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到了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帮助他,也不能达到目的地。 15、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思熟虑和谨慎择取的原因。 16、果真天命所归,要想得到一个谦让的美名,是办不到的了。 附:[参考译文] (天监元年)大司马(萧衍)内心有受禅让做皇帝的心志,沈约暗中探听他的口风,大司马却守口如瓶。有一天,沈约又进言说:“现在与古代不同,不能期望有淳朴的古风。士大夫都想攀龙附凤,全都企望有机会得到那怕是一尺一寸的功劳。现今连儿童和放牛娃都知道齐朝国运已尽,明公您将继承它的国运。而且天象和谶文都非常清晰地反映出来了。上天的意志不可违抗,人心群情不可丧失。果真天命所归,要想得到一个谦让的美名,是办不到的了。”大司马说:“我正在考虑这个问题。”沈约说:“您当初在樊、沔设置军府的时候,就应该考虑。现今帝王基业已经奠定,还有什么顾忌要加以考虑呢!如果您不早日确定大业,假如另有一个异军突起,就会损害您的威德。而且,人非金石难得长久,时事更难保一成不变,怎能学习曹操以建安时代的封爵传给子孙?如果是天子回到首都,公卿各就其位,那么君臣的名分已定,不再有不同的心思。在上的君主圣明,在下的大臣忠诚。哪里还会有人再跟着您去做非分的事呢!”大司马认为这话有道理。沈约出去后,大司马召来范云告诉了他。范云回答的话和沈约大体相同。大司马说:“聪明人竟然如此不约而同,你明天早晨约着休文(沈约字)再来!”范云出来,告诉沈约,沈约说“您一定替我说好话!”范云答应了。但沈约却早于约定的时间先到大司马那里。大司马命起草文书,沈约就从怀中拿出写好了的诏书及重要官职人选名单。大司马无一改动。一会儿,范云从外面进来,到殿门口,不让进,只得在寿光阁外徘徊,念叨着:“咄咄怪事!”沈约出来,范云忙问:“怎样安置我?”沈约举手向左,表示让他当尚书左仆射,范云笑了说:“没有辜负我的厚望。”一会儿,大司马召范云进去,赞叹沈约才华横溢,智慧过人,并说:“我起兵至今三年了,功臣和众将确实劳苦功高。然而,成就帝王大业的,只是您们二位啊!” 正月二十五日,诏书命大司马进位相国、总百揆、扬州牧,封为梁公,以十个郡为梁公国,备有“九锡”的礼遇,设置梁公国的百官,免去录尚书的称号,依然保留骠骑大将军的职位。二月二日,梁公方才接受任命。 17、C(C.比喻人到老年或事物衰微接近灭亡。A.应为“大器晚成”。本意是指大材需要长时间的磨练才能成器。用来形容成名比较晚的人。B.错。朝不虑夕形容处境窘迫,只能顾及眼前,难做长久之计。不合语境。D.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形容老朋友相遇属对象误用。) 18、A.(B项改为“集……于一身”或“肩负……任务”。C项“物色”与“人力”搭配不当,改成“人才”。D项递进关系颠倒,将“五颜六色,极尽缤纷”移到“成群的鹦鹉”之后。) 19、(1)三大因素促成我国北方沙尘天气频繁发生 (2)答案举例:①严禁过度开发;②大面积种植防护林;③培植草皮固沙。 此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求统一,但内容要求与预防和治理沙尘暴有关,而且要合理,要求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20、示例:(1)“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意思是任用某人就不要怀疑他,怀疑人家就干脆别任用他,强调用人重在信任。 (2)“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意思是价格低廉的东西肯定不好,好的东西肯定价格不低廉,强调事物的价值和获取它的代价相当。 (3)“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意思是想成为有作为的人就不能轻松舒适,轻松舒适就难以成为有作为的人,强调想要有作为就必须艰苦付出。 [材料积累] 一、释“孝”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在《论语•为政》里有几位弟子向孔子问孝。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子游的发问,孔子在这里突出了一个“敬”字,实是精僻。孟子也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孟子•万章上》)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色难”是指态度不容易做好。并不是有事子女来做,有好吃的拿给父母吃就尽了孝道。孔子再明确提出在孝顺父母时,还要做得和颜悦色。而不应冷淡的一句“我来”、“吃吧”,这个态度问题主要还是在于为人子女者的孝心是否根于诚笃。明代袁采有言:“人之孝行,根于诚笃,虽繁文末节不至,亦可动天地,感鬼神”(《袁氏世范》卷一)。