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➀______________,岁岁重阳。今又重阳,_____________。(《采桑子》) ②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荷塘月色》) ④令初下,群臣进谏,________________;数月之后,________________;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⑤东风不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三月的春帷不揭。(《错误》)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14分) 诗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一阕《关睢》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源头,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 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在我们的日子深处。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伸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烟尘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惟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的结果;而读好诗,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的。 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法的机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 “一次性”的,谜底揭开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的那份奇妙的感受。按说,诗也一样。名诗佳句,诵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新鲜的刺激了,这似乎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商隐的“秋阴不散 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诗中的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读诗,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诗不会老,更不会死。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 14.第一自然段中的“生出铜绿”比喻什么?为什么作者说当代诗歌“离我们这般遥远”?作者认为造成当代诗歌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6分) 15.第三自然段中说:“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根据文意,解释这句话的含义。(4分) 16.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每次品读名诗,“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4分) 六、(18分) 17. 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4分) 音乐家常把灵感变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呢,他们优美的辞章往往缘于灵感,至于画家,他们完满的构图也常常与灵感相关,而一般人的灵感,则常是霎时的喜悦。 答: 18. 根据下面的提示,仿写句子。(4分) 山对海说:你博大辽远,深邃宽容,是值得我尊敬的老师。 海对山说: 19、穆天宇给余爷爷留一张便条,本想写得有点文采,却有4处用词不得体。请将不得体的词语找出来并进行修改。(4分) 余爷爷: 惊悉阁下病了,父亲让我登门造访,未能见面。现馈赠鲜花一束,祝早日康复! 小宇 11月1日 ①将_______ _改为__ ______;②将___ _____改为___ _____; ③将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④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20、有些对作家的评论,虽只言片语,却能形象地概括作家的人格精神,或巧妙地表现其 作品的典型风格。如徐志摩——为爱而生,为爱而写的诗人;史铁生——用笔与疾病对抗的不屈之魂……请参照以上示例,任选两位自己喜爱的中国现当代作家各写一则简短的评语,如:鲁迅、余秋雨、海子、舒婷、顾城等等。(6分) 七、写作(60分) 美国盲聋哑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里,对那些拥有视力而不加珍惜的人深表惋惜。其实,我们拥有的一切都值得珍惜:生命、亲情、友情;家庭、社会、自然;一个经历,一次过程;一个挫折,一次成功;甚至曾经给我们伤害的对手,让我们尴尬的意见…… “珍惜拥有”是一种生命的觉悟,一种境界。 请以“珍惜拥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字迹清晰,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 1.B(A瞋chēn C溯sù D箕jī) 2.C。 A“嘻游”应为“嬉游”。B“班驳”应为“班驳”。D“走头无路”应为“走投无路” 3、【答案】B 【解析】A 句式杂糅 C “基地”与“机构”搭配不当 D 成分残缺,“采取”缺少宾语。 4、C 解析: C项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各尽所能” 意思是“各人尽自己的能力去做”,主语应该是人,而不能是“博物馆的收费”。A项“无伤大雅”的意思“指虽有影响但对主要方面没有妨害”,B项“络绎不绝”意思是“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D项“伯仲之间”,比喻差不多,难分优劣。这三项成语使用均恰当。 5、 C。此题考查对文句的正确理解。原文第二段语句“各国国史均名曰《春秋》”,可判定正确答案。 6、 B。此题考查正确筛选信息的能力。B项意思不完整。 7、 D。此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D项“天命靡常”的观点春秋已有,并非产生于战国。 8、D 9、B. 10、A 11、见译文画线句。 12. 1、诗的上阕主要选择了“西风”、“雁”、“霜”、“晨月”、“马蹄”、“喇叭声”等意象构成了一幅红军行军图,表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紧张的氛围和红军战士肩负革命重任、迎接一场激烈战斗的心情。 2、诗的下阕主要选择了“雄关、“苍山”、“残阳”等意象构成了一幅壮美、激烈的图画,色彩绚丽。构图简洁,而境界雄阔,体现了胜利来之不易,又充分表现了诗人满怀的战斗豪情。 13 1、人生易老天难老。战地黄花分外香。 2、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3、汤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4、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 5、三月的柳絮不飞。跫音不响。 14.①比喻诗歌衰老、朽蚀、失去生命(或变得灰暗腐朽,或失去光彩和神奇)。 ②因为他们没有能够深入人心,感动读者,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③作者认为当代诗歌没有经过时间的淘洗。 15.意思是说古诗经过时间的淘洗,本身的魅力得到深化和升值。 16.它能深化我们对人事的体察,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和归宿,赋予生命以深厚的意义。 17、 音乐家的灵感常成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的灵感常成为优美的辞章,画家的灵感常成为完满的构图,一般人的灵感常只是霎时的喜悦。 18、 你高耸挺拔,稳重坚强,是值得我信赖的朋友。 [说明:要考虑拟人辞格、比喻辞格,山,人化之后的特点,将其比喻为朋友、女神、兄长等均可,要与上文的老师和前文的山的特点吻合。要求读透例句。例句是紧扣海的博大辽远、深遂宽广的特点来描述,访写时要抓住山的特点(如高耸挺拔、稳重坚强)来描述。] 19、①将惊悉改为获悉、听说;②将造访改为探望、看望;③将阁下改为您老、您;④将馈赠改为敬献、送上。解析:本题考察日常表达的技巧,语言要得体并要礼貌,语句通顺表达准确。 20、【答案】:示例 海子:在尘世中孤独地面朝大海看春暖花开的精神守望者 顾城:用高考资源网笔描画世界的孩子般天真的童话诗人 鲁迅:以如橡巨笔为锋刀利剑的文化战士 (4分,每个2分,符合题意要求的两项即可) 译文: 因为触犯法律理应处斩,一同的十三人被杀后,轮到韩信了,韩信傲然仰视,看到滕公,就说:“难道大王不想一统天下了,为何要杀有才之士?”滕公见韩信出言不凡,神态桀骜,就释放了他。滕公与韩信交谈后,认为韩信很有才能,非常高兴。于是把韩信引荐给汉王,被任命为治粟都尉,但汉王并不认为韩信有什么出奇之处。韩信与萧何交谈过几次,萧何认为韩信是个奇人,(很有军事才能)。行军到南郑的时候,有很多将领都逃跑了,韩信估计萧何已经多次向汉王推荐过自己,汉王还是不重用,于是也走了。萧何听说韩信跑了,来不及向其他人说明,自己去追韩信。有人向汉王汇报,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大怒,方寸皆乱。过了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怒又喜,责怪萧何说:“你为什么要逃跑呢?”萧何说:“臣不敢逃跑,我是去追逃跑的人。”汉王说:“你去追谁呢?”萧何回答:“是韩信。”汉王又骂了,“将领都跑了几十个,你不去追;说是去追韩信这个无名之辈,必定是在说谎。”萧何说:“普通将领很容易找到,但是像韩信这样的将才,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大王如果只是想做汉中王,那么用不着韩信;如果要争霸天下,除了韩信,没有人能给大王出谋划策。请问大王到底如何决策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