在唐、五代的词作中是常见的。到南宋以后,词和音乐的关系愈来愈远,才盛行在调名之外,另标题目,以表明所咏的事物和内容。 (三)阅读上阕 学生朗读,注意停顿、重音、语气。 1、“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这几句是写这对情侣在奔赴见面地点的路上,写得很有情味。“纤云”就是微云,“飞星”就是流星,“银汉”就是银河。微微的云彩,划过夜空的流星,遥遥的天河,这都是七月七日夜晚的特定的自然景象,不是一般的夜色的描写。以举首仰望的角度来观望那海空澄碧的夜空画面。淡云轻风,群星闪烁,使人感到秋夜的天空是那么晶莹澄澈,辽阔明静。这高远幽深的境界给词人带来无限的遐想。那细长柔美的纤云,缕缕如丝,浅淡若絮,悠悠然飘浮在浩淼如海的碧空。 我们可以先在头脑中想象:织女是纺织能手,善织云锦,织出的东西简直可以巧夺天工,胜过云霞的轻盈和绚丽,所以用“纤云弄巧”写她。从中不难看出,她今晚是穿着自织的锦衣去会见她丈夫的。旧时七月七日的晚上,无论宫廷民间,妇女们都要在月下庭中,陈设瓜果,摆下针线,乞求织女赐给她们织布、绣花、缝制衣服的慧心巧手,赐给她们一手好针线活。所以,七夕又叫乞巧节。“弄巧”二字暗寓了这许多丰富的内容。牛郎星比织女星亮些,动感也更强,所以用“飞星传恨”写牛郎。“飞”者,快步如飞也;“恨”者,怨离别之久长也。因有此恨,所以他急切地想见到自己的妻子。这里暗用白居易《长恨歌》中所描写的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长恨歌》中写七月七日晚上杨贵妃和唐明皇山盟海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接着就出现了整幅画面:此刻,他俩正从银河两岸沿着鹊桥向一处走去;尽管银河极其宽广,又值黑夜茫茫,但他俩的身影终于越来越靠近了。夜空的云彩像织女织出的云锦,划过夜空的流星像在为她传递夫妻不能团聚的怨恨,这时织女悄悄渡过遥远的天河会牛郎去了。“弄巧”“传恨”“暗度”,这一连串的动作,写得很有层次,而且,把人物的性格、行为和环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很好地起到了情景交融的作用。 2、“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这是情节的发展,写鹊桥相逢。“金风”就是秋风,“玉露”就是白露。这是秋日的特定景物。“金风玉露”暗示节令,“风”字前加一“金”字,“露”字前加一“玉”字,显示景物的优美。正所谓“金玉良缘”。在这样的良辰美景中,真诚相爱的情侣能得到一夕的相逢,也就胜过了人间无数次的团聚,而且胜过不知多少倍了。真正的爱情是天河也隔绝不了的。有了这种真正的爱情,即使一年一度相逢,也是美好的,可贵的;没有爱的结合,哪怕终生朝夕厮守在一起,也没有意味。从这里可以明显看出,作者对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看法,对爱情的看法,和那些通常的观点是迥然不同的。在作者看来,牛郎织女是真正的高尚的爱的胜利者,并不是失败者。 (四)阅读下阕 3、“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这几句刻画了相逢后的情景。“柔情似水”,是说这织女会牛郎时的一片柔情,比眼前的银河水还清、还柔。以水比情,情深似水,水柔似情,含微波荡漾、长流不断之意。“佳期如梦”,写心态,一年一度相逢,相会之不易,不知有多少情怀要倾诉,既见而惊,惊而后喜,乍一相逢能没有如梦的感觉吗?这一夕相逢的佳期能不如梦境一般美好吗?晏几道有句云:“今宵剩把银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既点出了相会的短暂,又真实地揭示了他们久别重逢后那种如梦似幻的心境。 这样深情的一对,能够暗渡相逢,而且一年仅此一夕,他们能舍得分开吗?然而不愿意回去而又不得不回去,还得走鹊桥之路,一次短暂的相念却又是此后长久分离的开始,这就是恨之所在。这一夕的佳期竟然像梦幻一样倏然而逝,对于牛郎织女就更加感到割爱生分的痛苦。他们那种如泣如诉,流连顾盼,含情脉脉的惜别情状是多么令人感动而心碎啊!不仅如此,作者又以“忍顾鹊桥归路”将情感进一步深化。那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却成了他们离别的归路,岂肯忍心回顾!一个“忍”字把他们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写出了牛郎织女临别前的依恋与怅惘。作品中主人公的感情已经达到高潮,而作者对于主人公的同情、惋惜的情感也达到了无法遏止的地步。这一句极力渲染织女感情之深厚、真挚。联系着银河之水,联系着鹊桥之路,由情及景,由景及情,更由情景而深入到人物心理状态的揣摩刻画,委婉含蓄。这正是婉约派词人的特色。 4、“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是写两位主人公的心愿。只要两个人的爱情真正是海枯石烂,真正是地久天长,又何必要朝朝暮暮厮守在一起?意思是,尽管相会的时间极其短暂,但只要双方真挚地相爱,坚定不移,则年年必有此会,这是无尽期的爱,永恒的爱;而人间夫妻即使朝朝暮暮形影不离,也终有生离死别之日,以此永恒的爱与人间有尽期的爱相比,岂非“胜却无数”吗?这就是短暂和永恒的辩证法。至此,词的主旨就升华到了一个哲理的高度。 小结:这首词写了纤云、流星、金风、玉露、银河和银河上的鹊桥。它又写了织女的巧,织女的恨。她悄悄地渡过银河,步过鹊桥,去赴一年一度梦寐以求的佳期,心中充满柔情;她一往情深地只顾向鹊桥那边走去,一点也不考虑一夕过后,仍要从这桥上回来,还要去忍受那年复一年的隔绝分离之苦;她只感到两情的久长和这一夕相逢的珍贵和欢乐;她并不追求朝朝暮暮厮守在一起,觉得这美好的一夕,就胜过了人间的无数,就是永久。这就是七夕织女的情怀。