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二语文测试题:2010年重庆一中高2011级月考试题语文试题卷(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②但人们不习惯凝视,总是长于奔走和张望。我曾从乡村进入城市,从湖南迁至海南,还眼睁睁看着不少朋友去了北京或上海,德国或南非。我的机会也来了。20世纪的90年代中期,有人找我谈话,动员我去中国作协工作。两位已入仕途的文学界朋友,也在宾馆里私下劝我直至深夜,说如果你不到北京,不到某个位置,很多东西没法看到,岂不有点可惜?
    ③我相信朋友的好意,相信自己一旦错过了北京,会确实错过很多见识。但那又怎么样?我还没有到过南极洲,没有到过月亮,没有到过火星,没有到过银河系以外的空间。我也不可能看到22世纪以及往后更远的年代,看到儿童们在幼儿园里耍弄基因玩具,看到妇人们在杂货店购买核子炊具,看到太空旅游的星际列车和激光天梯,看到人类用药片或芯片改变人性——那样的世界会不会像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同样把我吓晕?从这一点看,即使进入京城,我仍然是一井底之蛙,反过来说,即便我能够风光活上三辈子乃至三十辈子,同样难以做到无所不至和无所不知。我仍然不可能走出自己近乎逼仄和速朽的身体,不管到了什么地方,前面仍有地平线和太平间的冷冷拦截。
    ④旅游是对履历的一种弥补,旅游业鼓励人们对世界展开足迹扩张和镜头攻略,引导人们朝远看和朝外看。但旅游者的看,不过是把大多数已经出现在媒体的场景,来一次现场的核对和印证;不过是把已被他人用眼光品尝过的场景,再来一次残渣咀嚼和旧货收买。其一般过程,是交出一笔钱以后,被交通工具规定了观察线路,被旅游设施规定了观察方位,被讲解员规定了观察时的联想,还有“到此一游”的摆拍地点以及固定的笑容。旅游者于是心满意足:天下第一峰呵,举世无双呵,不虚此行呵,诸如此类。
    ⑤他们离世界越来越远。
    ⑥我是个不可救药的旅者,连黄山、庐山等等都没有去过。一听哪里火就对哪里怕。在我看来,事情是被人们的野心弄坏的,更是被传统的空间意识弄坏的。F•佩索阿说,他更愿意“游历第八大洲”,即蜗居斗室里的个人想象。我没有他那样自闭,只是相信空间还有另一种展开方式,相信人们完全可以投入另一种远行,比方以前面的荒坡一角为目的地,订一张免费船票或免费机票,于是在手中的石片上俯瞰黄山,在杂草里发现大兴安岭,在身旁的石涧清潭中触摸太平洋。
    ⑦只要人们愿意,他们还可以自立宪法,发动革命,在细胞、分子、原子的世界里任意创建共和国。只要人们愿意,他们还可以捏一捏火星,搓一搓金星,摘一颗冥王星放人口袋,在细胞、分子、原子的世界里举步跨进另一条银河——这一切只需要我随便找个什么地方蹲下来,坐下来,趴下来,保持足够的时间,借助凝视再加一点想象,就可以投入另一片灿烂太空。
    ⑧我终于在一片落叶前流连忘返。
    (选自《美文精粹》2009年第6期)
    14. 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人们“奔走和张望”的具体表现。(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一片落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第6自然段“事情是被人们的野心弄坏的,更是被传统的空间意识弄坏的”一句中,“人们的野心”“传统的空间意识”分别指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怎样才能找到“另一片天空”。(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2分)
    新华网成都1月24日电(记者 余里)河南安阳的“曹操墓”刚刚被考古专家初步确认,四川的彭山县莲花村村民又开始联名上书四川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请求对莲花坝皇墓进行勘测、挖掘,期望能确认该墓为“刘备墓”。
    这无疑又是一颗“社会新闻”类的重磅炸弹。尽管所谓的彭山“刘备墓”目前存在的疑问很大,但这并不影响一些人神往和计划的经济“前景”:慕名而来的游客,规划的景区,村民们摩拳擦掌的“农家乐”。地下的坟茔,分明已演变成了很多人眼中的“金矿”。
    “考古界不会主动去找刘备墓、孙权墓,希望大家不要把‘考古’和‘挖宝’混淆起来。”面对蔚然成风的“皇坟热”,一名考古专家痛心地表示。他说,搞考古的人都反对挖墓,现在发掘的很多古墓都是因为基建或者被盗的情况下进行的抢救性挖掘。
    18.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的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把下面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3分)
    人肉搜索是网民自发的行为,_____________,这样做已经涉嫌侵害隐私权。
    ①网友也就无需对发布的信息的真实性负责,这样很容易造成“误伤”
    ②从本质上讲,人肉搜索属于一种民间的调查行为,无人予以监督
    ③此外,网友往往先入为主,以道德而不是法律为标准衡量事情的是非,并通过互联网对事件中的当事人大加声讨,肆无忌惮地曝露他人信息
    ④从整体上看,体现了人们对正义的追求
