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怪人”。国文考试加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对对子,以此测试学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逻辑学。此举虽招致毁誉参半,但“寓意甚深”,可“测试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以及“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来”。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出于他的声望,北大的学生为不失教师的教诲也来清华园听课。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汉。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他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他的勤奋令学生们脸红,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勤勉精神。 陈寅恪也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横批是“儒将风流”。罗问作何解,他解释说:“你在北伐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又讨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这两副对联被传诵一时。 陈寅恪与王国维私交甚笃。1927年,王国维于昆明湖自沉。在向静安先生遗体告别时,研究院的学生们在先,行的是三鞠躬,而陈寅恪行三跪九叩大礼。他送挽联,撰《王观堂先生挽词》,赋诗言哀。次年,他又应研究院众学生之请为王观堂先生撰写碑铭,于碑文中阐发观堂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心曲。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陈寅恪一家在香港,食品奇缺,没有吃的。一位日本学者写信给日军军部希望不要为难他。军部行文给香港司令部,司令部派宪兵送去好多袋面粉,陈寅恪与夫人坚拒,不吃嗟来之食,面临行将饿毙,也不为五斗米折腰。 1945年,季羡林留德已经十年,正准备回国,听说陈寅恪在伦敦治疗目疾,便写信向他汇报学习情况。陈寅恪本不了解季的学业,一听说季的指导老师瓦尔德施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学,且季的师祖便是自己的导师,他马上复长函鼓励季羡林,并热情把他推荐给胡适,使季羡林一帆风顺地到北大当了教授。后来陈寅恪读了季羡林的论文《浮屠与佛》大加赞赏,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使季羡林“一登龙门,身价百倍”。 胡适曾说:“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傅斯年也说过:“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更有人在谈及他的受世之尊之地位时说:“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选自《名人传记》2006年第5期,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陈寅恪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这充分体现了他在治学上孜孜以求的勤勉精神。 B.陈寅恪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教学时采用的国文考试加试方式——对对子,以及在王国维去世时行三跪九叩大礼,都说明他的治学与人格深受传统文化精神的浸淫。 C.梁启超认为自己虽然著作等身,可在治学的境界上依然无法与陈寅恪相提并论,这其实是襄助陈寅恪顺利执教清华的过谦之辞,并非诚心之言。 D.作者引用傅斯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这句话,对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的至高成就进行了褒扬。 E.文章灵活地运用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 (2)在本文第二段中,作者记述的梁启超和曹云祥之间的对话,有什么作用?