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度鸦滩中学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9分,每小题3分) 飞白的趣味 症 弦 飞白,是汉字书体的一种,一般认为是东汉蔡邕所创。相传左中郎蔡邕有次赴鸿都门巡访,看到修饰房子的匠人以垩成字,引发了他的灵感。飞白书,便是他从垩帚拖出的痕迹上作墨趣的联想,所创意出来的书法持法。 飞白书的最大特征,是文字笔画轻微不满,或中空,或断续,丝丝露白,看起来就像用枯笔疾扫而过的样子,呈现一种意到笔不到的特殊气的。此种技法历代仿效者甚多,且有不少诠翻译的理论。如“取其若丝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宋•黄伯思)、“白而不飞者似篆,飞而不白者似隶”(明•赵宦光)等,都是对飞白所作的归纳与界定。至于说它能创造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意境,那是属于书艺美感之外的哲学演绎了。 其实,飞白的技巧在其他的文学艺术中也有类似的展现,举以光色线条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的电影为例,历来被导演们常用的溶、淡、叠影、图入、图出等叙述元素,“抽象电影”所强调的韵律及视觉设计,“加速蒙太奇”以剪辑密度所构成的时空新关系,以有现代派电影在意象思考上的突破、对电影分镜辩证观念的新探索,都可以与中国书法的飞白趣味产生联想,称之为映像的飞白也不可。 中国古典戏的唱腔,也人类似飞白的设计。经验老到的演员在诠释唱段时,常常故意不把一个乐句唱满,留下一些空间让伴奏去点缀。因为演员们发现,一个乐句不完全唱满,比唱满有更大的弹性,除了留出余地供乐队去发挥多外,观众也可以根据自己早已耳熟能详的调子做想像的初充,在鉴赏的心理层次上,无疑使观众也感觉参与了创造,这种赋格式的变奏,是属于声音的飞白了。 如果把飞白的观念,用在诗文的朗诵上,也会创造一些新感觉。(五四)时期戏剧家洪深谈朗诵,认为散文与诗,各有其格式,前者是节奏格式,后者是韵律格式。朗诵者首先要时行分析才能定出基调,一般来说,表现节奏的办法,是将节奏中的“时隔”加以区分,定出加强点的位置,或做短暂的顿逗,或将重音特别提高。而表现韵律的方法,则是把加强点字音的“时值”延长,将加点以外的字音以轻读带过。有时,朗诵者也可以视诵材的内容与感情倾向,不延长时值而以顿歇补充之。更得要的是,在意群与节奏之间,做适当的调节,或以韵律为重,或以意群为重,这种轻重浓淡疏密间的互补,与书法上所讲求的飞白十分相似。 朗诵是介乎语言旋律和音乐旋律之间的产物。通常,在音乐旋律上表现上,吟唱的成分大于说白的成分,吟唱时从一个音高到另一个音高,必须跳跃,一音停顿,再续一音,情况像越栅栏。而在语言旋律的表现上,则是说白的成分大于吟唱的成分,从一个音高滑溜到另一个音高,音音连续,没有间隔,情况像走斜坡。诗的朗诵秘密,便是跳跃与滑溜之间的交替运用,这又符合垩帚成了的意念了。 飞白之用大矣哉。 (摘自《台湾散文选》) 1、从原文看,下列不能说明“飞白之用大矣哉”的一项是(3分)( ) A、在书法艺术中,飞白的运用可以产生更多的笔墨情趣,创造出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意境。 B、在电影艺术中,飞白的运用可以使得光色线条的运动更为丰富多样,使影片更具有表现力。 C、在戏曲艺术中,飞白的运用可以让观众对乐句做想像的补充,感觉参与到了艺术创造中来。 D、在朗诵艺术中,飞白的运用可以区分散文节奏模式和诗歌的韵律模式的不同,增强表现效果。 2、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一般认为,飞白是东汉蔡邕所创意出来的书法技巧,它所呈现出的特殊气韵吸收了众多的仿效者。 B、一些电影拍摄的观念、技巧可以与书法的飞白趣味产生联想,比如现代电影在意象思考上的突破。 C、演员与乐队应建立彼此映衬、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乐句如不完全唱满,反而能让乐队得到发挥。 D、朗诵是超越语言、音乐之上的,经一方面具有语言的旋律之美,一方面又具有音乐的旋律之美。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飞白的概念由来已久,作者在前人阐释的基础上加以拓展,使之能更好地探索文学艺术的奥秘。 B、飞白的技巧运用了非常广泛,但以书法、电影、戏曲和诗文的朗诵等方面为主,其他方面并不明显。 C、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都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而飞白的具体表现方式也是形形色色,各具特点。 D、戏曲的飞白需要借助欣赏者的想像来实现,而书法、电影和朗诵的飞白也不能离开想像的帮助。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19分)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裋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节选自《宋书•陶潜传》 注:秫稻、秔:秫(shú),高粱,是酿酒的主要原料;秔(jīng),同“粳”,粳稻。 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先生不知何许人 许:地方,处所。 B、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堵:墙。 C、裋褐穿结,箪瓢屡空 褐:粗布衣服。 D、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亲:亲人。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B、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C、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 乃瞻衡宇,栽欣载奔 D、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6、将本文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作比较,则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亲老家贫”和“幼稚盈室”正是陶渊明决定到彭泽任职的一个重要原因。 B、“公田悉令吏种秫稻”一事,从侧面证实了陶渊明的确是“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C、陶渊明辞官罢去最根本的理由就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陶潜写《五柳先生传》旨在表现自己追慕五柳先生,写文章自寻乐趣,忘却名利得失的志向。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5分) 译文: (2)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5分) 译文: (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8~9题。(8分) 晚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8、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4分) 9、人有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不能删去。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4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共10小题,任选8题,8分) 10、(1)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2)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3)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______________,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5)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 (6)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__。 (7)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__。 (8)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9) ,可以无悔矣,具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0)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乐遇•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2分) 红楼选秀与大众文化 一场因重拍电视剧《红楼梦》而进行的全民参与的选秀活动,热火朝天地拉开帷幕。举办方和参与者都热情有加,街头随机采访行人,每人都有对自己心目中的红楼梦中人的向往和形象演绎准则。除《红楼梦》的魅力之外,也足见大众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此次媒体再次参与了大众文化的创造,并调动受众一起参与,才创造出了这样全民狂欢的神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