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二语文测试题:泉州一中09—1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所悲:
    所叹:
    16.第5段中宝玉对黛玉说“你放心”,他让黛玉“放心”的什么?(2分)
    17.第6段提到“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为什么?(2分)
    四、现代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反求我心悟人生
    梁衡
    ①佛教在中国,许多人信,许多人不信。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角度。但不管信还是不信,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从东汉传入中国,已存在了两千多年。不但存在,还有发展,甚至发展之后又再传回它的故乡印度,季羡林先生称之为文化史上很少见的宗教“倒流”。不但有“倒流”,还有“横流”,它又从中国传到日本,传到欧美等地,几乎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这说明什么,说明它有用,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世界,特别是解释人生和人的心理。另外,还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具有宽容与创新的精神。它没有排外、自闭,也没有盲目膜拜,自卑自怯,而是开放吸收,兼容并蓄,进而改革创新。中国古代之佛教早已不是印度之佛教,现在之佛教也不是过去之佛教。
    ②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又新创几宗几派,已无人能说清。特别是禅宗经六祖革新之后,禅与佛几乎是两个概念。佛教与其他宗教之大不同处是不搞神秘化,强调自我体验,我心皆佛,人人可立地成佛;不宣传神主救世,而强调自度度人。有宽忍、无私、利他、和谐的一面,是积极的。中国文化在佛教西来之前,便有道,强调无为,重自然规律;有儒,强调自强不息,济世救民;再加上佛的慈悲,中华文化就三足鼎立,巍然浩然,源远流长。至今中国许多名山、市井的古庙里,都三教共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在人们平常的处世用事中也常常是进为儒,守为道,退为佛,像是一套武术的攻防进守,又像是一个人,时而兴奋时而沉静。所以,如林则徐这样的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而他那副名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你已无法确指这里是儒、是道、还是佛。文化,是很有意思的事,就像一道好菜,当你细品其色、香、味时,已无法说清其中是哪一种料在起作用。
    ③对佛的体验有一句话讲得最通俗明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自己去体会吧,说出来的就不算是佛,这大概就是禅味,其实是哲学。当年爱因斯坦与波尔两位大物理学家争论物质能不能准确测量,直到死谁也没有说服对方。爱氏说能,波氏说不能,叫“测不准原理”。比如用温度计测水温,你看到的温度是水加上温度计及环境的温度而不是水的准确温度。有一次毛泽东接见外宾,赵朴初陪同,客人未到,毛即风趣地说:“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佛教有没有这个公式?”赵答:“有。”是又不是,说不准,是哲学。佛教传入中国后得华夏文化之灵,浴神州风土之情,是佛教,即非佛教,是名佛教。就像波尔的那支温度计上的温度,是水温,即非水温,是名水温。它已是哲学、文学、艺术、政
    治、人生修养等等的一种混合体了。一部《红楼梦》,有人读情,有人读理,有人读阶级斗争。一部佛教,更是中国人两千年来读不完的书。你看,像梁启超、胡适、鲁迅这样的大家都曾苦心研究佛教,鲁迅还出资刻过佛经。而李叔同、金庸等作家、艺术家则干脆皈依佛门。这是佛教的妙处,每个行为都能在它的思维下找到一种实现的方法,每个人都能在它的背景下找到一个自我。山西隰县小西天寺里,有一副对联:“佛即心,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即心即佛;因即果,果即因,种甚因,结甚果,是因是果。”当我们谈佛说禅时,其实是在探寻自我,研究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这种含义是说不很准的,也是“测不准原理”。我心茫茫,佛法无边,唯其不准,才有大用,才有发挥的空间,两千年不衰,天地间永驻
    我们对佛千万不敢太认真,烧香拜佛,求其显灵;或打坐入定,求其忽通,那不是佛的本意。列宁说,真理不可太死板,也不能太灵活。至于掌握到一个什么样的度,还是那句话,饮水人冷暖自知,你自己慢慢去品吧。
    (节选自《人民日报》)
    18.作者认为传人中国后的佛教“是佛教,即非佛教,是名佛教”,不能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一项是( )(2分)
    A.中华文化儒、道、佛三足鼎立,巍然浩然,源远流长。
    B.佛教能使每个行为都可在它的思维下找到实现的方法,每个人都可在它的背景下找到自我。
    C.佛教得华夏文化之灵,浴神州风土之情
    D.佛教已成为哲学、文学、艺术、政治、人生修养等等的一种混合体。
    1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化“横流”是普遍现象,莎士比亚的戏剧可以传到中国来,中国的儒学也可以传到欧洲去。
    B.对外来文化,我们既不要一概排斥,也不要盲目膜拜,而应该开放吸收,兼容并蓄,进而改革创新。
    C.较之于其他宗教,作者认为佛教不搞神秘化,但在谈及对佛的体验时,作者却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测不准”“说不准”这些模糊语言加以表述。可见只有像李叔同、金庸这样的文化精英才懂佛用佛。
    D.佛教不宣传神主救世,而强调自度度人,谈佛说禅,其实是在探寻自我,研究“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因此,只要心中有佛,就有利于处理好人际关系。
    20.为什么在作者看来,“一部佛教,更是中国人两千年来读不完的书”?请联系全文分条概述。(6分)
    21.请概述作者梁衡写作此文的“用意”。(6分)
