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唐太宗胸襟宽广的一组是 ①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 ② 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 ③ 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 ④ 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⑤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 ⑥ 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组是 A、魏征本是李世民的政敌,在太子李建成被杀后,他知耻后勇,累累犯言直谏以打消李世民对他的疑虑,后来成为“贞观之治”的名臣。 B、魏征归附李世民后,觉得遇见了知己之主,因而对以前的所为感到惭愧难当,决心效忠李世民,竭智尽忠。 C、李世民认识到“ 载舟覆舟”的道理,也认识到人心的可贵,他才把本来属于敌人营垒的魏征收来为己所用。 D、 文中的李世民是一位以知人善任而著称的贤君。这段文字表明李世民任人唯贤,心胸宽广,即使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能不计前嫌,委以重任。 四、(24分) 13、翻译文中画线的几个句子(10分) (1)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4分) (2)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 ( 3分) (3)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3分) 14、阅读下面的唐诗 ,回答问题(8分)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注】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这首诗是他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作。 (1)本诗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象?(3分) (2)这首诗的颔联、颈联抒发了什么情感?是怎样抒发这种情感的?试简要分析。(5分) 15、填空(6分) (1)关汉卿的《窦娥冤》全名 ,从窦娥临刑前所发的三桩誓愿——血洒白练、六月飞雪、 ,体现了原名的含义。 (2 ) 的《雷雨》和莎士比亚的 ,都通过一个大家族内复杂的矛盾冲突,预示或反映了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它们都属于多幕话剧。 (3)大量用典是辛弃疾写词的风格。在《登建康赏心亭》中写到“ , 羞见怕又见,刘郎才气。”借许汜、陈登、刘备之间的故事,表达了不谋求私利,关心国家安危的情怀。在《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 : , ?”借廉颇之事,表达年岁已老,壮心不已的报国情怀。 五、(16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9题 《阿Q正传》何以被“踢”出课本 某地的高中语文教材把鲁迅先生《阿Q正传》“踢”出了课本,取而代之的是金庸先生的《雪山飞狐》。此外,当代作家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替掉《陈焕生进城》,海子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则替掉《孔雀东南飞》…… 以一个读者的角度,尤其是以一个中学生读者的角度,也许有的人不喜欢读《阿Q正传》。说实话,《阿Q正传》确实太沉重了些,主题非常深刻,深刻得令人倍感压抑。再说句实话,有多少十六七岁的中学生能够真正读懂《阿Q正传》,能够深刻体悟鲁迅先生着力批判的“国民性”问题?更何况,这种对人性的批判几乎是“打”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不妨再接着说句实话,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阅读《阿Q正传》是否已经成为一件令人痛感十足的事情? 几年前看过一套丛书,是复旦大学一位博士生导师编著的。在此书的前言中,这位博导坦言:自己上大学的时候整整看了两遍鲁迅全集,结果基本上没看懂。总结一个结论,没有深厚的社会实践和学术积淀,基本上是看不懂鲁迅的。其实,连鲁迅先生自己也说,一个人没有30岁以上的年龄,是很难看懂自己的作品的。由此看来,别说中学生看不懂,比看不懂危害更大的是由于看不懂而导致的厌烦心态。这恐怕不是教育的本来目标。 看不懂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鲁迅先生的笔法。鲁迅先生在许多情况下运用了大量“春秋笔法”,行文相对晦涩。而且当代人的阅读习惯已经与过去有了很大差别,这也是鲁迅作品存在不小阅读障碍的主要原因。 那么《阿Q正传》到底该不该剔除出语文课本呢?我总觉得,看得懂、看不懂是一回事儿,剔不剔除是另一回事儿。我是不大赞成剔除这种做法的。把《阿Q正传》“踢”出课本,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现在编选教材者的一些选文思路。