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二语文测试题:江西省上高二中09-10学年高二下册第七次语文月考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江西省上高二中09-10学年高二下册第七次语文月考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辟邪 / 开天辟地 躯壳 / 金蝉脱壳 叨扰 / 絮絮叨叨
    B.数罟 / 不计其数 纰缪 / 未雨绸缪 连累 / 连篇累牍
    C.便利 / 大腹便便 蹊跷 / 另辟蹊径 咀嚼 / 咬文嚼字
    D.脉动 / 一脉相承 期年 / 不期而遇 积攒 / 人头攒动
    2.下列各组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
    A.声名雀起   精兵减政   闲情逸志   黄梁一梦
    B.嘻笑怒骂   明查秋毫   心有旁鹜   专心致志
    C.手屈一指   过尤不及   开源截流   老羞成怒
    D.循私舞弊   婷婷玉立   火中取粟   缘木求鱼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信贷活动中,银行轻易放贷,必然造成呆帐、坏帐的增加,致使尾大不掉,必然影响资金的回笼和流通。
    B.举国上下纷纷捐款捐物,向四川汶川遭受地震灾难的人民伸出援助之手;你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真该想一想,这样做,你不感到羞愧吗?
    C.《霸王别姬》让梅兰芳的表演艺术登峰造极,那眉目间的神情、转身的华丽、水袖下的蕴藉,总是恰到好处,不瘟不火,将瞬间定格成永恒。
    D.改革开放的成果越来越令人瞩目,许多来过中国的人都有感于二十几年中国发生的石破天惊的变化。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于12月7日开幕,会议主要讨论2012年《京都议定书》到期后各国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希望达成一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新协议。
    B.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李灵说,尽管遇到再多的困难,她都不会改变开始的初衷,不会放弃为孩子建立阅览室的梦想。
    C.奥巴马一到中国就与青年人展开对话,介绍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及他本人,这似乎印证了美国媒体的观点:奥巴马对华政策成败与否的关键是能否赢得中国的青年人。
    D.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由于产品质量问题,遭到来自消费者、媒体及业界的猛烈抨击,这家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因此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5.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高老太爷六十岁寿辰办宴席,根据辈份分上下两桌,座位有严格的安排,连上菜的仆人也是指定的、最有身份的老仆人。大家小心翼翼。高老太爷望着满堂子孙,想到这个家“四世同堂”,脸上浮起了笑容。一家人看到老太爷笑了,才放松地 谈笑喝酒,高家一派喜庆。(《家》)
    B.爱斯梅拉达带着小山羊离开了狂欢的节日广场。好奇的甘果瓦一直跟随着她,误闯入“奇迹王朝”。按“奇迹王朝”的法律,甘果瓦将被绞死,除非有人愿意嫁给他。爱斯梅拉达出人意料地宣布愿意做甘果瓦的“妻子”。甘果瓦获救后,爱斯梅拉达只供他食宿,不准他近身。(《巴黎圣母院》)
    C.堂吉珂德第一次出门时带个仆从,把客店当做堡垒,把妓女当成名门闺秀,又把店主当成堡垒长官,还要求“堡垒长官”给他封赠。第二天,他回家置办行装。途中,他搭救牧童,把商人当兵马冲杀。结果,他被一个骡夫打下马来,躺在地上动弹不得。最后被同村邻居搭救回家。(《堂吉珂德》)
    D.京剧《捉放曹》取材于《三国演义》。曹操谋刺吕布未成,逃出京城,被中牟县令陈宫捉住。陈宫钦佩他的忠义,弃了官职与他同逃。逃到成皋,多疑的曹操错杀吕伯奢家人,又杀死好心的吕伯奢以绝后祸。陈宫看出曹操心狠手辣,但又念及自己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使弃曹操而他往。(《三国演义》)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孔子思想与文化全球化
    ①孔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不可否认孔子的思想和实践对他以后的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是构成“文化全球化”的重要因子。继承和弘扬孔子的思想文化,有利于促进文化全球化实质性发展。
    ②文化的全球化问题始终伴随着文化的民族性与全球化的矛盾,对人们的有关认识加以反思,说明了均质化的文化全球化是个文化乌托邦的地球村,是世界文化的灾难。沟通和对话,“和而不同”才应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事实证明,无论是被列为文化均质化例证的大众文化,还是文化民族性的坚固“堡垒”语言,都在全球化与民族化两方面此长彼进。孔子思想文化的辐射效应就是此方面的典型。
    ③有一个现象令人关注。孔子学院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平台和汉语国际推广的载体,在短短的几年间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令人欣慰的同时,也的确令人深思。自19世纪西方文化逐渐成为主导全球的文化以来,“西学东渐”以压倒性优势历经两个世纪而不衰。21世纪以来,非常有趣的是,在以西方文化为主流语境的全球化时代,竟然出现了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而且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其原因何在?