    五、作文(7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两块蛋糕。有贪婪心的人说:我得马上吃了它,我饿坏了。有感恩之心的人说:我得马上把它送人,比我饥饿的人还很多呢。有涵养的人说:我可以先吃掉一块,然后用另一块去换一点鲜花。有商业头脑的人说:我得先做广告,然后高价卖出去。
    可以全面理解材料,也可以一个侧面、一个角度进行立意。自拟题目,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材料的含意范围之内,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2分)
    (1)樯橹灰飞烟灭;只是当时已惘然(2)却是旧时相识;茕茕孑立
    (3)师之所存也;赢得仓皇北顾(4)乐亦在其中矣;非道弘人
    (5)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不知其可也(6)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二、文化经典阅读(20分)
    (一)
    2.B(明日,第二天)3.A(却;总是)4.A。
    5.(1)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锄草的工具 (关键点:“后”“丈人”“荷”)(3分)
    (2)长幼之间的礼节不可废弃,君臣之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如之何”给1分,句意思1分)(2分)
    【参考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辩不清,谁是你的老师啊?”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告诉他。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拜见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之间的礼节不可废弃;君臣之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不能推行,早就知道了。”
    (二)
    6.C(对颜渊的回答强调内在的自我完善,而对仲弓的回答则强调“仁”的外用。)(2分)
    7.(1)因材施教,修身、行为、言语三方面 (4分,每空1分)
    (2)孔子的“克己复礼”是要求人们能克服己身的私欲回复到合乎天理的行为。仁的本质是合乎天理,表现在外就是合乎礼,所以人只要守礼,便可合乎天理、达到仁的境地。但有时克服一己私欲并不易,如果能从克服自己最难克服的开始,对它“勿视”、“勿听”、“勿言”、“勿动”就可以做到“礼”了。(3分)
    【参考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语言行动符合礼,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东西不要看,不合于礼的话不要听,不合于礼的话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事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一样庄重,使唤百姓就像去承当重大的祭祀一样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在朝廷上做官没有怨言;在卿大夫的封地里做事也没有怨言。”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谨慎的。”司马牛说:“说话谨慎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谨慎吗?”
    三、文学名著阅读(32分)
    (一)选择题(12分)(每题2分)
    8.A(郭嘉此时病重,并未随行,而是“遗计”)9.B(刘备不知此事,是赵云自己前去拦截)10.B(庞统未拿出孔明和鲁肃的信,是其在耒阳县表现出出奇的才能,张飞告知刘备,刘备方才悔悟)11.B(这幅对联是贾雨村所作)12.C(并无严刑审讯,且凤姐是亲自登门将尤二姐诓入大观园)13.A(宝玉听说晴雯做了芙蓉之神,转悲为喜而作《芙蓉女儿诔》)
    (二)简述题(10分)
    14.(1)赤壁之战。(1分)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挥师南下,欲一举统一天下。危急时刻,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赴柴桑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孙权命周瑜为主将,联合刘备军,迎击曹军。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的苦肉计,对曹军实施火攻,曹军船阵被烧,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 (4分)
    (2)①宝钗托着一丸药进来,规劝宝玉“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无意间流露出对宝玉的情感,因而红了脸,低下头来,还堂皇地为薛蟠辩护。②黛玉泪光满面,眼睛肿的桃儿一般,万句言语无法倾诉,仅抽噎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5分)
    (三)阅读理解(10分)
    15.所惊:宝玉赞己,亲热不避嫌。所叹:既共为知己,就该共有“金玉”,不必再有他欢。所悲:父母早逝无人做主,虽为知己,但身病难以久持。(6分)
    16.宝玉让黛玉“放心”的是自己对她的爱情是专一的,是无人取代的 (2分)
    17.因为宝玉的话吐露了真情,表达了对黛玉的理解、体贴和倾慕之情,而这也正是黛玉所期待所要了解的。(2分)
    四、现代文阅读(16分)
    18.A(A是对“中华文化”的陈述,不是对“佛教”的陈述)(2分)
    19.C(“可见”后面推论错误)(2分)
    20.(1)佛教有用,在一定程度上能解释世界、人生和人的心理。(2)佛教强调自我体验、自度度人。有宽忍、无私、利他、和谐的一面。(3)佛教在处世用事中给人以莫大的启发。(4)佛教传人我国后,得华夏文化之灵,浴神州风土之情,成为一种混合体文化。(5)佛教妙在能使每个行为都能在它的思维下找到实现的方法,每个人都能在它的背景下找到自我。(共6分,答到其中任何三点即可)
    21.(1)充分肯定佛教文化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2)强调对佛的体验重在参悟,(3)把握好一个“度”。(每点2分,共6分)
    五、作文(70分)
    22.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