(6分) (3)通过本文作者的介绍,你印象中的陈寅恪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6分) (4)你如何理解“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这句话?它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感受。(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有人认为,长江大学的学生在救助落水少年时还应该科学施救,这固然没 错,但在机会稍纵即逝的危急时刻,这些学生展示了值得我们大力弘扬的道德底蕴。 B.3月28日晚,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三千个城市共同熄灯一小时。这一活动对减少能源消耗虽只是杯水车薪,但表达了人们对全球变暖问题的关注。 C.甲型流感来袭,使由美国次贷危机蔓延而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雪上加霜,人们对甲型流感的传播可能会影响全球贸易和旅游业的担忧与日俱增。 D.12月7日开幕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各国记者也对此次会议趋之若鹜,纷纷赶到哥本哈根采访、报道。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面对统计数据,专家指出,大家如果都能自觉遵守开车不喝酒的禁令,我国就可能减少百分之三十的交通事故。 B.钱学森先生给我们留下的精神遗产之一是:在中国,为中国的发展而工作,可以做出比在美国工作更有不同意义、也许更大意义的成就。 C.红色旅游已经从单一向多元化方向,各地努力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民俗旅游、乡村旅游相融合,丰富了红色旅游的内涵。 D.全运会上,刘翔为观众冲刺了“王者归来”的精彩一幕,能从北京奥运会失利的阴影中走出,刘翔依靠的是积极乐观的心态。 15.为下列语句排序,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①又仿佛是一块块耀眼的黄金 ②油菜整块整块地铺在大地上 ③油菜花在四周里舞动的时候 ④那种芳香让人想到雅致,想到端庄,想到优美的舞姿 ⑤仿佛江南女子晾晒的方巾 ⑥就有股色彩的芳香浓浓地灌进了周庄 A.③⑤①⑥②④ B.③⑤⑥②④① C.②⑤①③⑥④ D.②⑥③④⑤① 16.写出与下列说法相关的《红楼梦》中的人物:(选出其中四个填写)(4分) ①贾瑞起邪心,而为贾瑞相思设局教训他,使其悔改的人。 ②身分地微,三进大观园,因其是山野之民,对大观园中的一切感觉到新鲜,给大观园带来不少欢乐,用一个大观园之外人的眼光看贾府的兴衰。 ③贾府的丫头,心比天高,命如纸薄,风流灵巧招人怨,在抄检大观园中受牵连,带病被逐出大观园,最后病死在哥嫂家。 ④与贾宝玉有金玉良缘之说的人 ⑤给贾雨村演说荣国府的人 ⑥在正月十五之夜被人拐卖,好不容易碰到可意的人,又被薛蟠霸占,后又跟黛玉学诗的人。 ①________ _ ②_______ __ ③______ ___ ④_____ ____ ⑤___ ______ ⑥___ ______ 17、随着“私家车”进入寻常百姓家,“车标语”文化也越来越值得我们品味把玩。请从下面车标语中任选一则,写一段鉴赏性文字(不少于40字)。(3分) ①距离产生美。 ②你让我也让,心宽路更宽。 ③别吻我!我怕羞。 ④最远的你是我最近的爱。 六、写作(60分) 17、社会是一所学校,生活是我们的良师。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学会了理解;在胸中怒火中烧时,我们学会了忍让;在别人触犯了自己时,我们学会了宽容;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人学会了关心;在不利的环境中,我们学会了生存…… 请以“学会______”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答案 1、D【解析】A、由“2009年墨西哥和美国发生由新型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发的疫情”可知,甲型H1N1并非古典传染病“复活”,挪威、加拿大出现疟疾是例证。B、“存在于人们的各种生活物品中”范围扩大。C、文中未体现芳香疗法对甲型H1N1流感治疗的作用,属无中生有。 2、C【解析】A、病死率相近,非发病率,另外文中未提及甲1型、甲2型流感致死的具体人数,判断缺少依据。B、“对甲、乙型流感病毒没有防控的方法”有误,人类已采用综合防治法应对流感传播,如消毒、药物治疗、隔离、疫苗防治等。D、“更应该”有误,文章并未提到比较关系。 