⑧但是,无论是谁选的,也无论是三千选三百,还是三万选三百,《诗经》的选择基数很大,则是毋庸置疑的。 ⑨我本人一直非常喜欢《诗经》。过去在课堂上向学生推荐时,不少学生常常因一个“经”字而望而却步,我总是告诉他们,那里有一种采自乡野大地的人间情味,像是刚刚收割的麦子的气味那么诱鼻,却谁也无法想象出这股新鲜气味竟然来自于数千年前。 ⑩我喜欢它的雎鸠黄鸟、蒹葭白露,喜欢它的习习谷风、霏霏雨雪,喜欢它的静女其姝、伊人在水……而更喜欢的,则是它用最干净的汉语短句,表达出了最典雅的喜怒哀乐。 这些诗句中,蕴藏着民风、民情、民怨,包含着礼仪、道德、历史,几乎构成了一部内容丰富的社会教育课本。这本课本竟然那么美丽而悦耳,很自然地呼唤出一种普遍而悠久的吟诵。吟于天南,吟于海北;诵于百年,诵于千年。于是,也熔铸进了民族的集体人格。 每次吟诵《诗经》,总会联想到一个梦境:在朦胧的夜色中,一群人返回山寨要唱几句约定的秘曲,才给开门。《诗经》便是中华民族在夜色中回家的秘曲,一呼一应,就知道是自己人。 《诗经》是什么人创作的?应该是散落在黄河流域各阶层的庞大群体。这些作品,不管是各地进献的乐歌,还是朝廷采集的民谣,都会被一次次加工整理,因此也就成了一种集体创作,很少有留下名字的个体诗人。这也就是说,《诗经》所标志的,是一个缺少个体诗人的诗歌时代。 这是一种悠久的合唱,群体的美声。这是一种广泛的协调,辽阔的共鸣。这里呈现出一个个被刻画的形象,却很难找到刻画者的面影。 结束这个局面的,是一位来自长江流域的男人。 屈原,一出生就没有踩踏在《诗经》的土地上。 中华民族早期在地理环境上的进退和较量,说起来太冗长,我就简化为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吧。两条大河,无疑是中华农耕文明的两条主动脉,但在很长的历史中,黄河文明的文章要多得多。 无论是那个以黄帝、炎帝为主角并衍生出夏、商、周人始祖的华夏集团,还是那个出现了太皞、少皞、蚩尤、后羿、伯益、皋陶等人的东夷集团,基本上都活动在黄河流域。由此断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点不错。 16、文章说“我们的祖先远比我们更亲近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第五段中说“‘以诗为经’,既是我们的起点,又是我们的目标”,其中的“起点”和“目标”指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作者在文中说自己“一直非常喜欢《诗经》”,作者为什么喜欢《诗经》?请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文章第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作分析。作者为什么说“《诗经》便是中华民族在夜色中回家的秘曲,一呼一应,就知道是自己人”?(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文字题(9分) 20.全国“两会”期间,有代表认为:“‘被时代’传播的是信任危机,将会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严重损害”。如今“被字句”红遍网络。请根据下列材料,说说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每条答案不超过60字。(6分) (1)某高校的09届毕业生张某毕业后没有找到就业单位,但就在他为找工作到处奔波时,同学告诉他,学校已经公布了09届毕业生的就业名单,他已经到一家大型国企就业。他听后苦笑着说自己“被就业”了。 (2)为四川地震灾区同胞捐款,本是善举,但却有企业嫌捐款数额不够多,没面子,竟强制扣除员工奖金凑数。广州某大型餐饮集团将旗下3000多名员工的奖金强行扣除,作捐款之用。员工们无奈地说,自己“被捐款”了。 答:(1)被就业: (2)被捐款: 21、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低碳经济”。(不超过40字)(3分) 2003年,英国发表的白皮书首次使用“低碳经济”这一概念。随着应对气候变暖的国际行动不断走向深入,“低碳经济”的概念广受关注。英国虽然提出了这一概念,但并无明确界定。低碳经济是经济形态还是发展模式,或是二者兼而有之,尚无共识。但各种观点都强调其目标是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变暖的挑战。低碳经济是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其核心特征是低碳排放。而学界对“低碳排放”理解不一。衡量一个经济体消耗单位碳资源所带来的相应产出,即如果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小于经济产出的增量,则可称之为低碳排放,这一观点得到普遍认同。