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二语文测试题:郑州智林学校09-1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⑥“万人坟”是战争创伤结的痂。它不高大,却甚有名,圆形土丘掩映在松柏丛中,站立成南门外的一道特别的风景。坟墓为同治十二年(1873年)地方官吏配合当地士绅所建。据碑文显示,当时“城厢内外,尸骸遍野”,十余年无人拾捡,墓内所葬,乃收集来的“枯骨数十担”。引起我兴趣的是,这数十担枯骨,有阵亡的绿营兵官军,有无辜市民,也有不少起义军将士,而墓碑上皆以“万古流芳”颂之,以“祭扫维新”、“体魄长存”悼之。这种不分敌我、不问民族、不管阶级、不计尊卑贵贱,无论生前怎样,死后都被定格在同一座坟墓里的做法,是因为白骨缠野,确实难以区分所致,还是因为本就不想区分,一律皆视之为大清子民,同墓合葬,以显示胜利者的大度仁心所致……这就只好交给历史学家去研究了。
    ⑦“万人坟”不远的冈峦上,有民族小学一所,小学就建在当年都江厅通判衙门的旧址上。它三重石阶引路,一对石狮把门,居高而立,面对碧水青山,气势仍颇为雄壮。学校前身原为厅城义学,开办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当时贵州巡抚奏准办“苗疆义学”,计划吸收苗、水等少数民族子弟入学,除武力征服外,再施以文治教化。但义学所收实际只为城内绿营官兵子弟和外籍商贩子弟,与原来的设想大相径庭。到咸丰五年,罗光明义军反清战事起后,义学也就停办了。至战乱结束,“万人坟”修建之时,也恰是义学恢复之日。因此,前者恰似一部旧书的后记,而后者,则如一册新著的序言了。此时义学的学生,有厅城官兵、居民的子弟,也有附近村寨的少数民族子弟。直到后来义学被新式小学取代,学校历史也与都江古镇一样地久长。
    ⑧我们去学校参观时,适逢学生中午放学。下课的钟声在空气中敲出了层层涟漪,秋风里有淡淡桂香弥漫。学生们正是花季少年,个个都出落得活泼可爱。他们谁是绿营官兵的子孙,谁是本地少数民族的后裔,谁家爷爷的爷爷来自赣、湘、蜀、桂、粤,谁家奶奶的奶奶来自水、苗、瑶、侗、布依,不但我们弄不清楚,就连他们自己也不十分明白。时代的发展,民族的融合,已如山脚下的都柳江水,只见到它奔腾不息,而无法确知其沿途经历了多少坎坎坷坷,接纳了多少山溪流泉了。
    (选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11期)
    11.“穿过古旧的城门洞,步入老城的上江街,我们才听到了历史的短叹长吟”,这里“历史的短叹长吟”包括那些内容?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6分)
    ▲
    ▲
    12.请解释第⑦节中“前者恰似一部旧书的后记,而后者,则如一册新著的序言了”一句的具体含义。(6分)[来源:高&考%资(源#网]
    ▲
    ▲
    13.在文章最后作者提到都柳江水,“只见到它奔腾不息,而无法确知其沿途经历了多少坎坎坷坷,接纳了多少山溪流泉了”,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
    ▲
    ▲
    14.第⑥节中,对于“万人坟”做法的原因,作者说“这就只好交给历史学家去研究了”,作者为什么这样说?(6分)
    ▲
    ▲
    ▲
    六、现代文阅读(二)(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不差钱,就缺朋友
    ①“人一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死了,钱没花掉。人一生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人还活着,钱花没了”,这是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中的台词。“钱不是问题,就缺朋友”,这是2009年贺岁片《非诚勿扰》中秦奋的感叹。这些话语和感慨折射着现时代的社会“症候”:社会史无前例地物化,人情冷漠,人际关系庸俗化。
    ②现代社会作为时代症候的人际关系物化,深深遮蔽了人际交往的本真性维度。造成个体生命的生存危机,刨去人们生存的精神之基是交际物化的危害之一。当物化关系遮蔽了人的精神维度时,人作为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就失去平衡,甚至被肢解或摧毁。同时,交际物化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让人感觉到“尘世如同冰窟”。人们不禁唏嘘,什么都是假的,都不可信了,甚至包括自己的爱人、父母和朋友。交际物化也可以导致人的孤独感等心理疾病,进而导致一系列社会疾病。有研究表明,物化关系导致人的生命内在的失衡,其为了调节失衡,很可能转化成一种社会性的破坏行为。
    ③下面让我们从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来探究交际物化产生的原因。
    ④物化时代的社会物化。人类拜倒在以金钱为核心的“物神”的面前。人类社会的精神空间被物质主义的论调挤压得不能再小,人文维度被物化社会的物化现实遮蔽得严严实实。没有健康的社会,就没有健康的人际关系。在这样的物化社会中,交际不被异化和物化实在不易。
    ⑤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重新弥合,私人空间消失。在现代社会中,公私领域两分畸变为公共领域的的无限扩大,以致侵占了原有的私人空间。私人领域也失去了原有的“感情第一”的原则。如此一来,人用于悠游的空间被功利化的事务塞满了。人际物化危机的发生势所必然。随着私人空间的消失,时间也宰割着人的本质性的活动,时间伦理出现异化。如果一次交往行为失去了直接的或间接的功利目的,就是浪费生命。由此,精心计算投入产出比的物化交际形式在今天的凸显就不难理解。
