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小沈阳春晚一夜走红。有人认为,这东北爷们就是好样的,“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总不能因为那几声叫“俗”,就抹杀了小沈阳的娱乐价值 材料二:有文章认为,俗文化的泛滥让人担忧。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为了生计,已不愿意拿出力气去品味和欣赏高雅文化,使得小沈阳这种来自民间的俗文化,占据了休闲娱乐的上风。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分) 答: (2)对以上两则材料.你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4分) 答: 五、写作(70分) 19.把握下面两则材料的寓意,提炼观点,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有一个学画的人,他画了两只羊、两条绳子,老师告诉他,画一条绳子就足够了,因为只要牵走一只羊,其它的羊都会跟着走的。他实地观察了一番,果然如此,即便走向屠场,也没有一只羊肯离开,都跟着大帮走。 其实鸭也这样,只要把一只鸭赶上岸,其余都会跟上来,即使在四通八达的港口,也不会有一只鸭离开群自己走。 南安一中2011届高二年下学期期末考语文答题卡 (本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1) (2) (3) (4) (5) (6) (二)文言文阅读(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 2.( ) 3.( ) 4.( ) 5.( ) 6.翻译古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丈夫虽不成名,要当慷慨,何乃效楚囚。(3分) ②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以归。(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1) (3分)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8.( )( )(5分) 9.简答题 (5分)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10.(1)( )(3分) (2) (3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11.( ) 12.( ) 13.(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14.( )( )(5分) 15. (4分) 16. (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7.甲___________,乙_________,丙________,丁________。(4分) 18.(1) (2分) (2) (4分) 南安一中2011届高二(下)期末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1)清角吹寒(2)惟有幽人自来去(3)迷花倚石忽已暝(4)老病有孤舟(5)石破天惊逗秋雨(6)多于在庾之粟粒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2.D 就,趋,这里指到任 3.D 都是介词,在。(A介词,用/介词,凭借;B承接连词,不译/代词,你;C代词,他/语气副词,表反问) 4.答案:C.①②③⑥表现唐寅才气奔放(④表现唐寅的放浪⑤表现唐寅的聪明才智) 5.答案C,唐伯虎乡试时,主考官是梁储,程敏政不是主考官;梁程二人叹赏唐伯虎的文章是在梁储还朝以后。 6.翻译古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丈夫虽不成名,要当慷慨,何乃效楚囚。 译文:大丈夫即使不成就功名,也应该慷慨激昂,为何效仿那些处境窘迫的人。(“虽”,即使,1分;“何乃”,为何,1分,“效”,仿效。) ②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以归。 译文:唐寅察觉他有谋反的意图,于是假装疯癫,(最终)得以回乡。(“察”,察觉、知晓,1分;“异志”,谋反的意图,1分;“以”,得以,1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7.(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辨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1分)。不是为惜春伤怀。可以从两方面看出:一、作者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1分);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1分)。”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1分),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1分)。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1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8.A C(A.季德丽亚并不知情,更非同谋;卡麻丘并不懊恼,照旧举行庆祝,像自己结婚一样。C.失主声称这些粗地毯对他根本没用,但是法院依然按部就班地对小伙子进行审判。) 