在3月3日拉开帷幕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关于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提案”被列为会议一号提案。 低碳经济是一种 的经济形态(发展模式)。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蛹看着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非常羡慕,就问:“我能不能像你一样在阳光下自由地飞翔?”蝴蝶告诉它:“第一,你必须渴望飞翔;第二,你必须有脱离你那非常安全、温暖的巢穴的勇气。”蛹就问蝶:“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死亡?”蝶告诉它:“从蛹的生命意义上说,你已经死亡了;从蝴蝶的生命意义上说,你又获得了新生。”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年级第七次月考(语文)答案 1.C 【解析】(A项bì/pì,qiào,tāo/dāo;B项cù/shù,miù/móu,lěi; C项biàn/pián,qī/xī,jué/jiáo;D项mài,jī/qī,zǎn/cuán) 2. A【解析】(A中“雀”应为“鹊”,“减”应为“简”,“志”应为“致”,“梁”应为“粱”;B中“嘻”应为“嬉”,“查”应为“察”,“鹜”应为“骛”;C中“手”应为“首”,“尤”应为“犹”,“截”应为“节”;D中“循”应为“徇”,“粟”应为“栗”。) 3.C 【解析】A项中“尾大不掉”,比喻组织庞大或机构下强上弱,指挥不灵;用在此处不合语境。B项中 捐:抛弃,舍弃。细大不捐,细小的和大的都不舍弃。用在这里与语境明显不合。C项中“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对角色的把握恰如其分。褒义词。“瘟”指戏曲表演沉闷乏味。用在此处符合句意。D项中“石破天惊”原指箜篌的声音激越,出人意料。后用来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这里应用“翻天覆地”。 4. D【解析】A第一分句时间与地点语序不当。B项关联词语误用,“尽管”应改为“即使”,“开始”与“初衷”重复,去掉“开始”。C项不合逻辑,“成败与否”应改成“成功与否”或“成败” 5.B (A项是除夕的前一天吃年饭的时候,C项是唐吉诃德第一次出门时没带仆人,第二天回家时找仆人,D刺杀的是董卓) 6.D.【解析】此选项体现的是孔子全球化的意义,答非所问。(3分) 7.B.“以西方文化为主流语境的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了”,文中未有体现。(3分) 8.C.【解析】根据文意,“同质化、趋同化、殖民化”是作者对文化全球化的担忧,但没有表现出对某种文化的抑制,“全球化显然不是单一价值体系的西方文化,而是世界不同民族的文明互动融合呈现出来的一种态势”强调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化。(3分) 9.D(沉溺、沉迷) 10.C(A介词,表原因,因为;动词,率领。B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都为介词,与,跟,和。D连词,表承接关系,就,接着;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 11.B 12.D(A项犯错是在担任安徽学政时;B项“与文正公争执”的是文襄公:C项“在他离开学政职位后还时时想拜见他”错误,实际上是他去世后人们很想念他) 四、13.(1)先生却不去拜访,还不时因主持馆中事跟文襄的意见抵触,文襄感到十分遗憾。(关键词“顾、谒、以”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2)(先生)称赞别人的好处,唯恐没有说到极致,(别人)若有过错(他)就总是掩饰。(关键词“至、即”各1分,句意1分,共3分。) (3)(先生)担任学政时,遇到贤能的生员,跟他们像同辈人一样说话谈论。(两个倒装句式各1分,句意1分,共3分。) 14、(1)诗中的“明珠”表面上是比喻所画的“墨葡萄”(1分),实际上喻指诗人自己肚子的才识,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喟(2分)。 (2)“闲”字(1分)。诗人运用反复手法(1分),突出这个“闲”字,旨在表现诗人一生飘零、寂寞孤苦的境遇,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怅惘与不平。本该一展抱负,却遭“闲抛闲掷”,个中遗憾与愤懑,均借这一“闲”字言出。(2分) 15.(略) 16.①在黄河流域奔忙的诸子百家,早已受到诗歌的影响。②诸子百家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心中常会回荡起《诗经》中的句子;③当时整个上层社会的普遍风尚就是生活中离不开诗歌。