    ⑥社会的流动性、易变性所带来的“我是谁”的认同危机。在现代技术的作用之下,人们被抛进了陌生的城市,“陌生化”、“我是谁”是生活的普遍感觉。由于没有传统的熟人社会的舆论和风俗等制约,交际的唯一目的就可能变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除此之外,人性物化也是交际物化的原因之一。在物欲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把交往的对象仅仅当作工具来满足自己的自利目的,“利”字当头,除此之外,全是鬼话。
    ⑦其实,我们觉察到和不满于这些问题并批判与考问个中缘由本身已经表明,社会物化和交际物化危机并未弥漫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社会昌明、交际“人化”的前景依然存在。作为物化社会中的我们的确需要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持存,多一份守望。只有这样,突围物化世界,摆脱物欲之壑,走出物化时代和交际物化危机,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节选自《新周刊》2009年2月15日总第293期
    1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差钱》和《非诚勿扰》中的台词折射着现时代社会史无前例地物化,人性冷漠,人际关系庸俗化的社会“症候”。
    B.物化社会的物化现实把人文维度遮蔽得严严实实,人生活在这样一个被物化的社会中不被异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能。
    C.在陌生的城市里,传统的熟人社会的舆论和风俗制约的缺失,使交际的目的演变成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成为可能。
    D.作为物化社会中的我们要想摆脱难填的物欲之壑,走出物化时代和交际物化危机,必须要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持存,多一份守望。
    16.从文中看,“交际物化”有哪些危害性?(6分)
    ▲
    ▲
    ▲
    17.作为物化社会中的“孤独人群”,我们需要持存、守望什么?请联系全文加以概括。(6分)
    ▲
    ▲
    ▲
    七、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又会抱怨小。而我拿到了小橘子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会感谢它是大的。”
    请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感情真挚,不得抄袭。
    [来源:高&考%资(源#网KS5U.COM]
    参考答案
    1.C ( A tiě /tiè dàng mú ;B zài lěi qǐ/jī;C zhì /shì chōng/chuáng yè /jié ;D mèi /jué dī /tí jùn )
    2.D(A 搭配不当“加强…服务水平”应为提高服务水平;B项成分残缺,缺少宾语的中心词,应在“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后补上“的新局面”;C项句式杂糅“目的就是为了”表述错误,“目的就是…”或者“为了…”)
    3.第一方面:建筑文物年久失修。(年久失修,破损严重。)第二方面:修缮审批手续繁琐。第三方面:维修资金困难。(保护费用难以保证。)(3分。每一方面1分)
    4.我们担心他受到了传染,为了他的健康,为了您和孩子的健康,也为了他人的健康,我们只能让他暂时住在家里,并接受我们的观察,打扰了您家的生活,很抱歉。希望得到您的理解和支持。(6分)(表达对传染的担心1分,表达隔离观察的目的2分,表示歉意1分,跟语境连贯1分,语言得体1分。)
    5.B(因:于是)
    6.A(①讲郑遨对文学的热爱和才能,不关乎品格;②表现郑遨断绝世情,隐逸之志坚决;⑥写郑遨的生活情趣)
    7.B(“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于原文无据)
    8.(1)他的妻子屡次写信劝他回家,郑遨总是将信件扔到火里烧掉。(“数”1分,“辄”1分,句意通顺1分)
    (2)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尝”1分“信然”1分,“不之求”1分,句意通顺1分)
    (3)高祖很尊崇他的话(或:认为他的话很重要),将他请入内殿讲授《道德经》,拜(他)作老师。(“大”1分,“延”1分,句意通顺1分,“以为”中“以”的宾语必须翻译出来)
    9.(1)“谁相问”,用设问的语气,交代诗人的处境。(1分)这两句写出诗人长夜枯坐,举目无亲的孤独,这样写更能鲜明突出诗人除夕之夜的凄苦、寂寞之情。(2分)
    (2)这两句形象地写出诗人身处异地,与家人远隔万里的难堪处境。(1分)其中“一年将尽”、 “万里未归”,构成对比,把悠远的时间性、广漠的空间感,对照并列在一起,自有一种意绪茫茫、百感交集的情思。(2分)
    (3)不矛盾。(1分)前事可悲,今复可笑。诗人“悲”的是往事不堪回首,(1分)而这“笑”字包含着对自我的嘲笑,也包含着对现实无奈的苦笑,其中含蕴着多少对不合理现实的愤慨不平。(1分)这一“悲”一“笑”极为伤感,表现诗人此时内心的寂寥与悲苦。(1分)