    ⑤然而,人肉搜索的背后也有隐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下面一段话中有四处表达不妥,请找出并加以改正,使其表达简明、连贯、得体。(4分)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日益消泯。小沈阳的滑稽表演想来也是雅俗共赏的。美国哲学家卡普兰对两种文化曾做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他说,固然香槟和白兰地是最好的饮料,但周末下午在球场,我们却需要一杯啤酒最能解乏。我们在观看“小沈阳”而开怀一笑的同时,也期待那种能够针砭时弊、发人深思的艺术作品不绝如缕。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在下面的横线上续写适当的语句,组成一段语意贯通、前后句式一致的文字。(5分)
    你见过古代的铜钱吗?一枚圆圆的小钱,中间透着棱角分明的小方孔。铜钱的形状——“外圆内方”,正如做人一样。方,就是做人要有正气,有原则;圆,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如果一个人过于方正,就会像生铁一样,一拗就容易断,不易与人相处;而如果一个人过于圆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会得到周围人的喜爱。
    七、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2--24题。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22.用斜线(/)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2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孔子认为读书人怎样才能通达?(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写作(本大题60分)
    25.有首诗歌这样写道:
    街衢睡了而路灯醒着
    泥土睡了而树根醒着
    鸟雀睡了而翅膀醒着
    寺庙睡了而钟声醒着
    山河睡了而风景醒着
    春天睡了而种籽醒着
    肢体睡了而血液醒着
    书籍睡了而诗句醒着
    历史睡了而时间醒着
    世界睡了而你我醒着
    请以“醒着”为题目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0年重庆一中高2011级月考试题(本部)
    语 文 试 题 答 案 2010.4
    1. D。A 不屑(xiè) B.打烊(yànɡ) C丛冢(zhǒng) 逋慢(bū)
    2.A. A 娇媚 惊骇 自惭形秽 B 枕藉 C干燥 日薄西山 D慈祥 绝不反悔
    3.B。 A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直不会停止。“方”与“正”重复C 空前绝后: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有。多用来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D 振振有词:贬义,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分,说个不休。
    4.C。 A “普通患者”与“文化程度不高的患者”不能并列。B 犯了自相矛盾的毛病。 “累计”是总计,累计的数是所有的人数,而且应该是一个确切的数字,可是后文却说“超过 100 万人次” ,不是一个具体数字,与“累计”矛盾。D “近年来”与“将”矛盾
    5.D(答非所问。不是对差异原因的说明,而是对差异客观结果的说明。)
    6.B.(第三段“动物们要想在恶劣的环境中成为幸存者,必须进化出足够大的脑容量,这样它们通过视觉、听觉和嗅觉得到的信息才能在大脑中进行充分的分析”一句。分析:A.曲解原意。“物种……影响”是杰里森的观点。C.偷换概念。“机会”不等于“比例”。D.因果倒置。注意原文第3段“努力寻找食物从而生存下去使得这些地区的人类获得越来越高的智商,以求不被大自然淘汰”的说法。)
    7.B.(从第三段推断可知。分析:A.与末段矛盾,变或然为必然。C.过于绝对。D.强加因果)
    8.D.(信:真实、确实)
    9.C(C项都解释为“把”、“拿”。 A项①猜测 ②难道 B项①句末语气词 ②代词 D项①的 ②代词)
    10.A(作者认为象受到祭祀的原因:一是舜德深入人心,百姓爱屋及乌;二是象在后期受到了舜德的感化,有德政于世。)
    11.(1)象的不仁爱(忤逆、傲慢),大概(可能)他的初期(一开始)是这样罢了,又怎么知道他的结果(最终)不被舜感化呢? (得分点:句意、乌、被动句各1分)
    (2)既然这样,那么唐朝人拆毁象的祠庙,是根据象开始的行为;现在苗民祭祀他,是信奉象后来的表现。(得分点:句意、然则、承各1分)
    (3)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得分点:是、家、焉各一分)
    12.(1).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2分)(2).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4分)
    13.(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3)泣孤舟之嫠妇(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5)耳得之而为声(6)非臣陨首所能上报(7)英雄无觅孙仲谋处(8)只是当时已惘然(9)雕栏玉砌应犹在(10)祭十二郎文(11)人间喜剧(12)莫泊桑