(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 17.起点:在生产力低下并还没有来得及推进的时候,我们的远祖就已经“以诗为经”了。 目标:当我们在各个领域已经发展了几千年之后,越来越渴望有一天能够由物质追求而走向诗意生活,重新企盼“以诗为经”的境界。(意思对即可)。 18.作者喜欢《诗经》,一是因为《诗经》中“人间情味”新鲜诱鼻;二是因为《诗经》中的景象美丽而悦目,很自然地呼唤出一种普遍而悠久的吟诵;三是《诗经》中的“汉语短句”干净利落,表达出了最典雅的喜怒哀乐。 19.(1)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诗经》比作中华民族在夜色中回家的“秘曲”,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诗经》的奥妙无穷、博大精深。(3分) (2)因为《诗经》中蕴藏着民风、民情、民怨,包含着礼仪、道德、历史,它熔铸了民族的集体人格。人们对《诗经》情有独钟,对《诗经》的领悟深刻而透彻。只要有谁吟唱《诗经》古老的“秘曲”,便有人接着哼起这熟悉的“旋律”。一呼一应之间,人们便心灵相通,顿生共鸣。(3分) 20、(1)“被就业”是指应届毕业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学校为提高就业率,在学生就业信息表上随意填写就业单位,来说明该生已经就业。 (2)“被捐款”是指某些单位为了所谓的“面子”,不尊重员工意愿,强制扣除员工奖金作捐款之用,来表明员工已经捐款。 21.低碳经济是一种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产生的,以低碳排放为核心特征的,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变暖挑战的经济形态(发展模式)。(“背景”“特征”“目的”共2分,语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和他的弟弟石君珪,年少时都以会写文章而出名。先生乾隆十九年中进士,授官编修,后升至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督安徽学政,因过降级,又重为编修。 先生起初受到诸城刘文正公赏识,被认为是疏朗俊伟奇特之士。后来到安徽,遇到皇上下诏搜求散佚的书籍,先生上奏说翰林院著有《永乐大典》,里面有很多当世见不着的古书,请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来搜寻校阅,并且陈述的搜集方法也十分完备。当时刘文正在军机处,却不高兴,认为不是紧要的政事而徒增烦恼,打算建议让这事停下来,而唯独金坛文襄公认为先生的奏议很好,跟刘文正坚决争执,最终采用先生的意见上奏给了皇上,四库全书馆从此启动了。先生进入京城,住在馆中,纂修《日下旧闻》。不久,文正去世,文襄任四库馆事务总裁,特别看重先生。先生却不去拜访,还不时因主持馆中事跟他的意见抵触,文襄感到十分遗憾。一天见到皇上,谈及先生,皇上便称许朱筠学问文章远超别人,文襄默然不能发话,先生因此而安然无事。其后督理福建学政,过了一年,皇上派他弟弟珪接替他,回来几个月,就去世了。 先生为人,在家与兄弟友善,而在外喜好交游。称赞别人的好处,唯恐没有说到极致;若有过错,就总是掩饰。后进之士多因他的称许而得名。先生房中从早到晚不曾没有客人,整日整夜跟客人饮酒谈笑,博学强记却不衰减,还时常在这期间写文章。他的文章才气新奇豪放,对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具备,想要说的话无不穷尽,尤其喜爱小学(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当学政时,遇到贤能的生员,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劝别人为学要先从识字开始,语意诚恳殷勤,离去之后人们都爱戴思念他。他想要写的书都没有写成,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姚鼐说:我开始认识竹君先生,是靠了昌平陈伯思的关系。当时都二十几岁,聚在一起慷慨激扬纵论时事,相互磨练探讨学问,志向实在伟大啊,哪里只是要作一个文人学士而已呢!先生与伯思,都是卓越人才而沉溺饮酒。伯思中年因酒致病,不能完全发挥他的才华。先生以文章名扬海内,豪放俊逸超过伯思,而伯思持论稍微中和一些。先生晚年,来访宾客更为繁盛,入了他门的,都跟他密切交往,这样也就很劳累了。我回到南方这几年,听说伯思也衰老病重了,而先生去世时年纪才过五十,令人痛惜啊!他在安徽、福建任上时,常常带领宾客饮酒赋诗,游玩山水,幽深险要处都到过。我间或来到山中崖谷,便遇见先生题名,是可推想而知的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