3、A【解析】B、因果关系不成立,且不是避免流感传播的根本途径。C、“已经十分重视”不当,文中体现的是作者的分析和呼吁,不能表明人类已经重视这一问题。D、“人类最终会彻底消灭流感病毒”绝对化。 4.D详通“祥”吉利 。 5.B①和③不能表现陈禾刚强正直。6.C“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的说法无中生有。7.(1)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让自己说完。衣袖被撕落,皇上说:“正言撕破我的衣服啦。”(得分点:引,拉、拖;毕,让……完毕;碎,撕落;被动句式。每点1分,语言流畅1分。) (2)恰逢童贯统领军队路过寿春府,想要拜访陈禾不能进门,送礼给陈禾也不接受。童贯恼怒了,回到朝廷后就说坏话诬陷陈禾。适,恰逢;道,路过;谒,拜访;馈,赠送;谮,诬陷,诋毁。每点1分) [参考译文]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考中元符三年进士。多次升迁担任辟雍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天下长久太平,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陈禾请求增加守军、修补城墙,用来防备不测。有人指责这是无端生事,搁置起来不予批复。后来盗贼闹事,人们才佩服他的预见能力。升任左正言,不久授职给事中, 当时童贯的权势越加扩张,和黄经臣一起执掌大权,御史中丞卢航跟他们内外呼应做坏事,士大夫因畏惧而不敢正视。陈禾说:“这是国家安危的根本啊。我所处职位有进言的责任,这时候不进言劝谏,一旦调任给事中,进谏就不是我的本职了。”他没有接受给事中的任命,首先上书直言弹劾童贯。又弹劾黄经臣:“依仗恩宠玩弄权势,在朝廷同列中夸耀自己。常常说诏令都出自他的手中,说皇上将任用某人,举行某事,不久诏书下达,都跟他所说的相同。那发号施令,是国家的重大事情,降免昏庸官吏和提拔贤明之士,是天子的大权,怎么能让宦官参与其中?我所忧虑的,不只是黄经臣,这条路一开通,类似的进用者就会多起来,国家的祸患,就不可遏止,希望赶快把他放逐到远方去。”陈禾上奏还没结束,皇上就恼怒地拂衣而起。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让自己说完。衣袖被撕落,皇上说:“正言撕破我的衣服啦。”陈禾说:“陛下不惜被撕破衣服,我难道敢吝惜头颅来报答陛下吗?这些人今天得到富贵的好处,陛下将来会遭受危亡的祸患。”陈禾的言辞更加激烈,皇上改变了脸色说:“你能像这样尽心进言,我还有什么可忧虑呢?”内侍请皇上换衣服,皇上回绝他说:“留着破衣表彰正直的大臣。”第二天,童贯等人一个接一个地上前陈告,说国家非常太平,怎么能说这不吉利的话。卢航上奏说陈禾狂妄,把他贬为信州监酒,遇到赦免,陈禾得以自由地回到乡里。 当初,陈瓘从岭外归来,住在鄞县,和陈禾相互友好,派遣他的儿子陈正汇跟从陈禾学习。后来陈正汇揭发蔡京的罪行,被押送到朝廷,陈瑾也被逮捕,黄经臣审理他们的案子,用檄文征召陈禾到案取证,陈禾回答说事情确实有的,罪行不敢逃避。有人说他回答失当,陈禾说:“祸福死生,都是命啊,怎么可以用逃避一死来换得个不义的名声呢?希望能够分担贤者的罪名。”于是陈禾因为被诬陷为陈瓘的同党而获罪免官。遇到赦免,陈禾又被起用掌管广德军,调任和州知州。不久遇上母亲去世,服丧结束,担任秀州知州。王黼刚刚执掌大权,陈禾说:“怎么能在王黼门下听候调遣?”他极力辞职,于是改任他为汝州知州。他辞职更加坚决,说:“宁可饿死(也不接受任命)。”王黼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陈禾的哥哥陈秉当时担任寿春府教授,陈禾就到官邸侍奉兄长。恰逢童贯统领军队路过寿春府,想要拜访陈禾不能进门,送礼给陈禾也不接受。童贯恼怒了,回到朝廷后就说坏话诬陷陈禾,皇上说:“此人向来如此,你不能容忍吗?”过了很久,朝廷才又起用陈禾担任舒州知州.任命刚下达他就去世了,追赠他为中大夫,谥号为文介。 8.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9.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写出其中一种即可得满分) 11.(1)AC(A:小说是以黄云山对“陌生汉子”的感情变化为线索;C:“像颜回一样闻名”错,原意是说国内有这样一个像颜回一样默默住在僻壤民间的真正大师)(5分) (2)“满室芬芳”表面意思是满屋子飘满浓郁的焚香之味;深层意思是满屋都飘散着秋溪谷先生绘画的墨香。(意思对即可)(3分) 其作用是承上启下,即内容上由接受鉴定画作转到欣赏推崇画作,情节上由故事发展转向故事高潮,感情上由对画作的接纳转到珍爱,由对画家的“相识”发展到敬重。(意思对即可)(3分) (3)原因有三:一是被黄先生的真诚所感动;二是想到“父亲”的遗作终于能被绘画大师所认可并向外推介而高兴,三是为“父亲”过早去世,看不到他的画作在北京美术馆展出而遗憾。