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二语文测试题:江苏省清江中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凄与悲都会让人随难以想象的痛苦,但它们的距离就在于凄能与美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而这种统一是最美的悲剧也无法达到的。
    12.请你根据文章前三段,谈谈作者在文中所说的“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6分)
    13.你如何理解“人们熟悉他,但他又被人们遗忘”这句似乎矛盾的话?这反映了阿炳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状况中?(5分)
    14.文章写《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事例和戚夫人被杀的事例各有什么作用?(6分)
    15.作者理解的“凄”与“悲”分别指什么?二者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距离?(6分)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王 澍
    回顾近二十多年来的历史,在相当长时间里,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流于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建设高楼大厦。现在看起来都存在“误读”。城市的建设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思路。有悠久文明历史的西欧,根本不是当年我们从电视图像上看到的那种高楼林立的“现代化”。但是,发现这一点时已经有点晚了。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的,大部分都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别说和欧洲比,就是和“没有历史”的美国比也要短得多。
    这种现象和中国近代以来长期处于落后形成的追赶心态有关。很多人希望城市从外观上都向发达国家靠近。很多旧城拆迁中,地方决策层都认为“太落后了”、“太破旧了”,非拆不可。
    实际上,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和西方不同,中国从唐朝开始就出现很多城市。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到明代形成了无城乡建筑差别的城市。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成熟、优美、先进的古代建筑。把苏州切一块放到皖南山区的农村,或是把皖南农村的一部分放大挪到苏州,几乎是一样的。
    从秦汉时人们开始用夯土技术造房子,在杭州这座南方富庶大城,至今可以看到那么多的“土房子”,显示出秦汉建筑脉络的延续,是很重要的“城市记忆”。看起来土得掉渣的夯土技术其实是高度理性的产物。“百年的砖千年的土”。中国古代造房子,很注重稳固和长久。
    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有很多奇妙的细节,为现代建筑技术所不及。如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从地表大范围地向地下渗透排水,效果很好。而现在的下水道技术,只要有一个地方堵了,其他地方就都要积水。很多抛弃传统简单采用西方技术的建筑方式都是这样,花了大价钱,却制造出新的问题。
    举这些例子并不是简单地提倡复古,而是想说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存在的很多“闪光点”,但是目前处于不被人重视的境地。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传统的营造体系受到破坏,除了在最不讲究建筑文化的地方——农村里尚有遗存,在城市中大都已经中断了。 城市之魅力,不是来自于大楼有多高,马路有多宽,而是来自于文化的独特性。竞争力就来自于创造这种有差异性的文化的能力。
    在很多城市,一些街道原本拥有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各种痕迹,都有其独特的城市记忆,层次分明,形成历史线索的会合,不应该在一次次旧城改造中被全面“覆盖”更新。
    尤其不能简单地用“有没有住过名人”、“有没有发生过著名事件”作拆除与否的依据。前几年发生的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当时的说法就是“不是文物,也不是名人故居,也不是著名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种思路左右了我们城市保护工作很长一段时期。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中国建筑文明并不是个别名人和历史事件构成的,普遍意义上的大众生活才构成文化的根基,很多路边的小东西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痕迹,但是人们都把它们忽略了。
