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滕王阁序》 二.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本文直至背诵。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学习难点: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积累文化知识。 三. 知识归纳总结: 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的对立。所谓“文”,就是专尚辞藻华丽,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骈文。所谓“笔”,就是专以达意明快为主,不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散文。文笔分裂后,骈文就成为和散文相对举的一种文体。骈文盛行于六朝,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中唐古文运动以后,稍告衰落。在元明两代成为绝响。骈体文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它酝酿起源于先秦两汉,成熟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在诗歌的黄金时代到来之际,骈文的形式也有了新的发展。初唐著名诗人王勃便是促进骈文发展变化的重要骈赋作家,他的代表作《滕王阁序》可算是唐代骈文之冠冕。在初唐诗坛上,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有《王子安集》。他在诗、文、赋方面都有建树,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传诵的名句。他的创作以骈文为主。他的骈文代表作《滕王阁序》,又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就是前往交趾省亲途中,路过南昌,参与洪州都督阎某于重阳节在滕王阁上举行的宴会,为会上文士们即席赋诗所作的序。当时王勃二十多岁,已两次因事被废,仕途无望,而以倡导诗文革新为己任。他在这篇文章里,尽情地挥洒自己的才华,倾吐心中积压多年的愤懑之情。华美的艺术形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开创了骈文的新局面。《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全文一气呵成,作者以磅礴的气势,华美的辞藻,尽情地渲染了宴会的盛况、滕王阁的壮丽和登阁眺望中的三秋景物,同时,把自己才高自负的兀傲情绪和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抑郁心情与景物交织在一起,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文章奔放流畅而又有平易自然之感,在骈体文的形式方面有许多新的发展,如对仗更加工整、讲究声律协调、典故运用贴切,多用“四六”句式,使骈体文的“四六”格式定型下来,可以说是“体备法严”之“四六”文的滥觞。成为骈体文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四. 课文分析: (一)关于本文的写作 《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二)关于作者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人,祖父是隋朝著名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在前往交趾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三)研习课文 1、梳通文句,整体把握全文框架。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①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 ②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 ③写欢娱宴游引发的的人生感慨。 ④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2、第一部分(第1段)。 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写古今之变迁;“星分翼轸”四句写空间地势之雄;“物华天宝”四句写人物之盛。接着,“雄州雾列”呼应“星分”句,“俊彩星驰”呼应“物华”句;“台隍枕夷夏之交”再承“星分”,“宾主尽东南之美”再承“物华”。多层渲染,以壮文气。 “都督阎公”句以下开始具体地写主宾盛宴。 同学在反复诵读课文,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在初步感知文章后,必须对文句的内在思路和关系进行细致的分析,以求真正理解背诵。 第二部分: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并写周围秋景之美。“潦水尽”二语写秋景;“俨骖马非”四语写自己来到滕王阁;“层峦”以下八句,写阁在山水之间;“披绣闼”以下十句,写阁上眺览所及,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出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 第三部分:写欢娱宴游引发的人生感慨。 “遥襟俯畅”以下十句,写参与宴会诸人。“穷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极娱游于暇日”,引出“兴尽悲来”二语,于是紧紧相承抒发身世之感。遂引用“冯唐”等四人怀才不遇而失志之典,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所赖君子安贫”以下,用以勉励自己不因处境困窘而改变志节。 第四部分: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无路请缨”四句再说自己的遭遇。“舍簪笏”以下八句,说自己路过滕王阁,把当时的宾主合在一起说;“杨意不逢”等四句言自己甚愿做诗。“呜呼”以下各句,述作序的旨意,以谦词作结,收束全文。 3、品析鉴赏 ①对偶品析 这篇文章是骈体文。文中四字为一语六字为一语的很多,前后语句完全对偶(没有成对的,只有“嗟乎”“所赖”“勃”“呜乎”“云而”九个字),还讲究字的平仄关系,所以声调读起来十分和谐。试就第1段看其对偶关系:不仅句与句对偶,还有不少的句子,本身之中又有些词或词组也是对偶,这叫做“当句对”。 ②对偶句仿写练习,根据课文情境自出若干语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A. 滕王阁中,高朋满座; B. 见秋水之浩淼; C. 文不加点,谁人腾蛟起凤; (参考对句:都督宴上,盛友如云;望长天之明彻;倚马可待,王勃绣口锦心。) ③“警句”品味 《滕王阁序》对警句的提炼,方式灵活,不拘一格。