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二语文测试题:高二语文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知识精讲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诗三首《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论诗》《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诗三首《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论诗》《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二. 学习目标
    1、了解三位诗人的相关文学知识。
    2、学习三首诗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3、初步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三. 知识归纳总结
    1、高启(1336~1374),明代诗人。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因自号青丘子。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后被朱元璋借苏州知府魏观一案腰斩于南京。高启为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其诗雄健有力,富有才情,开始改变元末以来绮丽的诗风。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是明代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
    2、赵翼(1727~1814) ,清代诗人、史学家。字云崧,号瓯北,阳湖(今江苏常州)人。赵翼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合称“乾隆三大家”。所著《瓯北诗话》,系统地评论李白、杜甫等十家诗,重视诗家创新,立论比较全面、允当。赵翼存诗4800多首,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或嘲讽理学,或隐寓对社会的批评,或阐述一些生活哲理,颇有新颖思想。赵翼的文学著作有诗集53卷及《瓯北诗话》。史学著作有《二十二史札记》等。
    3、林则徐(1785~1850),清末政治家。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谥号文忠。晚号竢村老人、竢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林则徐早年家境贫寒,受过良好的教育。嘉庆十六年赐进士。在为官40年中,他“经世自励”,廉洁奉公;又重视水利事业,救灾赈民。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同时,他编译《四洲志》等外文书籍、资料,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文学作品有《云左山房诗钞》等。
    四. 课文分析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诗的开头描写所看到的景色:长江从万山丛中呼啸东下,锺山似蟠龙乘风西上。江山形胜,使诗人想起当初秦始皇曾在此地埋下金玉杂宝,以镇压金陵的“天子之气”,但徒劳无功,金陵依然“王气”旺盛,今天又成了新建立的朱明王朝的京城。 接着笔头一转,写诗人自己的心绪和感慨。诗人说自己本是为了排遣胸中的“郁塞”而在酒后登台眺江的。建国之初,气象更新,何来愁思?读完全诗,便不难明白,他是从历史的教训而生忧患。“荒烟落日”的远景使他引发“苍茫万古意”,石头城下的涛声使他想起了三国、六朝的旧事。当年南朝陈后主君臣曾以为“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 后来却成为北军的阶下囚。三国吴主孙皓迷信“黄旗紫盖见于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乎”的谣传,带了王室及后宫数千人要去洛阳称帝,结果途遇大雪,士卒怨怒,只好返回。过了九年,晋军伐吴,吴在长江险要之处设置铁链,横锁江面,可是依旧挡不住进攻,孙皓只好出城投降。如今自三国东吴建都以来的六朝宫殿,都已杂草丛生,残败破落,那些妄想凭藉长江天险割据一方的“英雄”,只能让血流如潮,给百姓带来灾难,而一无所得。
    最后四句又回到现实,诗人庆幸躬逢盛世,歌颂“圣人”朱元璋平定天下,与民休息,从此可以四海一家,不再因长江分割南北而起干戈。联系全诗主旨,这与其说是诗人对现实的歌颂,毋宁说是诗人对国家的期望。居安思危,新建起来的明朝会不会重蹈历史的覆辙呢?所以这四句声调是欢快的,但欢快中带有一丝沉郁的感情:心境是爽朗的,但爽朗中蒙上了一层历史的阴影。既豪放伟岸,又沉郁顿挫。
    全诗气势豪放,音韵铿锵,舒卷自如,纵横随意。
    《论诗》
    赏析一:
    赵翼在《瓯北诗话》中对李杜的评价是很高的,而且此诗中也没有对李杜的不敬意,只是诗歌要创新,而且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诗人,不能因为有了李杜,诗歌便不再发展,只能是不断发展,才能不断创新。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此诗就体现了这一点。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以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从。“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广为传诵的名句。文中更体现出了大家常说的一句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赏析二:
