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把经济系统看作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认为传统工业社会是一种线性经济,这种线性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系统高强度地把物质和能源从生态系统中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抛回到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既是“原料箱”又是“垃圾箱”。线性经济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垃圾,同时通过逆向增长的自然代价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和谐的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理论与较早期的环保经济理论(或绿色经济理论)相比,有明显的进步。在国际社会开始有组织环境整治运动的70 年代及80 年代,世界各国关心的问题仍然是污染物产生之后如何治理以减少其危害,即所谓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方式,至于污染物的产生是否合理这个根本性问题,以及是否应该从生产和消费源头上防止污染产生,大多数国家仍然缺少思想上的洞见和政策上的举措。总的说来,绿色经济理论主要关注的是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后果,而经济运行机制本身始终落在他们的研究视野之外。 循环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是系统地认识到了与线性经济相伴随的末端治理的局限性,并以此建立了一组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内容的行为原则(称为3R 原则),每一个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减量化或减物质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 ,再利用或反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伪时间强度;资源化或再生利用原则是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 (节选自《 新华文摘》 2005 年第3 期孙勇《 从“空的世界”到“满的世界”》 ) 6. 对“循环经济理论”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循环经济理论是在可持续发展旗帜下针对以“两高一低”为特征的经济模式而提出的。 B. 该理论认为经济的发展不能以大量消耗物质和能源,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代价。 C. 循环经济理论关注的是污染物的产生是否合理,而不是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后果。 D. 循环经济理论不仅认识到与线性经济相伴随的末端治理的局限性,而且建立了一套行为原则。 7. “循环经济理论与较早期的环保经济理论(或绿色经济理论)相比,有明显的进步”,句中“进步”所指的一项是( ) A. 关注污染物产生之后如何治理以减少其危害的问题. B. 关注如何高强度地把物质和能源从生态系统中提取出来的问题。 C. 倡导经济系统和作为其子系统的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模式。 D. 关注污染物的产生是否合理以及是否应该从生产和消费源头上防止污染产生的问题。 8. 下列对循环经济理论中“3R 原则”的阐述准确的一项是 A. 3R 原则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建立的,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是必不可少的。 B. 3R 原则包括减量化原则、再生利用原则和反复利用原则,它们分别属于输入端方法、过程性方法和输出端方法。 C. 3R 原则之一的减量化原则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降低产品成本。 D. 资源化原则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 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循环经济是上世纪90 年代,由政府和学者们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旗帜下提出的,该经济模式已在全球范围内实施。 B. 循环经济要求经济活动中的物质和能源能在特定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控制。 C. 线性经济条件下的生态系统既是“原料箱”又是“垃圾箱”,所以,资源环境改善与经济增长同步是必然的。 D. 绿色经济理论既关注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方式,又关注经济运行机制,是指导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 三、文言文阅读 贾 谊 论 苏 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①,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②,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③有远举之志。其后卒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哲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谊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注】① 汉文:汉文帝刘衡。②昼:地名。③ 趯然:跳跃的样子。趯,同“跃”。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子何为不豫 豫:高 B. 虽三代何以远过 过:错 C. 