有的是直接概括,如:“物宝天华,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前者高度地概括了江西各地繁华富庶;后者形象地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有的是语句表面矛盾而意思连贯,例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中的“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就是把“老”和“壮”,“穷”和“坚”这两个对立面,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此外,如“东隅已逝,桑榆未晚”也是如此。通常,“东隅”已逝,则“桑榆”必晚,而王勃却出人意料地提出了“桑榆未晚”,表明了虽身处逆境也不悲观的态度。有的是把不少相关的事物连接起来从而造成独特的意境。例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关山难越”和“萍水相逢”,在意义上本无联系,但一旦组成对偶句后,就顺理成章地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文中类似语句多多,不一一列举。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不求一律。 五. 考点分析: 有关王勃的文学知识必须掌握,课文要背诵下来,并理解文句的意思。练习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能力。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玠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供张一如帅所居,下令曰:“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播州冉氏兄弟进、璞,有文武才,隐居蛮中,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起。闻玠贤,相谓曰:“是可与语矣。”遂诣府上,玠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有,居数月,无所言。玠将谢之,乃为设宴,玠亲主之。酒酣,坐客方纷纷竞言所长,进兄弟饮食而已。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玠曰:“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明日,更别馆以处之,且日使人窥其所为。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②去。如是又旬日,请见玠,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玠不觉跃起,执其手曰:“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地,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玠大喜曰:“玠固疑先生非浅士,先生之谋,玠不敢掠以归己。”遂不谋于众,密以某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诏以王进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徙城之事,悉以任之…… 卒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又移金③戎于大获,以护蜀口;移沔戎于青居;兴戎先驻合州旧城,移守钓鱼,共备内水④。移利戎于云顶,以备外水。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又属嘉定(知府)开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实。 [注]①玠,南宋淳祐时曾任四川安抚制置使。②漫,抹掉。③金,金州;后文“沔”、“兴”、“利”即沔州、兴州、利州。④内水,蜀人以涪江为内水,以岷江为外水。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供张一如帅所居。 供张:指陈设之物 B. 所在以礼遣之。 遣:送 C. 请不次官之。 不次:不差的 D. 又移金戎于大获。 戎:军队、军事力量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通常使用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朝廷不吝以报功。 B. 进兄弟饮食而已。 C. 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 D. 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 3. 对下列语句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豪杰之士随时世而动建立功业,现在正是时机。) B. 刺入即出见之。(余玠见到名贴请冉氏兄弟进府邸并马上出来会见他们。) C. 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这正是我的意志,只是没有得到合适的人选。) D. 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都依山势修筑堡寨,如棋子、星星一样错落分布。) 4.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朝廷的支持下,余玠镇守蜀中广开言路、重用人才,除弊兴良,收到显著成效。 B. 在余玠贤德感召下,冉氏兄弟毅然出山,慎思之后,提出在西蜀合理布防的策略。 C. “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这是余玠的内心独白,他的耐心是出于对人才的尊重。 D. 冉氏兄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余玠甚以为然,于是将军队移至钓鱼山一带。 参考答案:1. C(不次,不必拘泥于等级) 2. A(报功,酬报有功的人) 3. C(“但未得其所耳”,意思是“只是没有想到合适的地方。) 4. D(“冉氏史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是对“巴蜀不足守也”的误解,“不足守”是不难防守的意思。) 参考译文: 余玠大力改革弊政,遴选郡守县宰,在自己的帅府旁修筑招贤馆,陈设完全同主帅的住所一样,下令:“集众思广忠益,是诸葛孔明用来治理蜀地的办法。有策谋想告诉我的人,在近处就径直来公府,在远处可自行到所在的郡府(去谈),官府要以礼相送。朝廷(也会)不吝惜以高爵重赏酬报的。豪杰之士随时世而动要求建立功业,现在正是时机。”士人来到后,余玠不厌其烦以礼接待。(来者)都得到余玠的真诚欢迎,所献策谋可采纳的,(余玠)按献策人的才能予以任用,如果不能采用,也赠厚礼对其表示感谢。 播州冉进、冉璞兄弟俩,有文才武略,隐居在少数民族区域,前后经几任外任的将帅征召,坚决不肯就职。他们听说余玠贤明,相互商量:“这样,可以与他谈谈。”于是前往帅府。