    ④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具有普适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和”,这种思想,在儒、释、道、医、易各家的诸多典籍中随处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在追求“和”的同时,也讲究“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夫和言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这即是认为“和而不同”是万物生长、发育的法则和规律。
    ⑤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即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而不同”对人类社会而言,倡导的正是承认差异、多元共处和相互依存。这种价值观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而且也愈发为人类社会所接纳,成为世界性的价值标准。联合国已将孔子定为人类十大思想家之首,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成为当今世界人权的基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孔子思想、中国情怀,需要把中国核心文化介绍给世界。
    ⑥毋庸讳言,文化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同质化或趋同化。同时,文化全球化也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必须予以谨慎对待与警惕。但文化全球化更意味着文化的高度互动、相关化。不同文化在全球范围的展观、碰撞,强调文化表现领域的全球性,在审视和探究的意义上,文化全球化应是一种兼具同质化和民间质性的过程与现象。
    ⑦人类文明是多元化的文明,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同体。就文化层面而言,全球化显然不是单一价值体系的西方文化,而是世界不民民族的文明互动融合呈现出来的一种态势。因此,“孔子全球化”的根本意义就在于:认识文化传统,坚守民族本位,不断反思质疑,发展开放交流,在主动参与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中与其他文化共建人类文化。
    6.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孔子全球化”原因的一项是( )
    A.孔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具有普适价值。
    B.孔子“和而不同”的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而且也愈发为人类社会所接纳,成为世界性的价值标准。
    C.文化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孔子思想、中国情怀,同时也需要把代表着中国核心文化的儒家思想介绍给世界。
    D.“孔子全球化”能使国人认识文化传统,坚守民族本位,不断反思质疑,发展开放交流,与其他文化共建人类文化。
    7.以下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均质化的文化全球化是不能实现的,也不应提倡的,沟通和对话,“和而不同”才应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
    B.孔子学院在短短的几年间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遍布全球,这说明以西方文化为主流语境的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了。
    C.“和而不同”表明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对人类社会而言,倡导的正是承认差异,多元共处和相互依存。
    D.孔子思想文化的辐射效应是文化全球化的典型,体现文化表现领域的全球性,也说文化全球化是一种兼具同质化和异质性的过程与现象。
    8.根据文段信息,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西学东渐”以压倒性优势历经两个世纪而不衰,这说明在很长的时间里,西方文化在人类发展进程中起了主导作用。
    B.中国传统文化在追求“和”的同时,也讲究“和而不同”,这说明中国先贤对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有一定的认识。
    C.文化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同质化或趋同化,也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因此必须提防西方文化的发展和扩张。
    D.人类文明是多元化的文明,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同体,因而各民族的先进文化应该在全球范围展现、碰撞和交流。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朱竹君先生传
    姚鼐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与其弟石君蛙,少皆以能文有名。先生中乾隆十九年进士,授编修,进至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督安徽学政,以过降级,复为编修。
    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及在安徽,会上下诏求遗书。先生奏言翰林院著有《永乐大典》,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请开局使寻阅,且言搜辑之道甚备。时文正在军机处,顾不喜,谓非政之要而徒为烦,欲议寝之。而金坛于文襄公独善先生奏,与文正固争执,卒用先生说上之,四库全书馆自是启矣。先生入京师,居馆中。纂修《日下旧闻》。未几,文正卒,炙寰总裁馆事,尤重先生。先生顾不造谒,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迕,文襄大憾。一日见上,语及先生,上遽称许朱筠学问文章殊过人,文襄默不得发,先生以是获安。其后督福建学政,逾年,上使其弟蛙代之,归数月,遂卒。