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 略:占据 D. 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 沮:失望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亦使人君得如贾谊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 B. 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 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 C. 王其庶几召我 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 D.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 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12. 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贾生“量小”、“识不足”的一项是( ) A. 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 B. 其后卒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 C. 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 D. 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13. 文章列举孔子、孟子的事例,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 15.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①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 寒食,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 (1)词的上片从多个角度写景,请选取一个角度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片“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按要求填空。 (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杜牧《阿房宫赋》) (2)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 ,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 鹊桥仙》) (3)联想是诗人常用的手法,《 琵琶行》 中由琴声联想到珠玉声的诗句是 “ , ”。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7~20 题。 柔 软 朱以撒 ①暮秋经过这一大片河滩的沙石地,看见通体枯黄的芦苇枝条,头上都顶着一丛丛的银灰色芦花。时光使每一株芦苇的生命都达到极端,以柔软出现,毛茸、蓬松,还有一种轻如蝉翼的分量。顺从着风力,像铺展开来的云层,夕阳打在一部分芦花上边,看着有些恍惚,这些全然在自然环境中生生死死的植物,走到生命的终端,可以说已修成正果了。再过一些时日,许多芦花将随风飘散,风把它们的子孙携到天涯海角,开始新一轮的生命旅程。 ②如果不是有事,真想停下车来,剪一束芦花,带它们回家。 ③一种毫无人工介入痕迹的植物,要走到这一步,可以想见生存的艰辛。青年时代结束后,我越发喜爱柔软之物,比较松竹梅的坚硬,我更对芦苇有好感。柔软是一切生命际遇中最原始之性,以适应著称。如果这一大片芦苇改插旗杆,美感肯定是另一类。柔软的腹中,显然潜藏着生存的策略,否则,无数次狂风从此处扫过,早已荡然无存。当我坚硬的笔尖与这些柔软之物猝然相遇时,的确有一种顺服的美感升起。 ④有时返回老家,会到离家不远的一个庵里走走。仅仅一墙之隔,把嘈杂的市声隔在另一个世界里。眼前清幽静谧,有袅袅暗香浮动。有一位我少年时出家的妇人在这里度着晚年。当年她住在与我隔壁的邻居家中,静静修行。她把家中收拾得一尘不染,从不与街邻有瓜葛,也不高声大嗓。一个人诚心向善,许多言行就简洁而且低调了。那个时节,人性中充满着冲撞、对峙的坚硬,她看起来就越发轻柔了。有的人是不可改造的,她的柔性就是如此,尽管事佛的仪式停了下来,落满尘埃,但是她的内心一定在继续着,没有放弃。她以一种柔软的形态,不动声色地继续自己的精神生活,在成群结队的人甩动着有力的臂膀疾行,她的徐缓迟疑一眼可见。她干脆住到庵里,心境环境更为默契。几十年过去,有不少人如风中树摧折委地,而更多像她这般柔软的人留存了下来。 ⑤肉体是物质的,物质是时光的信物,时光最终让生命破绽百出,这是没有疑义的。 ⑥不珍惜生命,只能从自身寻找答案。我认识的长者多半以教书为业。这些上一辈的教书先生,此时已垂垂老矣。当年将智慧和知识传递给众门徒时,站在讲台上,一副挥洒自如状,善于板书的右手,在黑板上三下两下,文字奔涌而出。静坐下边的听讲者,会心对视,充满钦佩。一个场景改变了,肯定是与这个生命的能力相关联——过度的劳心、劳力,以为青年时期生命透支满不在乎,结果许多疾患都热闹地集合到了人生的晚景。这个最需要安息静养的时日,变得举家不宁。一位师长坐在床里,盖着被子吃鱼,与我断断续续地说话,品咂鱼骨后信手就扔在床下。这个举动,我判断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范围,我的心里难过起来。完全可以追溯到当年的生活目标,把自己当作一匹不知倦返的马,承载生理限度以外的劳作,促使自己成为一名硬汉。当年不按生命科学的规则蛮干,如今病痛缠身。我们常说人赋有睿智,不会在一块石头上绊倒两次,实际上我们已经多次被绊倒。淮南王刘安说得痛快:“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而尽其乐”,把两种毫无可比性的生命放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不同的生命过程,不同的生存方式,都能尽其圆满。想来,遵循生之规则者,善莫大焉。 ⑦除了对命数的敬畏外,对于自然界外在情绪上显示出的风水、阳光、雨露,我都持抱敬畏之心。我向来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采取了躲避、顺应的策略——我通常是一位旁观者,站在安全处,看风来风往潮起潮落。我在芦苇丛里欣赏到的随风俯仰舒展自如的美感,这种姿态一直让我迷醉。