    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才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作为史学家的赵翼在史学上的成就应该是高于其诗的,自45岁因官员弹劾回常州后,潜心读书作文,再不与官场沾边。起初为防懈怠,“日唯手一篇”,数年累积,这类笔记文章竟达40余卷,内容分14类,其中以论史学、论艺文、论风俗等为其精华,定书名《陔余丛考》。此后数十年,在《陔余丛考》论史部分的基础上,最终发展扩充成被誉为中国史学必读书的巨著《廿二史札记》。由于书中已把《旧唐书》、《旧五代史》罗织在内,实际为廿四史。他单批阅廿四史就3200卷,加上正文和夹注中引用的稗史笔记4000多种,工作量浩瀚,从40多岁动笔,到1796年方完成,此时他已是七旬老翁。这部著作在清中期与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等史著齐名,因而三人被后世公认为乾嘉时期史学三大家。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五月,林则徐因查禁鸦片、抗击英国侵略者而获罪,被清廷革职查办,“从重发往伊犁效力”。他在由浙江镇海前线启程前,怀着无比悲愤的心情写了两首七律。本诗是其中之一。
    首联是说: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如果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这与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杜牧的“清时有味是无能”等诗句同一机杼,都是正话反说、反言见意之辞。
    颔联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生死以”,语出《左传•昭公四年》:郑国大夫子产因改革军赋制度受到别人毁谤,他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这里的“以”字原意是“为”、“做”或“从事”,准确地理解它的含义才能读懂全诗。
    颈联从字面上看似乎心平气和、逆来顺受,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痛,细细咀嚼,似有万丈波澜。“谪居”,意为罢官回乡或流放边远地区。按封建社会的惯例,大臣无论受到什么处分,只要未曾杀头,都得叩谢皇恩浩荡。这就像普希金笔下那个忠心耿耿而无端受责的俄国老奴对暴戾的主子说的话一样:“让我去放猪,那也是您的恩典。”接下来是说:“到边疆做一个多干体力活、少动脑子的‘戍卒’,对我正好是养拙之道。”“刚”,即“刚好”、“正好”。也就是说:“您这样处理一个罪臣再合适不过了。”
    尾联从赵令 《侯鲭录》中的一个故事生发而来:宋真宗时,访天下隐者,杞人杨朴奉召廷对,自言临行时其妻送诗一首云:“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杨朴借这首打油诗对宋真宗表示不愿入朝为官。林则徐巧用此典幽默地说:“我跟老伴开玩笑,这一回我也变成杨朴了,弄不好会送掉老命的。”言外之意,等于含蓄地对道光帝表示:“我也伺候够您了,还是让我安安生生当老百姓吧。”封建社会中的一位大忠臣,能说出这样的牢骚话来,也就达到极限了。我们认真体味这首七律,当能感觉出它和屈原的《离骚》一脉相通的心声。
    对仗工稳而灵活,是此诗写作技巧上的一个特点。如,以“国家”对“祸福”,以“生死”对“避趋”,按词性来说,都是正对。“生死以”的“以”字作“为”解,是动词;而“之”字是虚词。作者既用“以”字的实词义表达思想内容,又借它的虚词义来与“之”字构成对仗,显示了驾驭文字的深厚功力。
    五. 考点分析
    有关三位诗人的文学常识必须识记,三首诗中的警句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练习掌握诗歌鉴赏的思路与方法。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词的下片主要是直抒胸臆句,“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作者期待像雄鹰一样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模拟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浸透 肯綮 沁人心脾 罄竹难书
    B. 秩序 对峙 鳞次栉比 博闻强识
    C. 悭吝 阡陌 纤尘不染 谦谦君子
    D. 奚落 膝盖 休戚相关 栖身之所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隔阂 桅杆 和颜悦色 青山绿水
    B. 嬉闹 萦绕 熙熙攘攘 临渊羡渔
    C. 新颖 辐射 洗耳躬听 不修边幅
    D .和谐 造诣 惟妙惟肖 大相径廷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古语云:“湖广熟,天下足。”作为鱼米之乡和交通 的湖北,在历史上曾经扮演着重要角色。
    (2)东京大学教授近日发明一种新型的化学制法,据称无需使用达菲生产过程中________的植物原料,就能研制出达菲仿制药物。
    (3)演员们曾阅读了大量资料,潜心观察人物并刻意模仿, 最后的表演让人信以为真。
    A. 要道 必需 以致
    B. 要道必须以致
    C. 要冲必须以至
    D. 要冲必需以至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 陈教练当时就断定,只要假以时日,韩晓鹏一定会有让人刮目相看的那一天。
    B. 新春,汉宜高速公路车水马龙,显示出一派生机。这条赶在春运前整修完的高速公路,行车速度明显提高,车流量同时上升。
    C. 第一次听说要免除农村学生的学杂费,她真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但这是她当教师的伯父亲口讲的,言之凿凿,不容置疑。