作者处处巧妙地融情于景,在情景交融中去创造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形象是有血有肉的,是完整丰满的。织女牛郎七月七日晚上度过鹊桥相会的故事,是我国人民创造的一个优美的神话。一切神话,实质上都是人世生活的曲折反映。牛郎织女,男耕女织,夫妻相爱,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愿望。面对这种现实,可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消极悲哀,一种是积极追求。作者笔下的织女,始终是充满希望的,积极乐观的。这正是这首词在思想境界上,高出于同一题材的许多同类作品的地方。 《声声慢》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词人,字漱玉,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李清照的著述有《李易安集》十二卷、《漱玉词》一卷、《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易安词》六卷等。《声声慢》选自李清照的词集《漱玉词》。李清照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注重炼字、炼句、炼意、炼格,形成“易安体”。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以后,词风由清俊旷逸变为悲凉沉郁,多寓故国黎庶之悲,给南宋辛弃疾、陆游、刘辰翁等爱国词人以深刻的影响。 “声声慢”为词牌名,原名“胜胜慢”,又名“神光灿”“寒松叹”“凤求凰”等。本首词表达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几乎全用口语,而韵律感极强。 (二)赏析、诵读、体味 1、学生朗读上阕,划分停顿、重音,体会诗歌的感情。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即寻觅又寻觅。写词人孤独寂寞,渴望找到一种精神寄托。“戚”即忧愁悲伤。两个“戚”字叠用,表明忧愁悲伤的程度之深。“我”多么希望寻觅出一点什么来寄托“我”的寂寞啊,寻觅的结果却是一无所获,反觉一股冷清的气氛袭来,这气氛就更使自己的内心倍感凄惨和忧戚。我们可以想象这时的诗人不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温情少妇了,而是一个两鬓花白、面容消瘦的老妇了,一次次的打击,一回回的折磨,已使她失去生活上精神上的寄托,独自一人到处漂泊。读时语速要慢,要读出深沉忧郁的情感、叠字的节奏。特别要注意读出“寻寻(阳平)/觅觅(去声),冷冷(上声)/清清(阴平),凄凄(阴平)/惨惨(上声)/戚戚(阴平)”音调的节奏,读出起伏跌宕。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此处的“乍”字是与“还”字呼应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刚……又……”。敌,抵挡,抵抗。刚觉得有点暖和却又冷了起来的时节,是最难保养自己身体的。她讨厌秋天忽暖忽寒的天气;又想借酒浇愁,却可恨酒味淡薄,敌不住凄凉的急风。人在愁肠百结的时候,看什么也不顺眼,似乎整个世界都在与她为敌。“晚”,有的版本作“晓”,时间是清晨,诗人起来,早饮,也觉酒淡,无法抵挡寒风,这或许更是心理上的一种感受,要读出这种语气。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北雁南飞的时候,也就是自己正伤心的时候,那从故乡的方向飞来的大雁却是我旧时的相识。多少可以沟通的,大概只有天上的秋雁,雁的伤心也是人的伤心,但是把它当作“旧时相识”,岂不等于说在人间已找不到“旧时相识”,找不到精神的依靠了吗?那是他乡遇故知的情感吧。读时,要表现出哀痛中有一线略带苦淡的欣慰。 小结:词的上阕,写女词人寻觅精神寄托而不得,于是借酒浇愁,然而却愁上加愁。此时风送雁声,仰望旧时相识的大雁,更增加了思乡的惆怅。 2、学生朗读下阕,划分停顿、重音,体会诗歌的感情。 (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庭院中开满的菊花像是堆积起来的一般,而“我”如此地憔悴,如今谁还有心情去采摘它欣赏它呢?我们仿佛看到诗人在自言自语,读时要注意这一点。她感觉到生命有如落花,有如庭院里满地堆积的黄花,它与人一样憔悴和损耗生命,是不会有谁来光顾采摘的。就这么样独个儿守着窗儿,心里空荡荡地没有着落,又怎么能熬得到天黑?读这几句时,我们感受到诗人四顾无言,发出一声长叹,要读出无奈与无助,那是怎样的凄清! (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我们想象,整个院子被阴森的梧桐笼罩,再加上天上下着绵绵细雨,尤其是到了黄昏,黑暗也不能充满空荡荡的心灵,充塞心头的是雨打桐叶,点点滴滴,更增愁绪。“梧桐”这个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凄苦的意味在里面,好似梧桐在落泪,也是人的心头在滴泪。词人喜欢写黄昏,她的心中似乎有一个“黄昏情结”,凭借着黄昏时候半暗半明、朦胧模糊的光色,使人对生命的感觉与憔悴落花、梧桐滴雨浑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与天地盈虚消息相通的生命体验的混沌境界。这种情形,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得完呢?读时“这次第”,诗人心头欲说无语,欲泣无泪,心理上要有一个停顿。然后,这种情感再也无法掩饰,道出万般悲绪,读时语速加快,语调上扬,“愁”要重读强调,然后稍作停顿,“了得”二字,语速放慢,轻声传出,如在喉咽。 