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II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 ) A.“家电下乡”政策的出台,为正处于寒冬之中的国内家电企业吹来暖风,各大厂商为抢占商机纷纷使出浑身解数。 B.足协方面对可能出现的给中超联赛造成冲击的意外情况,已经准备好了多套应对的方案,以备不时之需。 涂鸦绘画在中国一直被视作地下艺术,而北京地铁四号线却能以开放的姿态让涂鸦从地下走出,使之登堂入室。 D.借助某些营销手段来提升诚信度,这只是权宜之计,中国电信实在需要完善整个业务体系,通过服务赢得客户。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我们要把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精神贯彻好、学习好、领悟好,明确工作任务,卓有成效地推动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B.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医学专家戴维•西德朗斯基博士说:“目标明确的新药即将问世,我们得琢磨如何使用它们的途径。” 从2000年我省发现第1例因吸毒引起的感染者之后,艾滋病病毒很快在吸毒人群中迅速传播开来,2001年因吸毒感染的仅4例,到2002年就已经达到54例。 D.3月17日上午,河北省最高法院对中国最高法院原副院长黄松有贪污、受贿案作出终审宣判,黄松有被判无期徒刑。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李白对古蜀国起源的描绘,引得历朝历代专家、学者不懈地探究考证。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据《明一统志》记载,瞿上城在(双流)县东18里,蚕丛氏所都。 ②凝视三星堆那尊青铜铸像,蚕丛那大大的耳朵,抿着的嘴巴,鼓鼓的突出的眼睛,自信的神情闪烁出几千年前的光焰。 ③这个谜团一直环绕着这片天空。 ④刘琳教授在他撰写的《华阳国志》注释中认为:瞿上城在今新津县与双流县交界的牧马山蚕丛祠九倒拐一带。 ⑤是谁开启的天府之国?哪里是古蜀农耕文化之源? ⑥《华阳国志》载:“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后有王曰杜宇,教人务农,一号杜主。时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悦之,纳以为妃。移自郫邑,或治瞿上。” A.⑥①④⑤③② B.⑤③②⑥①④ ⑤③⑥①②④ D.③⑤⑥①④② 15.下面这则文稿在表达上有多处不当,请指出四处并改正。(4分)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我们欣喜地告诉您:“新世纪中国”网站创办十周年了。让我们弹冠相庆吧。为纪念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贵网站从即日起到6月7日止开展以“‘新世纪中国’与我”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要求这十年来与网站共同成长的各位网友撰文投稿,恳请希望得到您的鼎力相助。对您的拙作,我们将聘请知名作家认真评选。 答:(1)将 改为 ; (2)将 改为 ; (3)将 改为 ; (4)将 改为 。 16. 仿照前面的句子,仍以“美”为话题续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与前句相同,并能与前句结合形成旨意统一的语段。(6分) 美,可以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中,也可以在坍塌破败的大桥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为了提升大学生的人格境界,国内某著名大学正酝酿出台“人格证书”,初定包括学生的心理素质、基本价值观及人际关系等三个方面,而其他指标,如领导能力等依然需要讨论及论证后最终决定。人格本是无形的名词,如今一旦被实体化了,它的衡量标准会是什么?这样做能否起到提升人格境界的作用?究竟如何提升一个人的人格境界?一时间众说纷纭。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高二语文答案 1.B(A项“慢生活”并不是生活速度的绝对慢;C亚健康并不全是由“快生活”导致的,所以“慢生活”也难以让人们彻底摆脱亚健康状态;D项“慢生活”是要提高生活效率)2.B(B项文不对题,这是“慢生活”在法国的流行情况,并非“慢生活”在国人中流行的原因) 3.C(A 项“慢生活”方式是意大利人首先提出的,并不一定是首先实践的;B“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并不是全由快节奏的生活造成的;D放慢生活节奏只是身体健康、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前者并不是后者的充分条件) 4. B(俾:使) 5.D(A项前一个是表现朱熹的年轻有为,后一个表现朱熹的安贫乐道;B项前一个表现朱熹耿直、倔强的性格;C项后一个表现朱熹高尚的气节。) 6. D(不是“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错误很多”,而是“含混隐晦”。) 7.(1)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值:逢,遇;岁:一年;全活:得以保全性命)(4分) (2)郡县的官吏害怕他的(严峻)作风,有的甚至弃官离去,(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风纪肃然。(引去:弃官离去;所部:所管辖的境内)(3分) (3)朱熹死后,朝廷把他为《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没:死;训:训诂、解释;)(3分) 8. 指驰骋千里疆场,收复河山的梦想。(2分)抒发了作者主张受到排斥、抱负不得施展的愤懑之情。(2分) 9. ①借景抒情,用静寂的环境烘托孤寂的心情。②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自己处境孤危的忧愤之情。③“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暗喻投降派阻挠抗金。(其它说法若言之成理,酌情给分)(答对一点给2分) 11.(1)(5分)大雾的出现令城市不知所措地改变了运转节奏,使“我”得以进入一个自由王国,从而引出下文“我”在雾中的想像、心理活动与特别行为(2分),为“我”的得意忘形铺设背景,营造情境,提供可能(3分)。