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这时因为与外面的世界脱离,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他在成都草堂时说他写诗的态度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前两句说他长安时代以来对于诗的努力,极力避免庸俗,生活越艰难,作诗也越刻苦;后两句则说明在草堂的生活较为清闲,对着美丽的自然界可以信口成章了。无论是刻苦努力,或是信口成章,由于他有充实的生活体验,都能写出像他天宝末年以后那样富有创造性的诗歌。但是到了夔州.他又把一部分的精力用到雕琢字句、推敲音律上边去了。他在《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里说“晚节渐于诗律细”,又在《解闷十二首》里说“颇学阴(阴铿)何(何逊)苦用心”。并且在指导儿子宗武学诗时.也教他熟读《文选》,以便从中采撷辞藻:这好像又把诗歌扯回到“研揣声病、寻章摘句”的时代里去。但杜甫夔州时代的诗并不是每一首都是这样写成的.他用这种态度写出来的代表作品最明显的是《秋兴八首》、《诸将五首》。这些诗里不是没有接触到实际的问题,不是没有说到国家的灾难与人民的贫困,不是没有写出时代的变迁和自己热烈的想望,可是这些宝贵的内容被铿锵的音节与华丽的词藻给蒙盖住了。使后来杜诗的读者不知有多少人只受到音节与词藻的迷惑与陶醉,翻来覆去地诵读,而不去追问: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因此在解释上也发生分歧。与此相反,反倒是在《写怀》里毫不费力地写出来的“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读起来觉得亲切动人;而像《宿江边阁》里“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那样的诗句足以表达出诗人的品格。 杜甫在夔州,身体时好时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都不断地缠绕着他,最后牙齿落了一半,耳也聋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他在这情形下,两年内写了四百三十余篇诗,占有他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而且其中有不少的长篇,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由于生活的限制,在内容和思想上比起过去的作品都略有逊色,但其中也不缺《登高》这样的杰作。 (节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 20.从传记中看,杜甫在夔州时的诗歌创作题材上具有哪些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21.文章最后说“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依据所选的这部分文字,你认为影响作者创作的背景因素有哪些?(4分) 22.第四段说杜甫“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你认为“变”在何处?这一改变产生了怎样的结果?(4分) 23.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杜甫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三峡里山城的雄壮险恶,这说明诗人十分注重以恰当的文字形式表现作品内容。 B.《负薪行》和《最能行》等诗歌反映了峡中人民穷苦可怜的生活状况,是杜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诗篇。 C.“晚节渐于诗律细”、“颇学阴(阴铿)何(何逊)苦用心”,说明杜甫晚年作诗时在字句和音律上下了很大工夫。 D.杜甫的一些注重音节与词藻的诗使读者迷惑与陶醉,以致于翻来覆去地诵读也难以知道诗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 E.“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诗人在老病时也没忘记国家的灾难和自己的责任,质朴的诗句中表现了诗人的品格。 六、(9分) 24.在一次辩论会上,主持人讲了下面一个故事,请你根据以下内容引出甲、乙两方辩题。要求:双方辩题语言要简洁,每个辩题不超过10个字,具有可辩性。(4分) 两个失败者沮丧地躺在屋子里,同时看到下面的情景: 一只蜘蛛要在天棚的拐角处结网,它向另一面墙壁荡过去,在即将接近那面墙壁的一刹那,它掉了下来——这是它第七次失败了。蜘蛛的举动触动了他们。 甲说:可敬的蜘蛛,你怎么那么自信而执著?我难道不如一只蜘蛛吗?我要振作起来! 乙说:可怜的蜘蛛,你只要稍微改动一下爬行的方向,就可以成功。我是人,不是蜘蛛,我要重新选择方向! 甲方辩论题目: 乙方辩论题目: 25.仿照例句,选择另外的人物,写一段话。(5分) 例句: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月亮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黑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七、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本色,指事物的本来面目或原本的颜色。天空的本色是什么?是广阔。任鸟儿飞翔,畅游于其中。河流的本色是什么?是流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河流汇于大海,融入蓝色的“大家庭”。那么,人的本色是什么? 请以“本色”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高二语文二调考试答案 1.A 2.C 3.B 4.B 5.D 6.B(A.成分残缺,缺谓语,在“开始”之后加“出现”。C.搭配不当,“形成”与“思想境界”不搭配。D.不合逻辑,“谁又能确保他们是否为权钱而动”应为“谁又能确保他们不为权钱所动”。) 