9.玛丝洛娃看着照片,刚开始觉得幸福 (1分) ,但同伴关于这张老照片的话使她想起她自己种种的痛苦经历(1分) ,于是玛丝洛娃的心头又涌上了对聂赫留朵夫的旧恨(1分),她决心不受他欺骗,不让他在精神上利用她,也不让他借她来显示他的宽宏大量。(2分)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10.(1)B(孟子以观水和日月之光为喻,指出学习必须具备观大海、观日月的眼光,由波澜可以想见大海之深广;由缝隙中的光可以想见日、月之本体。) (2)①“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说明达到较高的水准和境界,眼界自然就开阔了,为学之人立志要高远,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准和境界(1分)。 ②“不盈科不行”,说明为学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1分)。 ③“不盈科不行”、“不成章不达”、“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说明为学要坚持不懈,不能浅尝辄止,更不能半途而废(1分)。 ④“止,吾止也”、“进,吾往也”,说明为学关键靠自己,而不在别人或环境,学习必须有主动精神,自觉自愿(自强不息)(1分)。 ⑤“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说明学习需要讲究方法(1分)。 (一点1分,任意答出三点即给3分) 三、现代文阅读(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1.B(在法家学说中,法律不过是统治者的一种工具,君主本身是不会受法律约束的。) 12.A(在文中,谭嗣同主要针对的是“好话说尽,坏事做绝”的“阳儒阴法”现象。) 13. D(因为法家讲防范、惩治,不重视道德教化,所以封建时代所谓的“有作为的君主”要用儒道的道德外衣来包装法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14. A、C(A项中作者无不满之意,也并未认定这些年轻人一味追求时髦、崇洋媚外。C项中作者并未描写青龙偃月刀。) 15.⑴因为何爹用剃刀居然有三十六种刀法,跟关羽耍大刀一样用得出神入化,堪称微型青龙偃月刀。 ⑵因为何爹推崇关帝爷,不但赞赏关帝爷的刀上功夫,而且也学习关帝爷,为人讲信义,重感情,所以小说把何爹的剃刀比作青龙偃月刀。 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以及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 16.⑴进一步塑造人物(1分):突出主人翁精湛的技艺和热诚忠厚的的性格特点(2分)。 ⑵将情节推向高潮的同时深化了主题,隐含着对像青龙偃月刀法这样的传统文化精华走向没落的酸楚和忧虑(2分)。“最后的极乐”有双关的意义:尽管何爹的“张飞打鼓”能够让临终的三明爹感受到人生的极乐,但是,三明爹毕竟无可挽回的去世了,何爹的“青龙偃月刀”也不可避免的随着这一“知音”的去世而走向自己的完结(1分)。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体裁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以及对作品形象和内涵的鉴赏能力。 四、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7.甲 ④ ,乙 ② ,丙 ③ ,丁① (答对一处给1分) 18.(1)答案示例:小沈阳走红引发俗文化价值之争 (2分) 。答“小沈阳走红引发雅俗文化价值之争”或“小沈阳走红引发争议”均只得1分。 提示:材料 1 中可概括出中心句“小沈阳的娱乐价值得到人们的肯定” ,材料 2 为“小沈阳这种来自民间的俗文化占据了休闲娱乐的上风引起人们的担忧” ,两句概括起来为小沈阳走红引发俗文化价值之争。答“小沈阳走红引发雅俗文化价值之争”因中心偏离只得 1 分; “小沈阳走红引发争议”因没有抓住关键词俗文化也只得 1 分。 (2)答案示例l:俗文化有其价值和生命力,应大力提倡 (1分)。俗文化不是低俗、媚俗文化(1分),它源自民间,为老百灶所喜闻乐见(1分),许多高雅文化往往来源于俗文化(1分),许多俗文化经时间淘洗往往成为高雅文化。 答案示例2:小沈阳走红是低俗、媚俗文化的泛滥,不应大力提倡(1分)。低俗、媚俗文化的泛滥,必然导致民族审美情趣低下(“国民审美品位下降”亦可)(1分),引发社会媚俗倾向(1分),长此以往,必将妨害整体国民素养的提高(1分)。 (看法1分,阐述合理,一点给1分,其它观点阐述合理亦可) [古文参考翻译] 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吴县人。幼年入学,才气奔放,与交好的朋友张灵纵情饮酒畅抒胸怀。有的读书人讥笑他俩,唐寅就豪气十足地说:“我要关门读书一年,考取解元易如反掌。” 弘治戊午年,唐寅考取了乡试第一名。主考洗马梁储回到朝廷,把他的文章带给詹事程敏政看,两人都很赞赏,于是程敏政招纳唐寅为门生。梁储奉命出使外地,唐寅求程敏政的诗文为他饯行。已未会试,程敏政为主考官。同乡考生徐经,用钱贿赂程敏政的家人,被给事华昶弹劾,牵涉到唐寅,一起被打入到监牢,拷问没有找到具体根据,最后因求诗文的事,唐寅判发到浙藩为役吏。唐寅没有到任,放浪形骸,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等地,到东南观大海,又乘船游洞庭、彭蠡,归来后在桃花坞建了一座房子,与朋友每天畅饮其中。曾经因为妻子去世,唐寅放浪伤怀,不再想在功名上有所建树,以梧桐树打了一层严霜为喻,常自问苟延残喘还有什么作为呢?过了一阵又感叹说:“大丈夫即使不成就功名,也应该慷慨激昂,为何效仿那些困顿之人。”