小结:词的下阕,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院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然而词人却无心摘菊赏菊,孤独寂寞地坐在窗下,听着雨打桐叶的声音,饱受着愁苦的折磨。字里行间流露出破家之愁和亡国之恨,感人之极。 五、考点分析 有关柳永、秦观、李清照的文学常识必须识记,三课要在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背诵,并通过三首诗的理解,练习掌握诗歌鉴赏的思路与方法。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1)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里集中对什么做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主要内容是描写弹奏的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 (2)一是集中描写音乐。上阙由曲名写起,曲子描写的是湘江和湘江故事。鸣筝声声,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出。二是集中描写弹筝女子,这里是特写镜头。“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子年轻秀媚的特征。“幽恨”既写曲中情绪,又含弹者心声,“细”字连结二者。下阕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而且运用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柱”。下阕后两句收束全词,“断肠“与“幽恨”照应,将弹奏感情推向高潮。“春山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悲怆qiàng口讷nè 蛊惑gǔ 怙恶不悛quān殒身不恤xù B、哂笑shěn赧然nǎn夯筑hāng言简意赅gāi 媒妁之言shuò C、讳言huì 醴酪lǐ 蓓蕾lěi 丢三落四là 不容置喙yuán D、菁华jīng骁勇xiāo笑靥yàn信手拈来niān休戚相关qī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镯子 小觑 毛骨耸然 明察秋毫,不见舆薪 B、诨号 糜烂 荒诞不经 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C、宣泄 梦魇 偃旗息鼓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D、聒噪 洗练 改弦更章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有时候被人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使他知道,只是恢复原貌而不改头换面是无济于事的。 B、王华平在自动柜员机上取款后,退卡时机器突然出现故障,他以为只是机器吞卡,不料15分钟后再查询余额,账户上的4万余元存款已不胫而走! C、其实阎世铎并不像人们讥讽的那么无能,他不但知道该走几步,而且清楚地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只要抓住了赛制这个核心,其它种种全都不在话下了,可谓眉毛胡子一把抓。 D、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是千篇一律的典型。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的重复,才给游人以那种特殊的感受。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据有关资料披露,近一两年来,山西省的艾滋病疫情已进入由省外输入向本地人群发展,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的快速增长阶段。 B、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把农业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大格局中统筹谋划。 C、央视综艺主持人纷纷出走,多数人认为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由于央视纪律太严;二是由于主持人工资收入太少;三是由于工作压力大,发展空间小。 D、中国常驻日内瓦联合国代表沙祖康说:“台湾虽然地域并不大,但它的每一寸土地都比我们人民的生命还珍贵,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永远不会让步。” 二、(9分)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5—7题。 扫雷草 在哥本哈根机场外一片灌木丛生的平地上,哈尔内•埃勒霍尔姆和卡斯滕•迈耶正在观察绿色的叶子变红。两人并不是在进行什么秋天赏叶活动,而是在观察他们种的一种小草,这种小草在接近地雷的时候叶子会变红。如果这种草能够按照预先设计的那样改变颜色,埃勒霍尔姆和迈耶就可以挽救成千上万人的双腿,甚至他们的生命。 他们刚刚创立的Aresa公司是总部设在哥本哈根的一个生物技术公司。Aresa公司改变了一种名为拟南芥(也称阿拉伯草或鼠耳芥)的普通小草的基因,使这种草接触到没有爆炸的地雷释放出的二氧化氮气体后叶子就会变红。Aresa公司在一个布满地雷的军队旧靶场内种了大片的拟南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