(意思对即可) (2)(6分)①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运用排比、反复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我”的各种走姿,表现“我”从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到最后欲疯欲醉的变化过程,活灵活现,生动传神。 ②从句式的角度分析:善用短旬,加快语言节奏,极力表现“我”稀奇古怪的走姿的变化多端,千姿百态。 ③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描写、叙述相结合,诙谐幽默,表现了“我”驾雾行走时轻松雀跃的心情。 评分建议:能从以上两个角度分析到位即得6分。 (3)(6分)(含义)“得意忘形”指放肆的走,放浪形骸,率性而为;注视自我,回归本真,体验生命的自在与欢乐。(2分)(意义)“得意忘形”是对“正确”人间训诫的有意抗拒;是打破刻板生活常态的“非常”改变;是人生路途中难得的放松;是卸去伪装,解放自我,获得自在生命体验的美妙境界。(4分) (4)(8分) ①文章题目中的“你”泛指每一个人,含有“每个人都可以在大雾里得意忘形”的意味。“我”是“你”的一员,实写“我”的得意忘形,暗写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生命状态。 ②文章题目中的“你”泛指每一个人,含有“希望每个人都在大雾里得意忘形”的吁请意味。写“我”得意忘形、放松自在,意在以点带面,增强吁号召的说服力。 ③文章题目中的“你”泛指每一个人,在大量描写“我”的个体行为时,也穿插了对“你”(每个人) 生命状态的普遍意义的探寻,点面结合,既具感性之美亦富悟理之妙。 ④文章题目中的“你”既是泛指,也具体指“我”在雾中遇见的姑娘,“你”是和“我”一样在雾中“放肆”的人。作者塑造这个形象,意在使文中的“我”的形象具有普遍意义。 ⑤文章题目中的“你”指假定的读者,作者以第二人称增强了文章的亲近意味,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以对“我”的得意忘形的具体描述,传达对自由人生境界的向往和对读者改变生命状态的真切期待。 评分建议: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某两方面进行探究,论述,即可根据合理程度和论述情况酌情给分。 12.C(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浑身解数:所有的本领,全部的手段本事。不时之需:说不定什么时候会出现的需要。权宜之计: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 13. D(A项,语序错误,“贯彻好、学习好、领悟好”改为“学习好、领悟好、贯彻好”;B项,结构杂糅,可改为“……我们得琢磨如何使用它们”或“……我们得琢磨使用它们的途径”。;C项,“很快”和“迅速”重复) 14.B ⑤紧扣前句“蜀国的起源”,③的“这个谜团”即指⑤中的两个问题,故⑤在前,③紧随其后。②为过渡句,①承接⑥的“瞿上”,④为今人的观点,故后一层的顺序为⑥①④。整个顺序为⑤③②⑥①④。 15.(1)将“弹冠相庆”改为“共同祝贺”;(“弹冠相庆”是贬义词) (2)将“贵网站”改为“本网站”;(“贵”是敬辞) (3)将“要求”改为“诚邀”;(“要求”语气太强硬) (4)将“恳请”改为“恳切”;(“恳请”和“希望”重复) (5)将“拙作”改为“大作”。(“拙作”用于谦称) 【文言文译文】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徽州婺源人。他父亲朱松字乔年。朱熹从小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像这样去做,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 十八岁参加乡贡考试,后考中绍兴十八年进士。淳熙五年,朱熹受命掌管南康军。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事情结束后,朱熹上表请求按照规定的标准奖赏献粮救灾的人。他还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当时浙东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要求他当天轻车前往就任。(然而)又因为朝廷对南康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朱熹辞谢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朱熹就任后,立刻给其他州郡写信,召集米商,免除(蠲:juān)他们的商税,等朱熹到达浙东,外地商船运来的粮食已经聚集了很多。朱熹每日查访民情,到州县巡行考察,单车独行,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道他的身份。郡县的官吏害怕他的严峻的作风,有的甚至弃官离去,辖区之内,秩序肃然。所有丁钱、役法这类规定条款,如对百姓不利,他全部整理出来加以革除。朱熹在赈济灾荒之余,还按照实际进行规划,一定为百姓做长远的打算。有人毁谤朱熹,说他政务荒疏,皇上对王淮曰:“朱熹政绩却是大有可观啊。” 朱熹在考中进士的五十年里,外地做官只有二十七年(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九考则为二十七年),在朝中做官才四十日。家境一向贫寒,以至常常断粮,但他却能安然处之。有的学生从远方来向他请教,他就用豆饭藜汤来招待,并和他们一起吃饭。朱熹常常(需要)开口向别人借钱以维持生活,但是,对于不合道义的钱,却一分不取。朱熹做学问,大致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并自我检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他曾说过,古代圣贤的思想学说流散在典籍之中,由于圣贤经书的宗旨没有阐明,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也就含混隐晦。于是,朱熹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他所写的书在世上广泛流传。朱熹死后,朝廷把他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朱熹一生写的文章共一百卷,他的学生的问答一共八十卷,还有别录十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