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一中2009-2010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 150分。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选项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卡。 第Ⅰ卷 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高考资源网 1.下列各组词语中黑体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A.孝悌(tì)之义 取譬(pì)设喻 放辟(pì)邪侈 莅临寒舍(wèi) B.羽旄(máo)之美 彼恶(wù)知之 溘(hè)然长逝 清风夜唳(lì) C.饿殍(piǎo)遍野 猝(cù)不及防 锱(zī)铢必较 飞湍(tuān)瀑流 D.扪(mén)心自问 蓬(péng)门荜户 霜雪初霁(jì) 庖(bāo)丁解牛 2.下列各组选项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 ) A.声名雀起 援木求鱼 专心致志 老羞成怒 B.明查秋毫 过尤不及 直冲云霄 惟命是从 C.有恃无恐 消声匿迹 迄今为止 杳无人迹 D.草管人命 曲意逢迎 真知灼见 披星带月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1)说到过去被骗子拐卖的 经历,面对亲人,这位姑娘止不住 落泪。 (2)招聘会上,大多数毕业生表示,相对于薪酬而言,他们更加______的是自己日后的发 展空间;而那些有发展潜力的毕业生往往被用人单位先_______ 。 A. 辛酸 / 心酸 看中 / 看重 B.心酸 / 辛酸 看重 / 看中 C. 辛酸 / 心酸 看重 / 看中 D.心酸 / 辛酸 看中 / 看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不能与括号内的词语互换的一项 ( ) A.分析人士认为,持续恶化的伊拉克安全局势和维持驻军的高昂成本逼走了许多铁杆盟 友,驻伊联军阵营已经开始分崩离析(墙倒众人推)。 B. 青年人理想高远本是一件好事,但有些人今天听了一首歌,就想当一个歌唱家,明天 听了一场报告,就想当科学家,这山望着那山高,是难以成就一番事业的(见异思迁)。 C.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之演讲》中说:“有一种志气,是大家公共的志,众人都向此做去, 便容易成功,所谓众志成城”(众人拾柴火焰高)。 D.针对日本岛根县议会制定的“竹岛日”条例案,为了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地报复日本, 位于韩国南部庆尚南道的马山市议会18日通过了一项“对马岛日”条例案(针锋相对)。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旦”的名目很繁多:正旦,花旦,老旦,外旦,贴旦……其中正旦为女主角。 B. 这位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荣氏家庭的成员,现在已经不再代表荣氏家庭,而是作 为国家重要经济机构的负责人出现在国际经济舞台上。 C. 一个民族面临危急关头,什么人才能担当拯救民族危亡的命运呢? D. 阿Q的革命思想主要是解决自己分得财物、讨个老婆等衣食所需以及发泄在心里的复 仇之气,表现了阿Q自私、狭隘、落后的性格特点。 6.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巴尔扎克和卡夫卡都是著名的小说家,前者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匠,后者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B. 记录孟子言行的儒家著作《孟子》,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取比,意思精到,如用“缘木求鱼”比喻以霸道求统一天下的徒劳无功,生动形象,妙趣横生。 C.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其特点有三:一是以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二是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三是对环境作具体的描写。 D. 鲁迅的《阿Q正传》收在短篇小说集《彷徨》中,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作品对国民性弱点的揭示,至今仍然振聋发聩。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9题。 “风”“雅”以后有李杜 苏渊雷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他们继承了诗三百篇以来美刺①比兴的形式,楚骚一派芬芳悱恻的风格,汉魏乐府抑扬顿挫的章法,以及六朝民歌清新婉丽的语调,而加以变化运用,又继承又创新,写出了许多完整美好的诗篇,不但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而且也树立起一块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风”“雅”以后有李杜。“风”偏于反映民情,是抒情的;“雅”偏于批评时政,是讽喻的。换一句话说,风大体是一种民歌,其中浪漫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雅大体是一种叙事诗,其中现实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因此,外国文学史上的理论(指“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搬到中国来,虽然也可以适用,但总觉得没有“风”“雅”两个字来得集中概括。而“骚”则兼有“风”“雅”之长,也就是兼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长。李杜作品同是从“风”“雅”“离骚”变化出来,但李偏于“风骚”,而杜则偏于“骚雅”。李杜风格形成流派之后,即取“风”“雅”二字而代之。从此,诗人由于性格和学识关系,不免有所偏向。其间唯号称“大家”的,得体兼风雅,追攀李杜,蔚为一代的“新声”。换句话说,就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互相结合,相得益彰。就此点论,则“风雅”——李杜这条线,始终贯穿于两千余年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中而未尝间断。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几乎同时出现在当时的诗坛,恰恰是那个充实而光辉时代的两面鲜艳无比的旗帜。他们有时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有时又以诗人特有的敏锐,带着沉郁顿挫的感情,描述着盛极而衰的苦难,并对苦难中的生灵寄予深切的同情。一句话,弥漫着当日整个诗坛的是一派积极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而李白和杜甫又恰恰是通过复杂的生活遭遇,各以特异的风格,在最大的一致上,展现了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动荡的灵魂。这就是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为什么能够在悠久的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始终站在诗歌艺术的最高峰,以全力陶铸灵魂、鼓舞人心的缘故。 【注】①美刺:实质上是对诗歌内容或赞美或讽刺。 7. 下列对“蔚为一代的‘新声’”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指李白和杜甫创作的许多完整美好的诗篇。 B. 指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既反映民情又批评时政的诗篇。 C. 