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二语文测试题:湛江一中高二10月考语文测试卷(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14.从全文看,园林和昆曲有哪些共同的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依据文意,针对今人中游园止于吃喝玩乐或不爱昆曲者,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加以改变?(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本大题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穷人蒲松龄
    李新
    蒲松龄住在蒲家庄。
    蒲家庄就是一个庄,和北方的任何一个农庄没什么区别。虽然出过蒲松龄这样一个大文豪,但似乎没沾上文豪什么光,庄户人家世世代代还是过着种地打粮的日子,不像有些地方出了个名人,小猫小狗都以这个名人的名字命名,子子孙孙都发着名人的财……
    事实上也没有什么文章可做的。蒲松龄没做过官,一辈子是个穷教书的,教书之余写点鬼呀神呀的东西,也就是现在二流三流写点地摊文学的业余作家之类,大概生前有过话:咱老蒲家世世代代读书人,读书人君子固穷,然不改其志,儿孙们给我记住了,我死了之后你们谁也不许拿我的名字做招牌,去发祖先的横财!实际上蒲松龄也不可能说过这样的话,你蒲松龄是啥人?说出来不够让后代脸红的。18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秀才,可秀才不做官呀,于是再去参加乡试,想中举人,想混个一官半职,可是一考二考就是考不中,一连考了八次,是著名的复读研究生,《范进中举》是不是以他为原型?故居里有明确记载的是两次,那时候是科举,要考八股文,八股文有严格的要求,蒲松龄写着写着不知怎么多翻了一页,留出一片空白,不符合规格,被判为零分卷;于是来年再考,谁知正开考的时候,他犯了大病……于是蒲松龄就认了命,卷铺盖到几十里外的毕家。毕家藏书万卷,蒲松龄也就是在这里在这里饱读了诗书,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良好基础。可蒲松龄恨老天无眼,让他这个胸有大志之人,到头来只跑到人家家里搞家教,做一个塾师,他对儿孙叹道:“宁愿三年不打粮,此生不当孩子王。”无奈啊!于是蒲松龄又卷了个铺盖回家。回家干啥?在满井旁摆个茶摊卖茶。满井就是柳泉,真是个好地方,柳树堆烟,这满井满而自溢,使百棵柳树更加葱郁。蒲松龄自然喜欢这种环境,铺了一圈蒲团,谁来谁往这儿一坐,都不准走啊,喝的茶分文不收,一人讲一个故事……“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然而是越写越穷,写了又不能发表,不像现在的畅销书作家,一本书就可成为百万富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一个字没发表出去,他死了50年之后才得以刻印出版,这时候蒲松龄已经什么都不知道了。
    蒲松龄真是穷呀,穷得就只聊斋那一间书房。郭沫若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可就是这“高人一等”的蒲松龄,是靠着毕老爷的赞助,才有一方床榻和一架挂衣帽的架子……
    像这样一个一生穷困潦倒的蒲松龄,有什么可给后人做招牌的呢?
    蒲松龄是不幸的,半生谋取功名,可一生与功名无缘,到了71岁那一年,才援例得了个贡生,是个老秀才;可蒲松龄又是幸运的,试想假如蒲松龄做了官,在叹出“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都遭砍头的那个大兴文字狱的清初社会里,他糊里糊涂成为统治阶级的刀下鬼也未可知,倒不如这样清风朗月独步其间来得自在。给后人留下一部《聊斋志异》,传扬海内外,一生一世,有什么能比这更幸福的呢?