    10.(1)蓦然回首;(2)只有香如故;(3)莫道不销魂;(4)十年生死两茫茫;(5)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6)星垂平野阔;(7)景行行止
    11.①凹陷的街身②古镇只剩下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和一小段城墙遗迹了③万人坟④建在都江厅通判衙门的旧址上的民族小学(每点2分,任意三点得6分)
    12.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形象生动地揭示了“万人坟”结束了都江镇一带战乱的局面,(2分)而民族小学的兴办则开启了民族融合的新时代。(2分)
    13.作者是把时代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比做“奔腾不息”的都柳江水,(2分,或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而它“沿途经历了多少坎坎坷坷”,“接纳了多少山溪流泉”正体现了民族团结与融合的道路上崎岖不平,充满艰难险阻,但仍阻挡不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前进的步伐。(2分)结构上卒章显志,深化了主题。(1分)
    14.这种不分敌我、不问民族、不管阶级、不计尊卑贵贱死后都被定格在同一座坟墓里的做法本身就是民族融合的象征。说明无论经历多少流血、多少牺牲、多少艰难险阻,民族团结与融合的历史潮流势不可挡。而这些只有站在历史的高度才能去审视,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说出这种做法的原因2分,联系到民族团结与融合的历史潮流2分,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2分。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15.B(文中说“在这样的物化社会中,交际不被异化和物化实在不易”并不是不存在可能性)
    16.①遮蔽了人际交往的本真性维度②造成个体生命的生存危机,刨去人们生存的精神之基。③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④导致人的孤独感等心理疾病,进而导致一系列社会疾病。(每点2分,答出3点得满分)
    17.①在物化现实面前保持自己精神空间和人文维度。②把持“感情第一”的原则,防止私人空间和时间的功利化。③在流动多变的社会中,约束自我,不迷失自我。④保持人性不被物化,抵制物欲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每点2分,答出3点得满分)
    18.作文略
    附:参考译文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唐明宗祖庙名遨,所以世人以其表字相称。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了拂衣遁世的念头,想携妻带子和他一起归隐,他的妻子不同意,郑遨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他的妻子屡次写信劝他回家,郑遨总是将信件扔到火里烧掉,后来听说妻子、儿子去世了,他大哭一声就停止了。郑遨与李振有旧交情,李振后来供职于梁国,地位显贵,想请郑遨到梁国任职,郑遨不予考虑。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
    这以后,郑遨听说华山有五粒松,树脂流入地下,千年以后化为药材,能去掉三尸,于是迁居到华阴,想寻求这种药材。郑遨和道士李道殷、罗隐之交情深厚,世人把他们看作三位高尚脱俗之人。郑遨种田,罗隐之靠买药来自给自足,李道殷有钓鱼之术,只用鱼钩不用鱼饵就能钓起鱼,又能够点石成金,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节度使刘遂凝多次赠给他贵重的物品,郑遨都不接受。唐明宗时用左拾遗、晋高祖时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他,都不出仕,于是赐给他逍遥先生的称号。郑遨天福四年去世,时年七十四岁。
    郑遨的节操可谓高尚了,身逢乱世而不被荣名利禄所玷辱,甚至抛妻离子而远离家乡,难道不是与世隔绝并且十分珍爱自身品行的人么?但是郑遨喜好饮酒下棋,经常写诗文散落民间,人们大多将这些诗文誊写在丝绢上,作为珍品互相馈赠,甚至有人将他的容貌描画在屋壁之上,把玩观赏,他的踪迹虽远离红尘但声名越来越大,与乎石门这些人真是不同啊。
    与郑遨同时的还有一个叫张荐明的,是燕地人。张荐明年少时凭借儒学修养在河朔一带受到称赞,后来离家作了道士,通晓老子、庄周的学说。高祖召见他,问“道家思想可以用来治国么?”他回答说:“道,涵盖万物奥妙而成就一家之言论,得到它的精华,安居于衽席之上就可以治理好天下。”高祖很尊崇他的话(或:认为他的话很重要),将他请入内殿讲授《道德经》,拜他作老师。张荐明听到宫中报时的鼓声,对高祖说:“陛下听到这鼓声了么?它的声音单一,五音十二律,鼓声不在其中,但是能调和这些声音的却是鼓。一,是万事之本源,能坚守一的人可以治理好天下。”高祖认为这话很正确,赐给他通玄先生的称号,后来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终老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