(6分) (4)意图:①歌颂主人公黄云山倾力向世人推举已故民间绘画大师及其艺术珍品的高风亮节②对一些凭借环境优势而自傲自大、孤陋寡闻的艺术家进行善意的批评③歌颂像在秋小峦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尽孝传统美德④呼吁艺术家眼睛向下,向民间学习,发现并珍爱民间艺术家及其艺术珍品。(4分) 学习:①助人为乐的精神②虚怀若谷,眼睛向下的艺术品格③不惜降低自己身价推介民间艺术家,珍藏民间艺术珍品的精神④敢于批评绘画界不正之风的正直品格。(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4分) 12.(1)C、E。(答对一个选项给2分,两个都答对给5分) (2)首先,这段对话交代了留学归来却没有学位和著作的陈寅恪如何得以执教名校清华的原委;(2分)其次,学术大师梁启超对初出茅庐的陈寅恪的极力推荐,从侧面突出了陈寅恪治学的严谨和学养的深厚;(2分)再次,梁启超的评价也为作者在后文进一步凸显陈寅恪的治学境界和学术成就做出了铺垫。(2分) (3)陈寅恪富有诗人气质,笃志为学,学问广博、精深,是一个纯正的学者;(2分)陈寅恪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在教学中勤勉认真,身体力行,堪称学生的楷模。(2分)陈寅恪在治学上善开风气之新,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精神融会贯通,可谓独树一帜;(2分)陈寅恪为人多情重义,乐于助人,对友朋的感念追怀情真意切,对后学的奖掖提携不遗余力;(2分)陈寅恪为人幽默风趣,自有雅量高致;(2分)陈寅恪具有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国难当头,即使身处困境依然不改其高风亮节。(2分)(6点写出3点即可给满分)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理解——“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这句话是强调,作为二十世纪中国屈指可数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在治学上善开风气之新,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精神融会贯通,在文史研究领域创造出至高的成就和辉煌的业绩。(2分)陈寅恪一生秉承着发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生信念,潜心治学,不求显达,身处逆境和困厄始终不改其高风亮节。(2分)陈寅恪的家学渊源,自身的资质、修养和学力,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大环境,也是形成他“独一无二”的重要原因。这些特质,在现代中国,不但是其同时代人难以企及的,也是后来者无法超越的。 启示——今天的我们应该把陈寅恪作为为人治学的楷模,摆脱功利的心态和浮躁的作风,志存高远,学求博深,继承并光大中国的文化传统,使中国学术的血脉得以承传,使中国学人的风尚得以赓续,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2分) 13.D(A项“稍纵即逝”形容机会或时间一放松就容易失去;B项“杯水车薪”比喻无济于事;C项“雪上加霜”比喻接连遭受火灾,损害愈加严重;D项“趋之若骛”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贬义,用在此处不当) 14.B(A项语序不当,“大家”放在“如果”后面;C项谓语残缺,在“向多元化方向”后加“转变”;D项“冲刺”和“一幕”搭配不当,可以把“冲刺”换为“奉献”.) 15.C(选自《水墨周庄》油菜“铺在大地”与“舞动”分别从静与动、视觉与嗅觉的角度进行描写。“仿佛”“又仿佛”前后衔接,由“花”而“芬芳”再到“那种芬芳”语句严谨) 16、①王熙凤②刘姥姥③晴雯④薛宝钗⑤冷子兴⑥香菱(英莲) 17、示例:(1)①语意双关,有距离才有美,另一层意思是请保持好车距,只有保持一定的距离,相互才是安全的,才是一件“美”事。②它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将“你”“我”“心”“路”巧妙对应相连,不仅含蓄形象的提醒人们遵守交通规则,互相礼让,而且含有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人的语态来写出,在行车中应保持一定的车距,让他人警醒,不要靠的太近。(分析出手法1分,具体分析2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