    中国要变成有文化魅力的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动力就包括历史文化的记忆,这是产生自主创新灵感的土壤。而城市的文化价值不是简单的“先进”、“落后”之比较,而应该是“文化之差异”,从这个角度讲,面对越来越迅猛的城市化热潮,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已经到了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的地步了。
    16.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近二十多年来,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喜欢简单的向西方学习,失去了本应有的自我个性。
    B.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这主要是由于地方决策层有着盲目追求的心态。
    C.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中国从唐朝就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
    D.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很大程度上超越现代建筑技术。
    17.中国传统建筑同西方对比,有哪些闪光点?(6分)
    18.结合全文,你认为我们该如何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6分)
    七、作文(70分)
    19.以“寂寞与辉煌”为标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立意自定;③不少于800字。
    收获就是一种付出,而付出的人最幸福! 我们所经历的每一天是一种付出,我们所做的每一份试题更是一种付出。今天,我们付出的不仅仅是两三个小时的时间,更是我们的心血、我们的思维。 让我们做一个付出并幸福的人!收获,在明天……
    江苏省清江中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附加试题
    【说明】 本考题由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解答。考试时间30分钟,总分40分。请将答案直接写在试题上。
    一、文言阅读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比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后汉书•袁安传》)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断句。(6分)
    洛 阳 令 身 出 案 行 见 人 家 皆 除 雪 出 有 乞 食 者 至 袁 安 门 无 有 行 路 谓 安 已 死 令 人 除 雪
    2.《后汉书》是“前四史”之一,另外三部是什么?(2分)
    3.结合文意说明洛阳令为什么将袁安举为孝廉?(2分)
    二、名著名篇阅读题(15分)
    4.下面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三国演义》中,关羽能够在袁绍帐下飞马而出,温酒斩华雄,崭露头角,主要出于刘备的力荐。
    B.《边城》塑造了作为“爱”与“美”化身的翠翠形象。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静,在情窦初开之后,便矢志不移,执着地追求爱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尤其是结尾处,白塔下绿水旁翠翠伫立远望的身影,具有熠熠动人的人格力量。
    C.《家》的艺术结构类似《红楼梦》,以觉慧等几个年轻人的爱情和生活追求为情节链条,全面展示一个大家庭的衰亡过程。全书故事的展开波澜起伏,跌宕有致,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非常细腻深入。
    D.鲁迅的《药》描写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者为群众流血牺牲,却不被群众理解的悲剧,小说构思精巧,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拴一家,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夏瑜一家,揭示革命者的悲哀。结尾处两线融合,突出了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E.小说《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桑地亚哥是位“背运”的老人,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第85天出远海,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一条比船还长的马林鱼,可是在返航途中,受到成群的鲨鱼攻击,马林鱼被完全撕食,最后靠岸时,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鱼骨。而此时疲惫不堪的老人在船上睡着了,再次梦见那条比船还长的马林鱼。
    5.杜甫诗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国演义》中哪个场面最能让人发出如此的感叹?请简要概括。(6分)
    6.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说的是什么事?请简述这个故事。(4分)