    穷人蒲松龄,穷得干净。
    16.文章开头用了两个自然段来写蒲家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文是抓住蒲松龄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请用一个字概括。突出了蒲松龄的什么品质?请作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作者认为,蒲松龄既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为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9.根据下面提供的语境,续写句子。(6分)
    (1)煤矿工人与隧道工人大异其趣。前者在黑暗中挖出黑暗,把黑暗燃烧出光明;后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能买书籍,不能买到知识;能买佳肴,不能买到胃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0.体会下面提供的情境,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营业员小李错把一万五千元的手提电脑以五千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位姓王的顾客。你是柜台经理,打电话给这位王姓顾客,尽可能打动他,使之补回一万元差价。
    要求你的电话内容既要指出己方过失,又要给对方以道德上的信任。注意话语得体。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人生在世,每时每刻都需要“辨”,例如辨色,辨音,辨味,辨高低,辨长短,辨清浊,辨好坏,辨真假,辨虚实,还要辨方向……因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色彩纷呈,常常是好坏参半,鱼目混珠,真假难分,只有用心地“辨”,才能分清真假好坏,才能认清东南西北。
    请以“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语文测试卷参考答案:
    1.C (A.鞭挞tà B. 关卡qiǎ D.绸缪móu 倜傥tǎng)
    2.D(A.差强人意,大体还算让人满意。B.“举重若轻”某人一直很有才干,能轻易完成艰巨的任务,用在此句中显然不妥,可以换成“无足轻重”;C,蔚然成风,指好的事情已广泛流行,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
    3.A(B,缺少主语;C,“塑造”不能和“人格力量”搭配;D,“不管”后面的词是不确定的,或者是选择性的,常常带有“怎样”“多么”“或者”“还是”等词语,而“尽管”后面的词语是确定的,不能有选择性。)
    4.B(②是总起。③中的“其”指代④中的“鸳鸯厅”)
    5.A(譬:晓谕,晓示,文中是晓以利害,劝伯升退兵之意。)
    6.D(因:均为副词,趁机。A、其:代词,他,指樊宏/副词,表示猜测,大概。B、而: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递进,并且。C、者:……的人/助词,“者……也”用于主谓之间,表判断。)
    7.C(①表现樊重善农商;④间接表现樊宏行善;⑥表现光武帝对樊宏的关心。含三句之一的都应排除。)
    8.B(樊宏并不是留在赤眉军中,而是留在刘伯升军中。如果留在赤眉军中,那是没在“志行”了。)
    9.(10分)
    (1)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注意“用”、“向”、“假”、“素”、“见待”、“心”等词译法。
    (2)余曰/人才吾不能知/第有一切喻/仙鹤能为台榭点缀光景/然决不能耕田负重/猫能护衣箧/鹰隼能致野味/然不能禁其食腥噉膻/通此/则满世界皆人才矣/景鲁亟赏之。(错3处扣1分,扣完为止,共4分)
    10.(1)动静:静景有山峦叠翠、树木葱茏;动景有天气时晴时雨,烟雾漂浮,湖水荡漾,空中白云闲飘,飞鸟盘旋。(2分)色彩:梅子半青半黄,明暗相间。(1分)
    (2)表达了作者与世无争,追求自由闲适生活的思想感情。(2分)作者写闲散左右漂浮的云彩,高空轻快飞翔的鸟,象征着对自由闲适的追求;(1分)采摘林果,不问价钱,花香四溢,不求知名,自甘寂寞,与世无争。(1分)
    11. (1)茕茕独立 形影相吊 (2)气息奄奄 朝不虑夕
    (3)常在于险远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4)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12.AC(B,原文只说“很可能”不是必然判断。D,是“身段抑扬”且是“不必如草台戏那样用高腔”。E,是“人游其间的那种悠闲情绪”是一首诗,一幅画,而非园林意境。选对一项2分,两项都选对5分。)
    13.A.(A是介绍园林、昆曲的发展,是二者结合不可分割的前提条件。)
    14.①园境同曲境,文学艺术的意境与园林的意境是一致的;②园林和昆曲都有含蓄婉约的特点;③二者都具有文化品位,园林突出“雅”的特点,昆曲讲究书卷气。(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15.一是提升人们的文学、音韵、音乐等文化素养(多做美学教育),加强其对意境的领悟能力;二是要培养人的宁静、悠然的情怀,消除急躁情绪。(每点2分。)