这是反过来的说法。 自秦代后,“不孝”被定为十恶大罪之一,不肯抚养甚至辱骂殴打父母或祖父母者,都要受训官府严厉处治,甚至处以绞刑和腰斩。从正面来说,就是表彰孝子,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义传》,能青史留名;前面说过“孝”本不是儒家专利,而是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传统,所以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汉王朝就提倡“以孝治天下”,选拔官员也把“孝”作为一个标准;唐朝时,参加医学、算学、律学考试的人不用读五经,但《论语》、《孝经》都不能不读;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孝经》也是《十三经注疏》中唯一一部由皇帝注释的儒家经典。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会这句话,这是因为当时联络多有不便,也是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平等的;还有关于“三年之丧”这个问题,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与孔子讨论过,这位因为白天睡觉而被夫子斥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的学生认为,为父母服丧三年时间过长了,一年就可以了。无论三年,还是一年,这显然是一种弊端较多的行孝方式,我们就无须效仿了。 二、孝的故事 孝,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千百年来,孝的事例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古有二十四孝,今天,社会进步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了,孝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孝的本质是不变的,那就是“孝顺”二字。有道是孝易顺难,不管怎样,这世上就有一些孝顺儿女,让人肃然起敬,孝的文化在延续,孝的故事在发生…… 1.曹娥的传说 从前,上虞古舜江西岸的凤凰山下,有个小渔村。村里有个姓曹的渔夫,天天都在舜江上捕鱼。这渔夫有个女儿叫曹娥,年方一十四岁,生得美如天仙,又聪明绝顶,还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女。 一年春夏之间,两岸连续大雨,舜江洪水暴涨。渔人盼大水又怕大水,涨了大水鱼虾多,但洪水汹涌危险大。渔夫望着混浊的江水,再也憋不住了,有道是"混水好抓鱼",这是一年一度的渔汛,怎么能错过。曹娥望着满天风云,劝爹不要去。爹说抓鱼日日有危险,只要小心就无事。曹娥见爹硬要去,央求爹同去,好歹也有个照应。爹说女儿不识水性,去了给他添麻烦,一定不让去。 爹去了,曹娥在家不放心,只望爹爹平平安安早回家。直到太阳过了西,还不见爹爹来吃饭。她一次次跑到江堤上去望,但见江水茫茫,掀起层层恶浪,却不见爹的渔船。曹娥心里不安了,她沿江向上游走三里,转身又朝下游走六里,还没见到爹。太阳快搁山头了,曹娥急得拼命叫:"爹爹,爹爹喂--"喊声招来几个她爹的伙伴,他们个个衣衫湿淋淋,大家见了曹娥都叹气,说他们一起在张网,突然一个大浪,把她爹的小船推进漩涡,让水冲走了。曹娥一听,大叫一声"爹爹",拔脚朝下游追去。整整一夜,她在江边来回哭叫,没有一个乡亲不为她难受。 第二天村里人给她送来吃的,她不吃。人们陪着她沿江找,找了三天,仍不见她爹。曹娥沿江哭了七日七夜,哭得眼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第八天,曹娥望着江水,忽见一个大浪托起一个黑团,好像她爹在跟水搏击。曹娥一陈惊喜,果然爹爹水性好,还在水里游。她要救爹爹,帮他游上来,一声呼喊,纵身向江水扑去。 三、有关“父母之爱”的文学作品、影视、歌曲 文学作品: 劳伦斯《我的父亲》、朱自清《背影》、丰子恺《华瞻的日记》、《亲爱的爸爸妈妈》(陈忠实、贾平凹、史铁生、梁晓声合著)、林海音《迟到》、川端康成《父母的心》、徐德新《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周国平《妞妞》、老舍《我的母亲》、史铁生《我与地坛》等。 电影: 张艺谋《千里走单骑》、徐静蕾《我和爸爸》、龙赞许《爸爸的爱》、郑晓龙《刮痧》、孙周《漂亮妈妈》等。 歌曲: 腾格尔《父亲和我》、高明峻《父亲》、江美琪《父亲,你是安静的》、宋祖英《爸爸妈妈》、陈百强《念亲恩》、满文军《懂你》等。 第一大题平均分:7.3分 第二大题平均分:16.6分 第三大题平均分:3.8分 第四大题平均分:9.2分 第五大题平均分:27.5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