    14.外出谋生或发展,参加被规定的旅游程式。(每点2分,答全两点得满分)
    15.“一片落叶”是作者区别于社会俗情的富含个性特征的心理境界的具体体现,(2分)通过“一片落叶”,凸显了作者宁静、悠远的思想境地,(2分)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完整。(2分)
    16. “人们的野心”指尽可能多地了解社会,熟悉世情,有时到了不切实际的地步(或指追求无所不至和无所不知的生活方式和态度),(2分)“传统的空间意识”即类似于弥补履历的旅游过程中的“心满意足”。(2分)
    17.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凝视周围的世界(生活习惯);发挥想象展开心灵的世界;保持对生活的独特思考(或者不随同流俗,有自己的追求和看法)。(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得满分)
    18.(2分。“皇坟热”有人欢喜有人忧或村民和专家对挖“皇坟”的态度不一)
    19. [参考答案]④⑤②①③
    [思路探究]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需借助前后文的提示来推断语句排列顺序。要注意分析提供的语句与要求排序的语句之间的关系,然后再依据各个语句之间存在的逻辑或理事关系来排序,一定要从整体考虑。本题论述的主要对象是人肉搜索,整体内容是对人肉搜索的评价,①句是网友的行为会怎样,用了一个关联词“也”,②句是说人肉搜索的本质,③句也是网友的一些做法,④句是从整体上说人肉搜索的性质,⑤句用一转折连词,进一步谈人肉搜索的隐忧。再结合提供的语句中的“人肉搜索是网民自发的行为”可看出这五个句子的顺序。
    20. (1)删去“逐渐”或“日益”
    (2)将“固然”移至“白兰地”后或就将其改为“虽然”
    (3)删去“最能解乏”或“我们却需要”
    (4)将“不绝如缕”改为“层出不穷”
    21.【答案】示例:做人要讲圆通,有技巧(2分) 就会像气球一样,一碰就远离,不愿与人交心(3分,有比喻2分,语意连贯1分)
    【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能力层级为E级。本题的仿写点有三:一是比喻句;二是把握横线前供仿句的句式特点,如第一句的“做人(做事)要有(讲)……有(讲)……”的句式;三是在符合“内容的吻合性”原则的前提下使语句表达连贯。
    22. 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对5个3分,错一个扣1分,错3个不得分)
    23. 所说的名声好的人,表面上好像主张仁德,行动上却违背仁德,还以仁德自居不惭愧。(3分。关键词 闻:名声;色:表面;居:自居)
    24.( 4分。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不仅是追求虚名,即名实相符,表里如一。或按原文答为:养成质朴正直品格,能察颜观色,谦逊对待别人。)
    【译文】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虚名。”
    附:文言文译文:
    灵鹫山、博南山有象的祠庙。那山下住着的许多苗民,都把他当做神祭祀。宣慰使安君,顺应苗民的请求,把祠庙的房屋重新修整,同时请我做一篇记。我说:“是拆毁它呢,还是重新修整它呢?”宣慰使说:“是重新修整它。”我说:“重新修复它,凭什么呢?(注:“居”在此处作“凭”解)”宣慰使说:“这座祠庙的创建,大概没有人知道它的起源了。然而我们居住在这里的苗民,从我的父亲、祖父,一直追溯到曾祖父、高祖父以前,都是尊敬信奉,并诚心祭祀,全都不敢荒废呢。”我说:“为什么这样呢?有鼻地方的象祠,唐朝人曾经把它毁掉了。象的为人,作为儿子不算孝顺,作为弟弟则显得傲慢无礼。对象的祭祀,在唐朝受斥责,可是还存留到现在;他的祠庙在有鼻被拆毁,可是在这里却还兴旺。为什么这样呢?”
    我懂得了:君子爱这个人,便推广到爱他屋上的乌鸦,更何况是对于圣人的弟弟呢!既然这样,那么祭祀的是舜,而不是象啊!我猜想象的死去,大概是在舜以干羽之舞感化苗民而使其归顺之后吧?否则,古代桀骜不驯的人难道还少吗?可唯独象的祠庙延续在世。我由此更感受到了舜的德行的高尚,深入人心,而恩泽流传久远啊!
    象的不仁爱(忤逆、傲慢),大概(可能)他的初期是这样罢了,又怎么知道他的结果不被舜感化呢?《尚书》中不是说:“舜能用孝心使家庭和谐,家里孝顺安泰,家人不犯奸恶之事。”舜的瞎眼的父亲也变得忠诚老实了,就是说(瞽瞍)已经被感化为慈祥的父亲了。象如果还不尊敬哥哥舜的话,家庭就不会和睦。不断向善的方面发展,就不会演变为奸恶;不向奸恶方向发展,就一定会进入善的境界。确实如此啊,象已被舜感化了!孟子说:“天子派官吏治理象的国家,象不可能继续做坏事了。”这是因为舜对象爱得深沉而考虑得详尽,用来扶持帮助教导的方法也就周到啊。不是这样的话,像周公那样的圣人,却也免不了出现管叔、蔡叔那样的弟弟。这就可以看到象是已经被舜感化了。所以象能任用贤能的人,安于自己的职守,把恩泽施给百姓,死后百姓就怀念他。诸侯的卿相,由天子直接任命,这是《周官》中的制度,这制度大概是从舜封象那里效法来的吧?
    我由此有理由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天下没有不可以被感化的人。既然这样,那么唐朝人拆毁象的祠庙,是根据象开始的行为;现在苗民祭祀他,是信奉象后来的表现。这个道理,我将把它向世上讲明。使人们知道:人的不善良,即使跟象一样,还是能够改变的;而君子修养自己的品德,到了极点,即使别人像象那样的不仁爱,也还能够感化他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