有的人讲,这是因为编委会大多是中青年专家的缘故。其实我倒不这么认为。这种选文思路的背后,体现的是当代社会一种令人不安的倾向———那就是用娱乐性取代严肃性、用可读性取代思想性。当前社会上有这样一个以轻浮替代沉重、以低俗排挤崇高的倾向。如今这种倾向也开始影响我们的教育。这里并不是说要我们的社会永远沉重,那当然是不合理的,更不现实。但是一个不重视思想的社会,一个不保持沉重的社会,一个把轻浮当宝贝的社会,是不会有什么大出息的。这倒是为许多历史实践所证明了的。 其实,类似《阿Q正传》、《孔雀东南飞》这样的作品,完全可以保留在课本之中、。在某些情况下,作品的难读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这个环节加以弥补。一个好的教师,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一个敬业的教师,会通过自己的能力将作品的深义传递给学生的。而现在打着所谓“不符合时代要求”、“离现代较远”等旗号,却真的有些不靠谱。《陈焕生进城》对官僚主义的讽刺,对农民地位的深刻剖析,对农村生活的适度揭露,对城乡二元对立的隐喻性批判,联系我们生活的实际,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这些特点,不知道那些编委们是否意识到?不知道教师们是否能真正把它传授给学生们? 所以,有的时候,问题并不全出在作品身上,也有我们“自身”的不少责任。 所以,有的时候,鲁迅离我们并不遥远,但我们却主动拉开了与鲁迅的距离。 16、文章标题中“踢”字,有何表达效果?试简要分析 (4分) 17、文章中提到的《阿Q正传》不受欢迎,看不懂的原因有哪几条,请分条陈述。(4分) 18、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阿Q正传》主题深刻,深刻得令人倍感压抑,年纪小,阅历少,学识浅的人很难看懂它。 B、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阅读《阿Q正传》已经成为另中学生头痛的事情。 C、《阿Q正传》这部小说给教育带来的最大弊端是学生看不懂。 D、作者不赞成把《阿Q正传》剔除课本的做法,因为这是用娱乐性取代严肃性,用可读性取代思想性,这种做法拉开了我们与鲁迅的距离。 E、作者认为类似《阿Q正传》这样难读的作品,可以通过老师的能力,将作品的深义传递给学生,完全可以保留在课本里。 19、如果你认为《阿Q正传》应该保留,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六、(14分) 20、根据下面语境,仿照横线句子,填写两句包含诗句的句子。(4分) 古代诗词中表现离别的作品很多,不过,同是协离别,情调有着很多的差异,有“风萧萧兮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之别, , 。 21、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设计完成了这样一个心理实验。他来到一所普通学校,在一个班里随便转了转,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在几个学生智商高,很有培养前途。过了一段时间,他来到这所学校查看,奇迹发生了,那几个被他圈过的学生真的成了班上的优秀生。罗森塔尔这时才告诉他们的老师,对这几个学生,他其实并不了解。这就是有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对我们有什么启示?(5分) 22、假如以“知难行易/知易行难”,针对正方辩词中的某一点为反方写出辩词。(4分) 正方(知难行易)辩词:“知”是“行”的认识、概括和总结,是长期艰苦探索的结果。我们一旦掌握了“行”的知识和方法,行起来必然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因而“知”比“行”显得更难。 反方(知易行难)辩词: 七、(6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春去夏来,得把春天的衣服整理收藏,有些不会再穿的还需送人或扔掉。在四季分明的城市这样的工作年年都要做上几回。有时候我们以为已经清理完毕,其实很少有人能做得彻底,以致长年下来,衣柜里越来越拥挤。这就像我们的脑子里总是充塞着繁杂的思想,它们不会老老实实地待着,而是东奔西突,磕磕碰碰,让我们无法管理。其实,很多时候,很多地方,我们都需要做一次彻底的清理。 请以“清理” 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襄阳一中枣阳一中2010-2011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宜城一中曾都一中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11、 C(②是说魏征才干突出 ④是说魏征对太宗补益 ⑥是说太宗对魏征的追悼) 12、D(A“知耻后勇,累累犯言直谏以打消李世民对他的疑虑”不合文意,B“惭愧难当”文中无此意 C、说法绝对化) 13(1)见太宗和太子暗中相互倾轧夺权,常常劝太子建成早做打算。(语合语顺1分,阴、倾夺、谋各1分 )(2)派遣太监赏赐给他粗布被子素色的褥子,以满足他崇尚节俭的习惯。(语合语顺1分,遂、尚各1分)(3)我难道只有过去有过错,现在都是对的吗?(语合语顺1分,岂独、兹各1分) 14(1)诗人选用了落叶、鸿雁、北风、长江等 意象,(1分)描绘了一幅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面寒冷的深秋景象。