余玠素闻冉氏兄弟(之名),看到名片请冉氏兄弟进府邸并立即会见他们,施以平等的礼节,(给予)在宾馆(休憩)的待遇。冉氏兄弟以平常的心态接受;过了数月,也没有谈什么(建议)。余玠准备向他们问候请教,于是为他们设宴。余玠亲自主持宴会。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在座的来客纷纷争着讲自己策谋的高明,而冉氏兄弟只是饮酒用餐而已。余玠以含蓄的话语引导他们,最终(他们)还是默默无言。余玠(心里)说:“他们不过是在看我将怎样礼待有识之士罢了。”第二天,让(二人)换住另一处宾馆,并派人天天在暗中观察他们的作为。(派去的人发现)冉氏兄弟终日不讲话,只是面对面蹲着,用白垩土在地上画些山川城池的图形,起身后就涂抹掉。这样,又过了十日,(二人)请求会见余玠。(见面后)让其他人退出,才说:“我们兄弟愧对明公的礼遇,所思谋的建议(对您)只有微小的帮助,所以不敢同众人所言相比。作为今日(固守)西蜀之计,恐怕是在于迁移合州城(防务)吧?”余玠(听罢)不觉一跃而起,拉住二人的手说:“这正合我的心意,只是我没有想到合适的地方。”(冉氏兄弟)说:“蜀中关隘,地势优越的莫过于钓鱼山,将合州城迁移至此,如用人得当,积贮粮食守住钓鱼山,(那就)远胜过十万军队,巴蜀便不难防守了。”余玠大喜说:“我始终相信先生非浅薄之士,先生的策谋,我不敢掠为己有。”于是不再与众人商议,秘密将这个计划向朝廷报告,并请求不要拘泥等级授予他们兄弟官职。(朝廷)昭封冉琎为承事郎,冉璞为承务郎。迁城之事,全委任他们(督办)…… 最终建成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共十余座城池,都依山势构筑营垒,星罗棋布,作为各州郡治所,屯兵聚粮制定坚守的方案。又转移金州的军队到大获,以守护蜀中关隘;转移沔州的军队到青居城;兴州的能军队暂驻合州旧城,后移守钓鱼城,共同防备内水一带(的敌扰)。转移利州军队到云顶城,以防备外水一带(的敌扰)。在这种布防下,(调度兵力)如以臂控制使唤手指(一样自如),(各成兵力的)气势联通。余玠又指令嘉定(知府)在成都辟地屯垦,蜀中因此殷实富足。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学者指出根据历史事实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东学西渐(jiān)”从未中断过。 B. 从互联网或其他计算机获取信息并装到某台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装置叫下载(zǎi)。 C. 细菌(jūn)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存在于土壤水空气和动植物体表及消化道等处。 D. “两会”上有些代表、委员呼吁出台物业税,期(qī)望物业税能成为房地产业发展的“稳定器”。 2. 下列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作为一个笔耕不缀的文学家,劳伦斯一生致力于揭露工业社会的敝端,他认为工业化是人的力量日益委缩的罪魁祸首。 B. 1952 年中国高考制度的建立,受到了科举考试传统的影响和抗战初期统一招考的启发,同时也是考试制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所至。 C. 江南不仅出才子佳人和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如果我们流览一下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就会谙知,江南还是英雄倍出的地方。 D.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浓墨重采,自当重视;而次要人物在表现主题、渲染气氛等方面也占据着重要位置,不可小觑。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两岸统一是关于国家前途命运的大问题,每一代中国领导人都会将其纳入决策程序。 B. “一个政党要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民心向背是检验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的试金石。 C. 连一把破旧的竹躺椅祖父都不肯扔掉,我想,这是老人特有的抱残守缺的心理,可以理解。 D. 《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规定,对重大食品案件,公安部门要及时立案侦察。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当今存在的人与自然的矛盾较之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更为复杂,它不仅关涉自我与他人,而且涉及民族、地域之间的矛盾。 B.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之一,对于学生积累语言、增强语感大有好处,其重要性众所周知。 C. 针对经济运行中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中央及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 D. 各级行政执法机关要依法保障学校的合法权益,规范政府职能部门对学校的各种检查行为,严禁向学校收费、罚款、检查、摊派。 5.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细看这妇女,不过三十二、三岁,衣衫褴褛,头发散乱,微长的面孔有些憔悴。 B. 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开始向别里科夫游说:他应当结婚! C. 中国有句俗话,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反映的是人们一般都想不断有所进步的心理。 D. 传说伊欧斯是希腊神话中“黎明”的化身,(其实,指的是晨曦和朝霞),是希腊神泰坦的女儿。 二、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上世纪90 年代以来,政府和学者们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旗帜下,越来越有共识地认识到,当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化运动以来,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所谓两高一低)为特征的线性经济模式,为此提出人类社会的未来应该建立一种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即循环经济,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双赢,即在资源环境不退化甚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目标。因此,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线性经济的革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