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二语文测试题:孝感高中2009—2010学年度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考试(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我没有经历过历史上山河破碎、家破人亡那样凄风苦雨的日子,自然也就没有如古人那般“秋来叶上无情雨,白了人头是此声”,对雨声会那么地百感交集和痛彻心髓,可在物质生活匮乏和丰裕时的感受却迥然不同。
    回想小时住在乡下,最恼的就是雨天。雷鸣电闪风狂雨骤,令我惶恐万分。因此,每逢雷雨夜,我常龟缩在被窝里,以幼稚的心灵感受大自然的神经,带着惊恐惶惑,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即令是和风细雨,我也不大喜欢。因为我家离学校有好长一段路程。那时,家里穷,没有雨伞,只有一个锅盖大的大竹笠,以它遮阳尚可,遮雨则只遮个头脸,衣裤难免要淋湿。冬春时节,没有雨鞋的我雨天赤脚踩在凉冰冰的地上,更难受!所以那时夜半听到嗒嗒的雨声,在我绝不是一首抒情诗,它带给我的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和一层苦涩涩的无奈。
    长大以后,我读了许多书,特别是参加工作后,生活渐渐好起来,渐渐地喜欢起雨来了,不仅喜欢和风细雨,而且更喜欢狂风骤雨。因为此时在我看来,只有雨,没有雷电,也就缺乏了震撼心灵的力度。别的无庸费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要是只有狂风骤雨,而无雷鸣电闪,恐怕屈原就写不出那奇谲瑰丽的杰作《天问》。正是大自然的雷电风雨触动了大诗人心灵深处的怨屈、激愤、忧虑、沉痛、苦闷、彷徨、坚贞、无畏……才有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杰作。由此我也悟出了后世许多大文学家如莎士比亚、巴金、曾禺等所以喜欢写雷写电写风写雨的真谛。
    身居闹市多年,已经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除了台风登陆,也少见那种狂风拔树的骤雨和暴雨;水泥屋顶也使夜雨没了那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致,因此每逢下雨,我常会因此生出一种遗憾。但我还是喜欢雨,不论是“细声巧作蝇触纸”,还是“大声铿若山落泉”,自是一种难逢的天籁,宁心静气地倾吐那淅沥的雨声,对当今污染严重,整日笼罩在电视卡拉OK歌吟声和汽车摩托喧嚣声中的城市人来说,不啻是一种休息,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那雨声是大自然与你的絮语,它轻轻地搓揉着你的心,消去你因忙忙碌碌争名夺利而生的郁闷和烦乱、疲惫和冷漠,唤醒你回归大自然的亲情,找回你那颗失落的平常心,带给你一份平和的心态,让你变得更加青春妩媚、安详可人,从此迈向生命的圆满。因此,每当久晴不雨时,我就特别盼望着下雨。这时,不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听到那呼呼的风声,就好像在倾听大幕揭开的前奏;听到那嗒嗒的雨声,仿佛是在欣赏着大自然的赞美诗;而此时的闪电犹如闪烁变幻的舞台灯光,隆隆的雷声自然就是高亢激越的黄钟大吕了……
    如是,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你也就不会觉得无稽和过分了吧?
    16.联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听雨的感受。(6分)
    17.从全文看,作者举杜甫、李建勋、蒋捷的例子,在内容上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4分)
    18.文章结尾作者说:“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你也就不会觉得无稽和过分了吧?”结合全文,说说作者这样说的理由。(4分)
    19.从语言的角度,对本文加以鉴赏。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不少于两个方面。(4分)
    六(12分)
    20.下面是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一段人物描写。请从艺术表现手法的角度予以分析。(4分)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21.阅读下面文字,解释“雷”的新语义。(不超过20个字)(4分)
    雷的原意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界的“雷”,意思为“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响声”,如“大雷雨”;另一种是人造的“雷”,意思为“军事上用的爆炸武器”,如“地雷”。不管哪种“雷”,在打雷时或者在炸雷时,都会发出巨大的声响,让人震惊或受到惊吓。
    现在又演变出第三个“雷”,如有一篇新闻报道说:杭州一所小学举行六年级语文期中考试,有一名学生写了一篇作文《我对她的爱情》,把阅卷老师雷倒。
    2008年下半年上海的地铁车厢里,先后出现过“鹿头人”“木乃伊人”“蛋头人”,后来又出现真人扮成的“机器人”。报上的新闻标题是“多数人对车厢‘雷人’造型见怪不怪”。
    因而“雷”的新义是