    三、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和鉴赏(15 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题目。
    留存至今的古镇,是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古镇大多有独特的建筑风貌、街巷格局和有关的民间传说。古镇保留了旧时代的生活痕迹,徜徉在古镇老街,可以发思古之幽情。古镇延续着的城乡商品交流,构成了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一环。古镇往往是中国文化主要的传承所在,也是文人荟萃之地。古代著名书院和藏书楼大都位于宁静又不失文化氛围的集镇,许多著名学者文人也都生长在古镇的小巷中,名人故里成了世人瞻仰的胜地。中国民俗文化保留最多、展示最集中之地,也是介于城乡之间的集镇。古镇上逢年过节的祭祀,庙会和迎神赛灯的游行,婚丧喜事的筵宴,都反映了民俗传统的绵延赓续。随着人口增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一些古镇在改造中填河扩路,建设现代化住宅小区;有的为了大造商业街,扩建名人故居,而把居民搬迁一空;有的过度开发旅游,甚至建起了大型游乐场。这就造成一些古镇特有的情韵不复存在。
    7.从材料看,古镇一般有什么样的特点?(6分)
    8.结合材料,说说应当如何保护古镇。(9分)
    高二语文试卷答案
    1. 1.D(A赍jī 假jiǎ;B尽jǐn ;C怛dá 混hùn)
    2.A(B.“近”和“以上”重复C.没有主语D.并列短语的语序不当)
    3.B (当权。A名词动用,向北进军;打败仗。C交付;连续。D到;满足。)
    4.C(A.三千多年B.编年体,《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整理的D.蒲松龄)
    5.①生理冲击大②身体活动受限③交流受限
    6.C(A.终了;竟然B.仇恨;嫉妒C.技艺D.短寿;茂盛的样子)
    7.C(A.才;只有,仅仅B.自己;这,这件C.介词,拿、把D.……的原因;用来……)
    8.A(“感到很不理解”属于无中生有)
    翻译:二位客人在庭院下棋,息机子从旁边观看。开始时,棋盘已经摆开,二位客人十分悠闲,喜怒没有外露。不多时,两人争夺几个棋子,都瞪着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惟恐失误,如同强敌当前,誓死不肯回头的样子。一会儿,胜负分出,胜的喜欢,败的发怒。像这样的情况有二三次,一局棋才下完。于是计算各自的棋子来比较多少。高兴的显得很悠闲,发怒的怒气也消释了。
    第二天闲暇的时候,客人们又来了,摆棋布子如同昨日。息机子就对客人说:“昨天那盘棋,你们开始时是否担心自己败,希望自己胜呢?”回答说:“对。”“到今天,莫非胜负已过,而欢喜和气愤都忘掉了吗?”回答说:“对。”(息机子问:)“当你们争吵时,是否恨对方如仇人呢?”回答说:“对。”问:“当你们不争夺时,是否互相谦让而不自夸呢?”回答说:“对。”息机子说:“下棋是小技艺。胜了有何益处?败了有何损失?为什么开始时担忧?为什么下完棋就全忘了?为什么开始时争夺?为什么下完棋就谦让?你们能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呢?”回答:“不知道。”
    “唉!我告诉你们原因吧:那天地就像一张棋盘;万物就是棋子。凡在事情发生以前就担忧,事情过后就忘记;在事情进行当中,就发生争夺,在事情发生之外就谦让。人们如果拿事后的见解放到事前,那么忧愁的心情就泯灭;人们如果拿事外的见解放到事中,那么争夺的心思就止息。平民之间争夺的是财产,读书做官的人之间争夺的是富贵,帝王之间争夺的是天下,这些都像在下棋呀。如今你们不拿几个轻微的棋子去看待天下,却拿天下之重看待几个棋子,纷纷扰扰地争夺到哪时才是终了呢?俗语说:‘精于绘画的长寿,精于下棋的寿短。’绘画的人存有生机,下棋的存有杀机。废掉那盘棋,收起那棋子,是保全生命远离杀机的方法啊。”
    两位客人听到这番话,猛然深深醒悟,看待棋盘如同虚无,看待棋子如同弃物,从此就停止了下棋。
    9.略(1)无赖、力、孰与各一分(2)存、反覆、致各一分(4)所以、婚姻、以、急各一分
    10.(1)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2)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侧面描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
    11.略(水滴石穿 吾生也有涯)
    12.①阿炳身世的凄苦;②阿炳的艺术成就被冷落之凄苦;③作为一个艺术家,阿炳晚年不闻乐曲声,与艺术隔绝之凄苦;④《二泉映月》乐曲中传达出来的凄苦意境;⑤作者听曲时所产生的物是人非的哀伤。(答出一点给1分,五点全部答出给6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题干中的“请你根据文章前三段”已经明确了答题区间,这就要求考生对前三段逐一理解、分析、归纳。第一段写阿炳作为一位艺术家却在无锡一流浪就是50多个年头,人们熟悉他,他却又被人们遗忘,这不正表现出他的身世凄苦吗?第二段写了两个凄苦:“谁在意了……烟消云散”写出了他的艺术成就被冷落的凄苦,而“就这样……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凄苦”则直接道出了阿炳晚年与艺术隔绝的凄苦。第三段开头“曲子如泣如诉”表现了乐曲的凄苦意境,而“叮咚的泉水依然叮咚,但物是人非”一句又告诉了我们答案中的最后一个凄苦。