于是刻了一枚图章“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又作了一首《伥伥》诗,读过的人都觉得悲伤。 宁王朱宸濠仰慕他的大名,用重金聘请他前往,唐寅察觉他有谋反的意图,于是装疯卖傻,(最终)得以回乡。他学习务必追本穷源,达到化境,研究历法,探求扬马、元虚、邵氏的音韵文字之理,去肯定和订正它,旁及山川虫鱼鸟兽和天文星宿,出入于自然人世之间。他对于官样应景的诗文,没有特别用心去做,说后来人会知道我的才能不在这方面。胸中常有奇气喷发,有时寄情于画,下笔描绘就(能够)与唐代宋代的著名画家媲美;(别人)饱经艰苦,拼命追求,也不能完全达到他的那种境界。晚年后皈依佛门,自号“六如”,死时才五十四岁。 《南柯子》赏析 这一首描写农民生产劳动的词作。象这类题材的词,在宋词中是不可多得的。 上片,描写农村秀丽的风光。前三句:“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彤云密布,山色阴暗,天下着蒙蒙的细雨。花朵上,水气聚成了晶莹的水珠,象是少女眼睛里含着泪珠,夺眶欲出,令人十分爱怜。作者摄取了这样一个特写镜头,十分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田园风景图。北宋大家苏轼,在《浣溪沙•徐州石潭谢雨道中作五首》中,对农村曾有过一些风景画似的描绘。“照日深红暖见鱼”写出了晴空丽日,日照碧溪,鱼儿欢快游弋的图景;“麻叶层层蔴叶光”,绘出雨过天晴茂密的蔴叶层层泛着亮光,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蔌蔌衣巾落枣花”,描写出甘霖过后,连枣花落到衣巾上“簌簌”之声也听得真真切切的一线绿野风光。这里的“数枝幽艳湿啼红”,描画的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田园景色。其生花之妙,不亚于苏轼。 但是,词人并没有完全被这迷人的田园风光所陶醉。他把笔锋一转,奉劝人们“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不要因为风风雨雨摧残着美丽的花朵,而愁怅满怀,作无病呻吟。绘景生动形象,抒情真切幽邃。短短二十六个字,三平韵,却跌宕起伏,清新自然,从而,为下片作了很好的铺垫。 下片,用同一格式,重填一片,描绘出农民在田间生产劳动的情景。过片“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戴着蓑笠的农民,天天清晨早出,他们的足迹踏遍了田间泥泞的沟渠和田埂。然而,“人间辛苦是三农”。春耕、夏种、秋收,是农民们一年中最辛苦的三个季节。结句点题:“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农民们终年辛劳,犁透了田,灌足了水,盼望有一个丰收的年成!他们是没有闲情逸致去赏花、怜花、惜花的。前后片上下呼应,表现了作者与劳动人民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整首词,语言通俗,明白如话,表达了清淡馨新的意境,质朴健康的情感。 王炎由于做过主薄、知县等下级官员有机会接近农民和农村生活。所以,他的词摆脱文人词以风花雪月、闺情离怨为题材的俗套,描写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是难能可贵的。这首《南柯子》是有代表性的一篇。 [关于“六礼”] “六礼”始于周代,据传周文王卜得吉兆,亲迎太姒于渭滨,整个过程有六道仪式,即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后即将此仪式定为“六礼”。“纳采”是男家请媒人到女家去提亲,若女方同亲议婚,男家才再去女家求婚,携带的礼物通常是活雁;“昏礼下达,纳采用雁。”(注:这里的“昏”通“婚”)周代以前,因地位不同纳采的礼物各不相同,后来一律改用雁。用雁的原因一是认为雁“木落南翔,冰沣北组”,顺乎阴阳往来;二是认为雁失配偶,终身不再成双,取其忠贞。“问名”是男家托媒人到女方去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时,准备合婚的仪式。问名后,男方将男女双方生辰八字排阴阳,以定婚姻吉凶,若八字合,即可成婚。“纳吉”是男方将头号名后占卜得到的吉兆可以合婚的消息告诉女方,备上礼物到女方去决定婚约。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礼仪。以前是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礼物,进入“小聘”阶段,俗称送定、过定、定聘等。后来礼品由雁逐渐演变成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烛等。“纳徵”是男女双方缔结婚姻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的礼仪,十分繁琐。女家受礼后要回礼,或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分退回,或将女家给男方准备的衣服鞋袜等送与男家。聘礼中的物品多取吉祥语,其数取双忌单。后来说的“要得发不离八”即由此而来。“请期”俗称“提日子”“送日头”等,是男家聘礼后择定结婚日期,备礼去女家征求意见的仪式。这项礼仪多从简,在“纳徵”的同时决定婚期。“亲迎”是迎娶新娘的仪式,礼仪十分繁杂,也有多种样式,各地各有惯例,不尽相同,大致是由门外进入室内的全过程。汉族地区大约有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卺礼、入洞房等多种程序。六礼以男方付给女方的身价为主要特征,是旧礼教下变相买卖婚姻的具体表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