    22.某市将孔子画像搬上了福利彩票,这种玩法据说很有开创性,是将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的名言警句用作奖符,对应不同级别的奖金。如一等奖奖符为“礼之用,和为贵”,中奖者可领取30万元的奖金,最低第八级能够拿到10元奖金,奖符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这种现象,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你的看法如何?请加以阐述并说明理由。(4分)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诗歌,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说:“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在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时候,到处一片废墟。有两个美国人,去访问一家住在地下室内的德国居民。离开那里以后,两个人在路上谈起了观感。甲问道:“你看他们能重建家园吗?”乙说:“一定能。”甲又问道:“为什么回答得这么肯定?”乙反问道:“你看见他们在黑暗的地下室的桌子上放着什么吗?”甲说:“一瓶鲜花。”乙于是说:“任何一个民族,处在这样困苦艰难的境地,还没有忘记鲜花,那他们一定能在这片废墟上重建家园。”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观点,展开联想。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也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自选文体,自拟题目。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孝感高中2009-2010学年度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B.每对加点字读音依次为(A. yīn,ān;huái, huái;chuàng, chuàng;B.piāo, biào;kǎ,gé;jī, yī;C.sù, sù;chōng, tóng;sù, lài;D.què, quàn;zào, zào;pái, bǎi)
    2.A.A平 和 使 B唉 躬 C是 磋 D敝 执
    3.B(一鳞一爪:原指龙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A长袖善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望文生义。C一发不可收拾:指局面无法收拾,是更加不能收拾的意思,贬义词。一般不直接形容人。D目不窥园:常用来形容发奋攻读,与刺探隐私没有关系)
    4.C(A主客体颠倒。应为“我们”对“专业课”陌生或者在“对我们”后加“来说” B语序不当。将“商家、企业”改为“企业、商家”D缺少主语。应去掉“由于”或“使”)
    5.A(B将书名号改为双引号;C将括号放到“夏尔巴人”之后D将两个顿号都改为逗号。)
    6.D.“GJ1214b围绕的是一颗红矮星”,而红矮星是银河系里最常见的恒星,所以这不是“‘不同寻常’的特征”,“不适合地球形态的生命存在”也是普遍现象。
    7.C.A是在“银河系外”锁定了2000颗恒星。B“意外”发现的是行星,不是母星。D与发现过程无关。
    8.A.B是“大都由蒸气构成”。C是“初步确定了”。D是“完全不同”。
    9.B.A“四季分明”不属于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也有地区没有“四季分明”。C沙博诺们用的是比“业余爱好者的望远镜高级一点”的望远镜,不是普通望远镜;此外,本项结论也太绝对。D“一般行星的发现没有什么价值”“只有”等语均太绝对。
    10.C(A 字:人的表字;B 笃:十分,很;D 徒:同一类的人)
    11.C(①讲郑遨对文学的热爱和才能,不关乎品格;②表现郑遨断绝世情,隐逸之志坚决;⑥写郑遨的生活情趣)
    12.B(“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于原文无据)
    13.⑴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得罪”1分,“省”1分,“高”1分。句意通顺1分)
    ⑵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信然”1分,“不之求”1分,句意通顺1分)
    ⑶高祖很尊崇他的话(或:认为他的话很重要),将他请入内殿讲授《道德经》,拜(他)作老师。(“大”1分,“延”1分,句意通顺1分,“以为”中“以”的宾语必须翻译出来)
    14.(1)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前三句将难忘的戎马生涯与现在无人记起的、寂寞凄凉形成对比(或答“第一、二两句追忆当年的豪举与现在独作江边渔父的闲散形成对比”),表现自己理想成空的惆怅失落;后两句中将终日酣饮耽于享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与志存恢复的有志之士却被闲置不用形成对比,表现了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不平之情。(答对手法给1分,答出一处对比给2分,答出两处对比给3分)
    (2)这两句意思是: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于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表达了词人对官家的轻蔑不屑之意,和不得已赋闲而归隐江湖的愤慨不平之情。(两种情感各2分)
    15.(1) 夕揽洲之宿莽 映阶碧草自春色 尽荠麦青青 晓来谁染霜林醉
    (2)李香君 (3)警世通言
    16.⑴小时候(或物质生活匮乏时),听雨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和一层苦涩涩的无奈。
    ⑵长大后(或物质生活丰裕时),喜欢听雨尤其是狂风骤雨,听雨是一种心灵的震撼。
    ⑶如今,身居闹市,听雨是一种休息,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如答“如今听雨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情感”亦可)(每点2分)