    13.这句话不矛盾。它是说,五十年的流浪生活使人们熟悉了阿炳的凄苦身影以及他优美的歌声和笛声,因名曲《二泉映月》而知道了阿炳;(2分)然而《二泉映月》的出名却使人们忽视了阿炳本人,更没有认识到《二泉映月》的艺术价值,他的艺术作品险些被弃而逝;(2分)这反映了艺术和艺术家不被重视的一种悲惨社会现状。(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修辞手法和作用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有一种看似矛盾反常、实则内涵深邃的语言,是经过高度凝练、概括出来的,以载体小信息量大而见长。如臧克家《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乍读倍感费解,实际上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是有的人虽然躯体还活在人世上,却如行尸走肉一般,灵魂早已被人们定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而有的人虽然肉体不在了,但其精神、灵魂却长留人间,这两句用矛盾、对比的手法高度评价了鲁迅先生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其实只要平常多留心,这样的语句你能发现很多,如笑不出的笑话、正常的怪事、幸运的不幸者、公开的秘密;我父母俱在,却又举目无亲;我确确实实有个家,但又确确实实没有家……仔细咀嚼,这些语句都极为意味深长。
    14.作者用《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事例从文学的角度进一步说明什么叫凄与美的完美结合和统一;(3分)而《张良传》中戚夫人的悲苦事例则说明了悲是不能与美结合的,它永远只能是悲哀。(3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和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我们知道,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指文章材料丰富,而神散则是说主题要集中,中心要突出。本文为了表现“凄与美的距离”,着重谈的是瞎子阿炳与《二泉映月》,这个材料的确很好,但毕竟太单一,论证力度不够,于是作者又写了《红楼梦》黛玉葬花和戚夫人被杀的事例来作进一步补充说明。这样写,使文章更加血肉丰满、中心突出。
    15.作者在这里说的“凄”指的是能使人产生感情共鸣和审美感悟的凄凉、感伤、幽怨等;“悲”则指没有任何美的成分的纯粹的悲哀、痛苦、伤心等。(3分)凄与悲的距离就在于凄能与美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而悲不能;凄给人的痛苦程度比悲略轻。(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认真阅读第三段的后半部分和全文最后一段,可以发现作者对“凄”与“悲”作了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
    16.A(B项夸大事实范围,原因多方面,不只是地方决策层。 C项应从明朝开始。 D项原句只有“有很多奇妙的细节,为现代建筑技术所不及”。)
    17.(1)建筑无城乡差别(2)造房子很注重稳固和长久(3)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每点2分)
    18.(1)摒弃一味求新,追求发达国家的心态。(2)旧城改造时,拆迁与否以其历史文化价值作为依据。(3)城市的建筑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思路,体现文化的差异性,弘扬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
    附 加 卷
    1.答案:(1)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6分,每错一处扣1分)
    2.《史记》、《汉书》、《三国志》(答对两个给1分,答对三个给2分)
    3.答案:袁安认为,大雪天,人人忍饥挨饿,此时不宜有求于他人,(1分)这体现了袁安体恤他人关心他人的美德。(1分)
    4.A、E (A项“主要出于刘备的力荐”错,应是出于曹操的力荐;E项“再次梦见那条比船还长的马林鱼”,梦见的应是狮子。)
    5.答:秋风五丈原(2分):诸葛六次出兵祁山,司马懿坚守不战。诸葛亮派人侮辱,司马懿不为所动。(1分)不久诸葛亮病危,遂将平生所学传授给姜维,并作好身后的军事安排。(1分)尚书李福赶到,诸葛亮推蒋琬、费袆相继为丞相继承人后死去。(1分)时年五十四岁。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1分)
    6.答:黄盖行苦肉计:为了让曹操上当,以便火攻曹军,周瑜决定使用苦肉计。(1分)黄盖愿行此计,并在周瑜与众将商议退敌之策时,故意大唱反调。(1分)于是周瑜下令将黄盖打得皮开肉绽,卧床不起。(1分)随后黄盖诈降曹操,率船火烧曹操水军,立下大功。(1分)
    7.有历史建筑(“独特的建筑风貌”、独特的建筑格局),城乡商品交流之地(城乡经济交流场所、城乡商品交流中心),文人遗迹(出过许多文人学者、有文化遗存、有“书院和藏书楼”),保留了民俗(有祭祀、庙会等民俗)。
    8.要珍惜文化遗产,保留古镇原有的建筑风貌(不能改变建筑格局);保留古镇的居住功能(另建新镇,安置新增人口);修复名人故居宜修旧如旧;有序地适度发展旅游(防止过度商业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