7.D 8.C(“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明写逆水行船艰难,船行缓慢,实际表达的是诗人的感受和心态,就“夜航充满艰险,就更没有根据”) 9.A(“情趣盎然”和“新奇”不恰当,诗人的状况是逆境难熬,情绪郁闷) 10.D 11.B 12.A 13.C(化:教化,通过教育使之改变) 14.D(而:表顺承/表转折;为:介词,表被动/表目的,为了;之:代词/音节助词,无实义;以:都是连词,“因为”) 15.B(①是外表②是作战勇敢④说明其巧思,并不等同于政绩出色) 16.C(“百姓称赞”并不是因为“营建宫殿”的事) 【文言文译文】 樊叔略是陈留人。父亲樊欢,出仕东魏做南兖州刺史、东阳侯。适逢高氏专权,樊欢密谋振兴恢复朝廷纲常,被高氏杀害。樊叔略当时还是个孩子,就遭受了腐刑,发派到宫殿衙门做仆役。叔略身高九尺,精神气度不同一般,很是被高氏疑忌。樊叔略内心惶恐不安,于是就逃到关西(北周)。 周太祖一见就认为他有才干,招用他在身边办事。不久之后,就授予他都督的官职,让他袭父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时,招用他为中尉。叔略很有谋略,通晓熟悉当时的事务,宇文护慢慢委以重任,很信任他,让他同时督察朝廷内外政务。几次升迁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宇文护被诛杀后,齐王宇文宪用他做园苑监。那时齐王宪向来就有吞并关东的意图,樊叔略借着别的事多次进献用兵之策,齐王认为他很有奇才。建德五年,跟随周武帝讨伐北齐,叔略率领精锐部队,每次作战都身先士卒。因为战功被赐加上开府,进而封为清乡县公,食邑一千四百户。朝廷任命他为汴州刺史,为政号称清明果决。周宣帝时,在洛阳营建东京,因为叔略有巧思,被授予营构监,宫室规划,都是他确定的。工程还未完成而宣帝就驾崩了。 尉迥叛乱时,高祖命令叔略镇守大梁。尉迥的部将宇文威来进犯,樊叔略击退了他。因功被授予大将军,不久又做汴州刺史。高祖接受禅让称帝,叔略位次升迁为上大将军,提升爵位为安定郡公。在汴州多早,为官很有声誉。邺(北齐的都城)都民风不淳,号称是最难教化的,朝廷因为经叔略所治理的地方都很出名,调任他为相州刺史,他的政绩是当时的第一。皇帝颁下诏书嘉奖他,赐给他绸缎三百匹,粟米五百石,并且告示天下。百姓因此称赞说:“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樊叔略被征召做司农卿,官员们没有不流泪的,一起立碑颂扬他的德政。从开始做司农,举凡农业耕作,叔略另外进行整治规划,都出人意料。朝廷中有犹豫拖延、公卿不能决断的事务,叔略总是为他们评议处理。叔略虽然没有学问,说话做事能有所依照,但是他深思后的独列见解,暗里与事理吻合。樊叔略很被皇帝亲信,高颎、杨素也以礼相待。叔略个性很喜欢铺排奢华,每次施斋供养,一定开方丈,准备水陆法会。 开皇十四年,跟随皇帝到泰山祭祀,走到洛阳,皇帝命令他审查记录罪犯的罪状。他写好奏章要上奏,早上起来,行到狱门口,在马上突然去世,时年五十九岁。皇帝哀痛惋惜了很长时间,追赠他为亳州刺史,谥号为襄。 17. (1)樊叔略很有谋略,通晓热悉当时的事务,宇文护逐渐(慢慢)信任他,让他同时督察朝廷内外政务。 (2)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才去用羊来代替牛,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采分点:“爱”,状语后置,主谓倒装) (3)(您)想开拓疆土,使秦楚等国来朝贡,统治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落后外族啊(采分点:辟,朝,莅等) 18.(1)山村生活: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 自然环境:首联写夕阳的淡淡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颔联写晚风清凉,明月皎洁;颈联写清冷的月色照满山川,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晶莹欲滴。(总说1分,分说4分) (2)“何须”二字表面上是诗人自我安慰,对前途不再有期盼(自己年纪已大,不需要灯结花来报喜),实际却饱含内心的痛苦(1分):流露出诗人的衰老感(1分)和怀念故园的愁绪。(1分) 19.(6分)(略) 20.(1)有的诗歌颂夔州美丽的山川景物,如《上白帝城二首》;(2)有的诗歌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苦难,如《负薪行》《最能行》等;(3)有的诗回忆了自己的青年时代,还有一些诗怀念友人,如《壮游》《八哀诗》等。(一点2分) 21.(1)山城夔州雄壮险恶的山川。(2)夔州人民贫富之间巨大差异的生活。(3)与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4)把一部分的精力用于雕琢字句、推敲音律。(4分) 22.第一问:“变”在注重于雕琢字句和推敲音律上,这从他创作的《秋兴八首》和《诸将五首》以及指导儿子熟读《文选》以便从中采撷辞藻上可以看出。第二问:诗歌中触及社会实际问题的内容被蒙盖在铿锵的音节与华丽的词藻里,使后来的读者迷惑陶醉于诗的形式中而忽略了它的内涵,这反倒不如《写怀》《宿江边阁》这样质朴的诗歌亲切感人。(4分) 23.B D(B、说“是杜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诗篇”,文中没有依据;D原文的意思是“不知有多少人只受到音节与词藻的迷惑与陶醉,翻来覆去地诵读,而不去追问: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是说读诗时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 24.甲方观点:面对挫折要坚持不懈。 乙方观点:面对挫折要重新选择。 (每句2分,大意对即可) 25.答案示例:孔子是一座巍巍高山,是一座高耸地在大地上支撑起人们精神晨曦的山,晨曦不会散去,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座可以披云见日的高山。(5分) 26.这个命题选材立意有较为广阔的空间,题中的导入语很好地诠释了“本色”的内涵——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起到自己应有的作用,成就自己的事业……吃透题目的意思,就可以很轻松地找到入题的最佳角度。写记叙文,表现某个人在其一方面的“本色”;也可以发表议论,谈自己对“本色”的内涵、意义的理解,提倡一种正确的人生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