指李白和杜甫之后,那些号称大家的诗人所创作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互结合、相得益彰的作品。 D. 指李白和杜甫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 8. 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虽然同是从“风”“雅”“离骚”变化出来,但李诗偏于“风骚”,而杜诗则偏于“骚雅”;“风雅”——李杜这条线,贯穿于两千余年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中。 B. 中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用“风”“雅”两个字来代表,比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来得集中概括。 C.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之所以成为时代的两面鲜艳无比的旗帜,是因为他俩几乎同时出现在当日的诗坛,而且各以“风骚”和“骚雅”见长。 D. 李白和杜甫继承了风、雅、离骚、汉魏乐府以及六朝声律的优良传统,并加以变化运用,各以复杂的生活遭遇,创作了反映那个时代的作品,展现了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动荡的灵魂,成为“风”“雅”之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并峙的高峰。 9.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李白和杜甫都运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都创作了能体现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命运和动荡灵魂的作品。 B. 李白和杜甫既继承过去,又融合时代,为中国诗歌开辟了一条宽广而坦荡的道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C. 在李白和杜甫风格形成流派之后的诗人,一般诗人或沿着李白流派的方向发展,或沿着杜甫流派的方向发展,而一些“大家”则沿着兼具李杜之长的方向发展。 D. 李白总是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而杜甫则总是以诗人特别的敏锐,挟着沉郁顿挫的感情,预感到盛极而衰的苦难,并且寄予深切的同情,充分显示了各自特异的风格。 三、(9分,每小题3分)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他日,(孟子)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B.①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①今王田猎于此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我 D.①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②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11. 下列有关孟子规劝齐王“与民同乐”很有说服力的原因,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 A.孟子是有影响、有地位的人,齐王很敬仰他。 B.孟子抓住齐王的心理,顺水推舟,步步深入,因此能够为齐王所接受。 C.孟子在论证中善用比喻,以欣赏音乐和打猎为喻,形象生动,易于接受。 D.孟子在论证中,善用对比,把百姓对国君取乐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增强了说服力。 12.下列关于这篇课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借好乐的话题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可以看出孟子善设机巧、引人入彀的论辩艺术。 B.齐王“鼓乐”“田猎”带来的灾难是“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C.百姓“欣欣然有喜色”与“疾首蹙頞”是齐王可否施仁政的具体反映。 D.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孟子与齐宣王谈话的引子,其作用是提出全文的中心论题。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3分)高考资源网 13.把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①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译文: ②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译文: ③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14.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注】。 【注】却关:打开门闩。 (1)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手法?(2分) 答: (2)简要分析小童的形象。(3分) 答: (3)诗歌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请简要分析。(3分) 答: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一)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 (《孟子•梁惠王上》) (2) , ;度,然后知长短。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3)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 (杜甫《登岳阳楼》) (4)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 。 ( 杜甫《客至》) (5)去时里正与裹头, 。边庭流血成海水, 。 (杜甫《兵车行》) (二)(1)剑阁峥嵘而崔嵬, , 。(李白《蜀道难》)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君不见高堂明镜 悲白发, 。 (李白《将进酒》) (3)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 乐岁终身 饱, ; (《孟子•齐桓晋之事》) (4)天油然作云, , 。 (《孟子•孟子见梁襄王》) (5)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五、(18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6-19 题。 快乐的死亡 陆文夫 作家有三种死法。一曰自然的死,二曰痛苦的死,三日快乐的死。 自然的死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一种普遍的死亡形式,没有特色,可以略而不议。快乐的死和痛苦的死不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人还活着,作品已经或几乎是没有了! 作家没有了作品,可以看作是个人艺术生命的死亡、职业的停顿。其中有些人是因为年事已高,力不从心。这不是艺术的死亡,而是艺术的离休,他自己无可自责,社会也会尊重他在艺术上曾经作出的贡献。 痛苦的死亡却不然,即当一个作家的体力和脑力还能胜任创作的时候,作品已经没有了,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种苦难和折磨(包括自我折磨)所造成。折磨毁了他的才华,苦难消沉了意志,作为人来说他还活着,作为作家来说却正在或已经死去。这种死亡他自己感到很痛苦,别人看了心里也很难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