是否都要像遮挡风沙的木麻黄那般伤痕累累?每个人的答案都是截然不同的,它窥探着我们隐秘的内心。很庆幸的是,我们居住在这个滨海城市,靠山而临水,风起而水涌,周而复始地为我们直接地体验,不能不说是大自然有意的昭示与启迪。 ⑧此时,应该看得更清晰了。 17.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物质是时光的信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果许多疾患都热闹地集合到了人生的晚景:________________。 18. 第三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当我坚硬的笔尖与这些柔软之物猝然相遇时,的确有一种顺服的美感升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请联系全文,谈谈第四段写“出家的妇人”这一事例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综观全文,分条概括“柔软作为一种生存策略”的具体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文章赏析 21. 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 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1)请赏析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特色。 (2)赏析本文的构思技巧。 【试题答案】 一、语音知识及运用 1. B(应读“zài”) 2. C(A 项,笔耕不辍,弊端,萎缩;B 项,所致;C 项,浏览,英雄辈出;D 项,浓墨重彩。) 3. B(试金石:比喻精确可靠的检验方法和依据。A 项,“关于”是介词,介入关涉范围,此处应改为“关乎”,关系到的意思;C项,“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不合句意;D“侦察”是军事行动,适合公安部门的应是“侦查”) 4. B(A 项,应将“人与自然的矛盾”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调换位置 。C 项成份残缺,在“过大”后加“等问题”; D 项不合情理,应改为“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摊派” ) 5. B(A 项顿号要去掉,相邻的两个数字连在一起表约数,中间不用顿号,C项“流”后的句号应在引号外,且改为逗号;D 项括号应接在“黎明”之后,是句内括号。) 二、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 6. C(循环经济理论也关注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后果。) 7. D(A 项是绿色经济理论关心的问题;B项是线性经济的特征;C 项应是“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 8. A(B“再生利用原则”和“反复利用原则”颠倒位置;C 应是“降低产品成本”属无中生有,D“延长产品的服务的时间强度”属反复利用原则。) 9. B(A “已在全球范田内实施”有误;C原文是说“通过逆向增长的自然代价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D绿色经济理论不关注经济运行机制本身,前提错误,推断也有误。) 三、文言文阅读 10. B(“过”:超过。) 11. A(都是表假设关系的连词. 译为“就”。B 项第一个“也”是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第二个“也”也是语气助词,表反诘语气;C 项第一个“其”是语气副词,表示推测语气,译为“也许、大概”,第二个“其”是代词,代贾谊;D 项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译为“的”,第二个“之”是动词,译为“去,到”。) 12. C(属作者论述作文的因由。) 13. 文章列举孔子、孟子的事例,旨在说明作为人臣,自己要尽力争取得到君王的信任,同时要珍爱自己,以图再用,与贾谊形成对比,从而证明作者认为贾谊没能得到重用也有自身原因的看法。 14.(1)贾谊虽然能够做帝王的辅佐之臣,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2)那么,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究不能有所作为了吗? (3)孟子离开齐国时,在(边界上的)昼地住了三晚才离开。 【译文】 人要有才能并不难,要使自己的才能施展出来实在不容易。可惜啊,贾谊虽然能够做帝王的辅佐之巨,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君子要想达到长远的目标,则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则一定要能够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的万分之一的原因,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许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我看过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实行了,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远远地超过他?他遇到了汉文帝这样的明君,还因为得不到重用而忧郁地死去,那么,如果无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究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多次往各国游说,只要不是非常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持它,希望有朝一天能实践他的政治主张。他将要到楚国去,先派冉有去试探,再派子夏去申明他的意见。君子想要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的尽心尽力啊!孟子离开齐国时,在边界上的昼地住了三晚才离开,还说:“齐宣王也许还会召我回去. ”君子不忍心抛弃他的国君,情又是这样的深厚啊。