    17.内容上,⑴强调对雨声的感受会因人因时因境因情而异;⑵丰富了雨(或雨声)的文化内涵。结构上,⑴宕开一笔,使文章摇曳多姿;⑵引出下文“我”对雨的好恶,为写“我”对雨的不同感受作铺垫。(内容、结构各2分)
    18.客观上,身居闹市,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水泥屋顶使雨声少了美的韵致。主观上,城市的污染和喧嚣,使人们郁闷烦乱,疲惫冷漠,少了平和安详、回归自然的心境(或答“使人们很难宁心静气地倾听雨声”也可)。(主观、客观各2分)
    19.可以从如下角度回答:⑴引用很多写雨的名句,增添文章情趣,丰富文章内涵,也更好地抒发了作者的感情。⑵句式灵活,长句短句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⑶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增添文采。(每个角度能结合具体内容略作分析,给2分;答对两个角度即可得4分)
    20.(4分)这是曹雪芹写得极其精彩的一笔。
    (1)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借王熙凤的语言刻画她泼辣的性格。
    (2)用对比的手法,写王熙凤的张狂。人们“敛声屏气,恭肃严整”,与王熙凤的先声夺人形成强烈的对比。
    (3)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王熙凤特殊的身份。借写林黛玉的心理活动,突出表现来者非同凡响,是深得贾母宠爱的特殊人物。(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满分)
    21.指对不合常规的事物无法理解或感到震惊。
    22.示例:反对。这是糟蹋经典,对经典缺乏应有的敬畏,利用经济热点作卖点,追求商业利润的最大化。
    赞成。这是一种创新,把孔子的画像和《论语》的名言印在彩票上,是对经典文化的普及和传承。(言之成例,语言通顺即可)
    23.参考2009年湖北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内容”项以“题意”、“内容”为重点;“表达”项以“文体’、“语言”为重点。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⑴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⑵揭示事物内有的因果关系观点⑶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⑷材料丰富⑸论据充足⑹形象丰满⑺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⑻用词贴切⑼句式灵活⑽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⑾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⑿见解新颖⒀材料新鲜⒁构思新巧⒂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⒃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扣满4分为止;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四。套作、文体不明确的要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参考译文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唐明宗祖庙名遨,所以世人以其表字相称。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了拂衣遁世的念头,想携妻带子和他一起归隐,他的妻子不同意,郑遨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他的妻子屡次写信劝他回家,郑遨总是将信件扔到火里烧掉,后来听说妻子、儿子去世了,他大哭一声就停止了。郑遨与李振有旧交情,李振后来供职于梁国,地位显贵,想请郑遨到梁国任职,郑遨不予考虑。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
    这以后,郑遨听说华山有五粒松,树脂流入地下,千年以后化为药材,能去掉三尸,于是迁居到华阴,想寻求这种药材。郑遨和道士李道殷、罗隐之交情深厚,世人把他们看作三位高尚脱俗之人。郑遨种田,罗隐之靠买药来自给自足,李道殷有钓鱼之术,只用鱼钩不用鱼饵就能钓起鱼,又能够点石成金,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节度使刘遂凝多次赠给他贵重的物品,郑遨都不接受。唐明宗时用左拾遗、晋高祖时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他,都不出仕,于是赐给他逍遥先生的称号。郑遨天福四年去世,时年七十四岁。
    郑遨的节操可谓高尚了,身逢乱世而不被荣名利禄所玷辱,甚至抛妻离子而远离家乡,难道不是与世隔绝并且十分珍爱自身品行的人么?但是郑遨喜好饮酒下棋,经常写诗文散落民间,人们大多将这些诗文誊写在丝绢上,作为珍品互相馈赠,甚至有人将他的容貌描画在屋壁之上,把玩观赏,他的踪迹虽远离红尘但声名越来越大,与乎石门这些人真是不同啊。
    与郑遨同时的还有一个叫张荐明的,是燕地人。张荐明年少时凭借儒学修养在河朔一带受到称赞,后来离家作了道士,通晓老子、庄周的学说。高祖召见他,问“道家思想可以用来治国么?”他回答说:“道,涵盖万物奥妙而成就一家之言论,得到它的精华,安居于衽席之上就可以治理好天下。”高祖很尊崇他的话(或:认为他的话很重要),将他请入内殿讲授《道德经》,拜他作老师。张荐明听到宫中报时的鼓声,对高祖说:“陛下听到这鼓声了么?它的声音单一,五音十二律,鼓声不在其中,但是能调和这些声音的却是鼓。一,是万事之本源,能坚守一的人可以治理好天下。”高祖认为这话很正确,赐给他通玄先生的称号,后来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终老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