    16.作者突出地写出了蒲家庄的普通和一般,和北方的任何一个农庄没有什么区别。(2分)蒲松龄虽然是一个大文豪,却没有让家乡沾上什么光,没有什么可给后人做招牌,表现了蒲松龄一生的穷困潦倒。(2分)
    17.本文是抓住蒲松龄的“穷”来写的,(1分)既写出了他的科举不顺,也写出了他的处境艰难、生活窘迫。(2分)突出了蒲松龄“穷得干净”的品质,虽然不得志,但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2分)
    18.说蒲松龄是不幸的,是因为他半生谋取功名,可一生与功名无缘,到了71岁那一年,才援例得了贡生,是个老秀才;(2分)说蒲松龄是幸运的,是因为如果他做了官,说不定在那个大兴文字狱的清初社会里会糊里糊涂地成为统治阶级的刀下鬼。(2分)而正是因为他没有做官,反而给后人留下了一部传扬海内外的《聊斋志异》,所以说他是幸运的。这也是民族的幸运,人类的大幸。(2分)
    19.(1)在黑暗中挖出光明,让光明驱散了黑暗。(2)能买良药,不能买到健康/ 能买到胭脂,不能买到青春/ 能买到豪宅,不能买到安宁。(要合乎逻辑、事理)
    20.王先生,由于我们工作的疏忽,错把一万五千元的电脑以五千元的价格卖给了您。我们相信您是一位品行高尚、能谅解我们过失的顾客。希望您能补回一万元差价。我们将感激不尽!让您蒙受了时间和精力的损失,我们深感歉意。(指出己方过失1分,给对方道德上的信任1分,要求补回差价1分,表示歉意1分,语句通顺1分,使用礼貌用语、语言得体1分)
    21.【审题提示】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话题材料给了如下提示:1、“辨”的必要(“人生在世,每时每刻都需要‘辨’”);2、“辨”的内容(“例如……”);3、“辨”的目的(“‘辨’,才能分清真假好坏,才能认清东南西北”);4、“辨”的要诀(“只有用心地‘辨’,才能……”)。这样看来,话题不仅规定了写作范围——“辨”,而且限定了文章只能“肯定立意”。
    构思文章,可以依照“是什么”(类)、“为什么”(因)、“怎么办”(法)的思路全面阐述或表现“辨”,也可以就“辨”的意义、方法、作用等其中的一点展开;可以从抽象的意义上来阐述“辨”,也可以从话题材料中选定一项或另找一项内容(例如“高雅与脱俗”“平凡与伟大”)为对象来谈谈如何“辨”。
    这个话题,比较适合写议论文,也可以写记叙文。写记叙文要注意围绕“辨”的选择,一定要通过具体的形象表达自己对“辨”的理解。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樊宏,字靡卿,南阳郡湖阳人,是(世祖汉光武帝刘秀)的舅舅。父亲樊重,字君云,继承了祖上传统,(既)善于经营农业,(又)善于做买卖。樊重性格温和宽厚,有法度,一家三代共享有家产,子孙早晚都向长辈问候请安,(一家人有规有矩)常常像在公府里照章办事一样。他经营产业,没有一件可丢弃的财物,都能各尽其用,督促役使奴仆,也各得其宜,人尽其才,所以上上下下能同心合力,所获财利每年都成倍增长,以至广开田产达三百多顷。他曾经想做家用器具,就预先种下了梓树和漆树,当时的人都嗤笑他。但过了几年,(成材了的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它们的用场,先前嘲笑过他的人都向他借用(梓木、油漆)。家产积以万计,(而他从不吝惜,总是)赈济赡养同族的人,施恩于乡间邻里。他的外孙何氏兄弟争夺财产,樊重感到羞耻,拿出二顷田给他们,平息了这场纠纷。县里的人无不称赞他的美德,尊推他为三老。他在八十多岁时去世。他平素借给别人的钱前后几百万之多,临终时,他嘱咐家人将借贷文契削去姓名,统统烧掉。借贷的人听说了这件事,都很惭愧,争先恐后到樊家还债,而他的儿子们遵从父亲的遗嘱,终于不肯接受。
    樊宏年轻时便有高尚的志向和优秀的品质。王莽末年,义兵起事,刘伯升与族兄刘赐都带兵攻打湖阳,刘赐的妹妹是樊宏的妻子,湖阳县府因此便把樊宏的妻子儿女抓了起来(作人质)。让樊宏出城叫刘伯升退兵,而樊宏却留在了伯升军中。湖阳的军帅想杀死樊宏妻子儿女。此时汉朝兵力日益强大,湖阳军帅非常害怕,不敢杀他们,这样才免于一死。更始帝即位,想用樊宏做大将,樊宏叩头推辞说:“书生不熟习用兵打仗的事。”终于得以免职回乡。回乡后,樊宏和宗族家人亲属修筑营垒壕堑自己坚守,老弱的百姓归附他的有一千多家。但是赤眉军想攻打樊家营垒,樊宏派人送去牛、酒和米谷,慰劳赤眉军。赤眉军中的长老以前听说过樊宏仁厚,都称赞道:“樊宏向来行善,而且现在如此礼待我们,我们怎能忍心去攻打他呢?”于是撤兵而去,樊家这才免于一场寇乱。
    樊宏为人谦恭和顺,谨慎戒惧,不苟且谋取功名利禄。他经常告诫子弟说:“大富大贵财禄盈溢的人家,没有几个能有好结果的。天理憎恶骄满而喜好谦恭,以前那些贵戚的下场都是明显的警戒啊。”每逢上朝,他总是提前到达,俯伏在地听从上面交待要办的事体,等上面交待完了才敢起来。樊宏上书陈述应办的事情和议论朝政得失,总是亲手书写,并将草稿毁掉。光武帝很尊重他。等到樊宏病重,光武帝亲临问候,并在樊家留宿,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樊宏叩头说:“我没有建立功劳却享受大国的食邑,实在担心子孙不能保全陛下大恩,希望能归还寿张,改换小乡亭作食邑。”光武帝听后很悲伤,最终没有答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