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愉快?"孟子回答:“当今世上,要行王道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愉快呢?”君子爱惜自己是这样的无微不至啊,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信任,然后才知道天下果然不能够有什么作为,这才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他自己不能利用汉文帝啊。 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老部下,他们这种君臣之间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兄弟之间的亲密关系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个早晨完全抛弃旧有的规章制度,采用他的新主张,也太困难了。作为贾谊来说,应该上面取得君主的信任,下面取得像周勃、灌婴一班大臣的支持,从容地、逐渐地和他们加深交往,使得天子不怀疑。大臣们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我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哪有在谈说时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的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郁结烦闷,心绪不宁,表露出退隐的思想。后来,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早死。这也不善于在逆境中生活啊,谋划一次没有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情势的变化,却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实在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华有余而识见不足啊。 古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不合时宜而招致困境。因此没有聪明通达、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平民百性中起用了王猛,不久就把他的旧臣全部斥去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竟能占据了半个中国,不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么?我深切悲叹贾谊的志向不能实现,所以详尽地评论了他。这也是为了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要了解这类人有洁身自爱的操守,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而像贾谊这种人,也应该谨慎的对待自己的立身处世啊! 四、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 15. 1)由动到静,上片先写柳枝在春风中摇曳的姿态,表现出“春未老”的季节特点;接着静态描写登高所见,从春水、春花、千家写出满城春景,为下片的抒情作铺垫.(其他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2)“休对”“且将”表现出作者思归不得后自我安慰、自我开解的心理,虽略显无可奈何,但仍表现出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大意对即可) 16.(1)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2)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 (3)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 17. (1)见证时间的东西或凭证 (2)(形容疾病的)众多、纷杂 18. 因为柔软是一种生存策略,意味着适应和顺应强大的力量;“我”在“青年时代结束后”有了生活阅历(经受生活锤炼),明白了“柔软”对于人生存在的重要性。 19. 有力地证明了“遵循生之规则者,善莫大焉”的观点,启发我们应当遵循“柔软”的生存策略,珍惜生命;呼应开头,与下文“一位师长”的事例形成对比,丰富了主题。 20. ① 在强大的力量面前采取顺应的态度;② 不透支生命,敬畏和珍惜生命,遵循生命科学的规则,③不与强大力量正面冲突,有策略地坚守自己的生活原则。 21. 赏析示例 (1)请赏析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特色。 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有力地阐述了观点,并使文章内容丰富,摇曳多姿。 本文开篇交代暮秋经过河边沙石地后,即在这一简练叙述的基础上展开描写,展现芦苇美丽动人的“柔软”姿态。作者交代回老家的行踪时,描写了寺院清幽的环境,回忆了“出家妇人”当年的“柔软”之态,并与当年挥洒自如而如今瘫痪在床的师长形成对照,“断断续续地说话,品咂鱼骨后信手就扔在床下”,一个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意味颇丰。在叙述与描写中,穿插诸多的抒情性和议论性语句,或即景抒情,因情带景,或即事明理,以理驭事,表达了作者对因柔软而适应生命美感的欣赏,阐述了应遵循生之规则,即不透支生命,在强大的力量面前采取顺应的态度的生存策略和珍惜生命的人生哲理。 (2)赏析本文的构思技巧。 本文围绕“柔软”的生存策略而展开,一线贯穿而联想广泛,观点集中而材料丰富,具有严谨而灵动的构思特色。 本文开篇,即描绘即目所见的景物,展现芦苇美好的、柔软的姿态,表明其顺从风力的柔软让其修成正果,且由此生发下文。作者联想到“出家的妇人”,以来自直接体验的材料,有力地证明了“遵循生之规则者,善莫大焉”的观点。师长年轻时挥洒自然,而到晚年却病魔缠身,表明了不遵循生命科学的规则,透支生命的必然结果,从反面论证观点。文章结尾写到“遮挡风沙而伤痕累累”的木麻黄和我居住的城市的“风起而水涌”,昭示着同样的“生之规则”。 总之,全文围绕“柔软”,即“珍惜生命,顺应强大的力量的生存策略”,以源自作者新鲜发现或独特人生体验的材料进行阐述,使全文呈现一线串珠的特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