(2分) (2)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1分)颔联的“遥隔”表明漫游之地距故乡之远透露出思乡之情,“楚云端”表现出故乡可望而不可即也透露出思乡之情。(2分)颈联通过描写客子与家人的神态动作直接抒发思乡之情,“乡泪客中尽”点名相似之浓,下句设想家人望着自己的归去,使思乡的感情更加强烈。 15、(1)感天动地窦娥冤 亢旱三年 (2)曹禺 哈姆莱特 (3)求田问舍 (4)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6、“踢”体现了一种力量,透露了一种深恶痛绝带有鄙视的心态,(2分)也形象地表明了教材编写者轻浮、缺乏理性的思想倾向。(2分) 17、(1)《阿Q正传》确实太沉重了些,主题非常深刻,深刻得令人倍感压抑,与当今娱乐至上的时代不相吻合。(2分)(2)《阿Q正传》大量应用了“春秋笔法”,行文相对晦涩,与当代人阅读习惯有差距。(2分) 18、 AC(A项“主要原因”错,C项应是由于看不懂而导致的厌烦心态) 19、本题具有探究性、开放性,侧重于个性化、创新性阅读。可以从《阿Q正传》所代表的积极意义出发来阐述,也可以从批评娱乐至上的角度入手,当然也可以对老师教授《阿Q正传》时如何将思想性和批判性与现实结合的问题谈谈看法。 20、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凄苦之别 2分 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痛苦之别2分 21、老师深信对专家的话,对这几个学生产生了积极期待,2分 这几个学生也相信自己有很好的天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2分 自信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2分 22、知未必难于行,如果我们沉醉纸上得来的知中,不把行的难度放在首位,就会像只会纸上谈兵赵括那样,陷入到万劫不复之地。 武德末年,魏征担任太子洗马,见太宗和太子暗中相互倾轧夺权,常常劝太子建成早做打算。太宗杀了太子以后,召见魏征责备他说:“你离间我们兄弟,为什么?”旁人都为他担心恐惧,魏征慷慨自如,从容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必定没有现在的灾祸。”太宗听了很受震动,对他厚加礼遇,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多次让他进入卧室请教为政之道。魏征平素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情又很刚强正直,不屈不挠。太宗每次与他谈论,都很高兴。魏征也很高兴遇到知已之主,用尽全力为太宗谋划。太宗又慰劳他说:“你所谏诤的事情前后有两百多件,都很称合我的心意。不是你忠诚为国,哪里能够这样?”贞观三年,升为秘书监,参与朝政。他深谋远虑,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太宗曾对他说:“你的罪过比管仲射中齐桓公的衣带钩更重,我任用你却超过齐桓公任用管仲。近世君臣相互信任,哪里有像你我这样的?”贞观六年,太宗驾幸九成宫,宴请近臣。长孙无忌说:“王珪、魏征,从前侍奉太子,我见了他们就好像见了仇人,没想到现在却同在宴会上。”太宗说:“魏征从前确实是我的仇人,但他尽心为国,应当嘉奖。魏征常常犯颜直谏,不容许我做错事,这就是我敬重他的原因。”魏征拜了两拜说:“陛下引导我让我说话,我才敢直谏。如果陛下不采纳我的直言,我又怎么敢冒犯龙颜、触犯忌讳呢?”太宗很高兴,每人赏赐钱财十五万。贞观七年,魏征代替王珪做侍中,加封为郑国公,不久因为生病请求辞职,太宗说:“我把你从囚虏之中选拔出来,委任你要职。你见我的过错,没有不谏诤的。你难道不知道金子在矿石中,有什么珍贵吗?经过良匠的反复锤炼就成为宝器,就为人珍视。我自比为金,把你当做好的工匠。你虽然有病,还不衰老,怎能让你就这样辞职呢?”魏征于是不辞职了。贞观十二年太宗因皇太孙的出生下诏宴请公卿。太宗十分高兴对近臣说:“贞观以前,应付艰难险阻,玄龄的功劳别人无法相比。贞观以后,对我尽心尽力,献纳忠言安定国家,福利百姓成就我今日的功业 被天下称道,只有魏征。古代名臣怎么比得上它们呢?”于是亲自解下佩刀赐给他们两人。贞观十七年,就授于他太子太师,如过去一样掌管门下事物。魏征自陈有病太宗说:“太子是宗族的根本需有师傅教导,所以要选拔中正之人来辅佐他我知道您有病,你可以卧床看护教导他。”魏征这才任职。不久魏征得了重病。 先前他住宅里没有正堂,太宗当时想营建一座小宫殿,于是停用材料为他建造正堂,五天就建成功了。派遣太监赏赐给他粗布被子素色的褥子,以满足他崇尚节俭的习惯。过了几天以后魏征去世,太宗亲临痛哭,追赠司空,封谥文贞。太宗亲自为他制作碑文 ,又亲自写在石碑上。特意赏赐魏征加九百食封户 。他常常对近臣说:“人们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整齐衣帽,将历史做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隆替,将人比做一面镜子,可以确知自己行为的得失。我常保有这三面镜子,来防备自己的过失。如今魏征去世,我就丢失一面镜子啊!”因而哭泣很久。于是下诏说“ 过去魏征常常指出我的过失。自从他去世,即使有过错没有谁来彰显。我难道只有过去有过错,现在都是对的吗?从此以后,各自奉上你们的诚心。我如果有什么过失,直言不讳,不要隐瞒。”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