    先生为人,内友于兄弟,而外好交游。称述人善,唯恐不至;即有过,辄复掩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晨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学强知不衰,时于其间属文。其文才气奇纵,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务,所欲言者无不尽。尤喜小学,为学政时,遏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皆未就,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姚鼐曰:余始识竹君先生,因昌平陈伯思。是时皆年二十余,相聚慷慨论事,摩厉讲学,其志诚伟矣,岂第欲为文士已哉!先生与伯思,皆高才耽酒。伯思中年致酒疾,不能极其才。先生以文名海内,豪逸过伯思,而伯思持论稍中焉。先生暮年,宾客转胜,入其门者,皆与交密,然亦劳矣。余南归数年,闻伯思亦衰病,而先生殁年才逾五十,惜哉!当其使安徽、福建,每携宾客饮酒赋诗,游山水,幽险皆至。余间至山中崖谷,辄遏先生题名,为想见之矣。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开局使寻阅开局:设置办事机构
    B.欲议寝之寝:使……停下
    C.摩厉讲学摩厉:切磋
    D.皆高才耽酒耽:耽误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过降级,复为编修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B.谓非政之要而徒为烦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内友于兄弟 燕王欲结于君
    D去而人爱思之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11.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朱竹君“才华横溢”的一组是( )
    ①与其弟石君琏,少皆以能文有名②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
    ③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④其文才气奇纵,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备
    ⑤先生以文名海内,豪逸过伯思 ⑥余问至山中崖谷,辄遇先生题名,为想见之矣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筠年轻时就凭能文而出名,中进士后,官至日讲起居注,但因犯错被降至编修。
    B.朱筠虽早年得到刘文正公赏识,但当刘反对他开四库馆的建议时,他“与文正固争执”,这才使朝廷采纳其建议。
    C.朱筠为文才气奇纵,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于是很多人在他离开学政职位后还时时想拜见他。
    D.作者在二十多岁时就认识了朱竹君,并在一起慷慨谈论。他认为朱竹君过于喜欢喝酒,朋友众多,交往甚密而导致过度劳累,并刘朱竹君的早逝感到痛惜。
    第Ⅱ卷(非选择题)
    四、(23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顾不造谒,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迕,文襄大憾。(4分)
    译文:
    (2)称述人善,唯恐不至;即有过,辄复掩之。(3分)
    译文:
    (3)为学政时,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3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题墨葡萄诗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1521—1593),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他性情纵放,少年屡试不第。他是文学家兼书画家,诗文、戏曲著作颇丰,中年以后开始学画,擅长画花鸟,兼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放,不拘绳墨。
    (1)“笔底明珠无处卖”中的“明珠”指什么?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你认为第四句诗中最精彩的一个字是什么?请简述理由。(3分)
    15.默写填空(共7分)
    (1)居天下之广居,______________,行天下之大道。(《孟子?滕文公下》)
    (2)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3)子曰:“岁寒,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子罕》)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5)天下难事必作于易,____________________。(《老子?有无相生》)
    (6)合抱之木, 。九层之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有无相生》)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夜色中回家的秘曲
    余秋雨
    ①大地为证:我们的祖先远比我们更亲近诗。
    ②这并不是指李白、杜甫的时代,而是还要早得多。至少,诸子百家在黄河流域奔忙的时候,就已经一路被诗歌笼罩。
    ③他们不管是坐牛车、马车,还是步行,心中经常会回荡起“诗三百篇”,也就是《诗经》中的那些句子。他们不是出于对诗歌的特殊爱好,而是出于当时整个上层社会的普遍风尚。而且,这个风尚已经延续了很久很久。
    ④由此可知,我们远祖的精神起点很高。在生产力低下并还没有来得及一 一推进的时候,他们就已经“以诗为经”了。这真是了不起,试想,当我们在各个领域已经狠狠地发展了几千年之后,不是越来越渴望哪一天能够由物质追求而走向诗意生活,重新企盼“以诗为经”的境界了吗?
    ⑤那么,“以诗为经”,既是我们的起点,又是我们的目标。“诗经”这两个字,实在可以提挈中华文明的首尾了。
    ⑥当时流传的诗,应该比《诗经》所收的数量大得多。
    ⑦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是孔子把三千余篇古诗删成三百余篇的。这好像说得不大对,因为《论语》频频谈及诗三百篇,却从未提到删诗的事,孔子的学生和同时代人也没有提过,直到三百多年后才出现这样的记述,总觉得有点奇怪。而且,有资料表明,在孔子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诗经》的格局已成。成年后的孔子可能订正和编排过其中的音乐,使之更接近原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