    D. 本来大家都谈得很开心,可是这个人一出现,在场的所有人都哑然失笑,气氛顿时沉闷下来了。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一部《时间简史》,让量子理论物理学家霍金在中国读者中耳熟能详。但是,对于霍金的生平,大多数人或许并不知晓。
    B. 俄乌天然气纠纷事件暴露出欧盟能源严重依赖进口,且供应途径过于单一,欧盟国家开始认真反思能源安全这一重大问题。
    C. 教育部门应该研究“超女现象”,从中找到改进素质教育的方法,把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做到位。
    D. 利文斯顿的上述比喻,不仅使伦敦市长的声誉扫地,而且违反了伦敦市长应有的良好操行的规定。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鄂东丘陵地带有一座铜绿山,这里北、东两面紧靠大冶湖,水运可达长江,交通便利。此山每当暴雨过后,可见无数铜绿如雪花小豆般点缀在土石之上,因而得名铜绿山。显然,铜绿山是铜矿石富集地区,现代矿山就建在这里,而古铜矿遗址的发现正是现代矿山开采中的另一收获。
    1965年,在铜绿山矿山生产建设中不断发现古代采矿、冶炼的遗物和遗迹,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73年,当时某矿将一件铜斧寄送中国历史博物馆请求鉴定。中国历史博物馆当即派专家前往湖北,对发现古物的地点进行实地调查和勘测。他们在调查中发现,被当地群众称为“老窿”的古代矿坑在矿山露天开采的工地上几乎遍地都是。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处在现代露天采矿场场区,矿场由于长期的开采,形成一个低于海平面16米的巨大深坑,这些老窿就是在采矿过程中发现的。调查组清理了一个残存的老窿竖井,发现了大量用来支护井壁的圆木和采矿用铜斧、铜锄、铜锛、铜凿等用具。经初步调查、试掘,认定这是一处春秋末至战国前期的矿冶遗址,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
    商周时代是我国矿业大发展的时期。当时的楚国就不止一地产铜,湖北阳新县港下、安徽铜陵、南陵大工山、江西瑞昌铜岭、湖南麻阳九曲湾等地,都发现有商周时期的古铜矿。由于金属在社会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历代官府对矿山开发都实行了垄断经营。楚国也用严刑酷法,禁止民间私自采矿,显然,铜绿山古铜矿是由楚国官府一手经营的。
    从考古发现来看,当时铜绿山已能提炼出红铜。那么,由这里炼出的红铜又到哪里去了呢?1973年,湖北随县擂鼓墩东周曾侯乙墓出土青铜器6000多件,总重量达10万多吨,随县与铜绿山相去不远,曾侯乙墓与铜绿山矿又处于同一时代,完全有理由认为它所用的铜原料取自铜绿山。商王朝为了直接控制这里的矿山开采,在矿山通往中原的重要交汇之地长江北岸曾建立盘龙城。盘龙城与铜绿山仅一江之隔,又与其他几处古铜矿在同一条长江运输线上,矿山产出的红铜在商王朝的控制下源源北上,到达都城的铸造铜作坊。
    在铁器出现以前的青铜器时代,铜产量就是国家实力的象征。春秋时期,楚国能够问鼎中原,争霸天下,在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丰富的矿藏和发达的矿业。
    铜绿山古铜矿是我国发现最早、规模最大、开采时间最长并且也是最完整的一处矿冶遗址。其采掘和冶炼工艺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堪称矿冶史上的里程碑。矿井支护、排水、通风和选矿等技术,对于现代矿山生产仍有借鉴意义。
    6. 根据上文,下列对“老窿”有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 1965年,在“老窿”不断发现古代采矿、冶炼的遗物和遗迹,但当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B. “老窿”是现代矿山开采中发现的古铜矿遗址,在铜绿山几乎遍地都是。
    C. 专家初步认定被当地群众称为“老窿”的古代矿坑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
    D. 调查组在“老窿”中发现了许多古代采矿用的遗物,如铜斧、铜锄、铜锛、铜凿等。
    7. 对铜绿山矿冶遗址发掘的作用,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获得了古代铜矿采掘和冶炼的实物资料,了解了古代的矿冶技术。
    B. 了解了古代对铜绿山矿区铜矿开采的时间与规模。
    C. 了解了古代官府对矿山开发实行垄断经营的原因以及楚国对私自采矿的处罚。
    D. 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对现代矿山生产有借鉴意义。
    8.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铜绿山是铜矿石富集地区,这里交通便利,开采的铜矿可以通过水运源源不断地运送出来。
    B.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铜矿不止一处,对铜矿的开采和冶炼,都已经拥有了精湛的技术。
    C. 盘龙城是商王朝为了直接控制铜绿山的矿石开采而建立的一座城邑,这座城处在长江运输线上。
    D. 大冶铜绿山矿冶遗址表明,古铜矿对该地区的开采,为现代矿山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9.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安徽铜陵、江西瑞昌铜岭、湖南麻阳九曲湾等地都曾是楚国统治的地区。
    B. 铜绿山提炼出的红铜主要用在了曾侯乙墓出土的总重量达10万多吨的青铜器上。
    C. 春秋时期,大冶铜绿山矿区对楚国问鼎中原、争霸天下曾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D. 大冶铜绿山古铜矿对商周辉煌灿烂的青铜文化有着不容低估的贡献。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