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十八中10级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 50 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或填涂在答题卷指定的位置。 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主观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横线的字,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A.百舸(gě) 瞋(zhēn)目 彷(páng)徨 惆怅(chàng) B.方遒(qiú) 颓圮(pǐ)(pǐ) 哽咽(yè) 青荇(xìng) C.浪遏(è) 浮藻(zǎo) 千乘(shèng) 漫溯(shuò) D.阙(quē)秦 忸怩(ní) 深邃(suì) 簸箕(qí)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幽僻 嘻游 荒芜 游目骋怀 B.班驳 挺拔 沧桑 失魂落魄 C.稀疏 缥缈 蝉蜕 玉砌雕栏 D.和谐 拙劣 余暇 走头无路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大师的这段经历非常重要,但流传的说法不一,而所有的当事人、知情人都已去世,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 B.我们说话写文章,在把零散的词语串成一个个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完成交际任务的句子的时候,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律的。 C.这个法律职业培训基地由省司法厅和南海大学合作建立,是全国首家有效联合政府行政职能和高效教育资源而成立的培训机构。 D.近期发热患儿增多,我院已进入门诊超负荷状态,为使就诊更有序,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如果由此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新来的王老师为人不苟言笑,同事们一般都不跟他嘻嘻哈哈,只有谭校长有时还会跟他开点无伤大雅的玩笑。 B.近几年,来中国演出的外国艺术团络绎不绝,不过人们对俄罗斯芭蕾舞团的《天鹅湖》还是情有独钟,屡看不厌。 C.美国博物馆的收费可谓各尽所能:有的一部分收费,有的分时段收费,还有的是否交费、交费多少由参观者自行决定。 D.中、日、韩三国参加这次围棋比赛的运动员,水平都在伯仲之间,谁能胜出,就要看谁具有更好的竞技状态和心理素质了。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说“春秋”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徐连城在《文史哲》第三期著文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由战国时人命名的,确立于西汉。 春秋以前是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来命名时代的,战国人继续使用前人关于夏、商、周三代的名称,但其历史年代学的观点略有变化,在命名新的历史时代时有了自己的特点。一方面,自周王室东迁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周王室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显然,仍以族、地、王朝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已失去意义。另一方面,战国是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战国人发展了春秋时已有的“天命靡常”的观点,命名当世为“战国”;又根据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各国国史均名曰《春秋》,称这段历史时期为“春秋”。两汉时,人们继承了战国时人对春秋时代的称谓。 至于说“春秋时代是由鲁国国史《春秋》得名”的看法,徐文商榷说:鲁史《春秋》被拔高到经典的地位,是汉以后儒家作为官学后的事,战国时人未必肯把它奉为经典;鲁国当时并非大国,地位衰微;再者,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众多的《春秋》还会大量保存的,否则墨子何以会说“吾见百国《春秋》”?可见,战国人是不会以鲁《春秋》来命名这一时代的。 5、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秦始皇焚书以后,众多的《春秋》已被焚毁,不可能大量保存,所以墨子不可能见到百国《春秋》。 B.墨子见过的百国《春秋》,几乎全被秦始皇烧毁了,只剩下鲁国《春秋》,因此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 C.墨子说他见过百国《春秋》,说明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而绝大多数均已被秦始皇烧毁。 D.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保存了大量的鲁国《春秋》。如果不烧这些书,墨子见到的《春秋》会有百部以上。 6、徐文认为“春秋”不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的,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 A.鲁史《春秋》当时并未被奉为经典。 B.当时大国争霸,周王室无力控制诸侯。 C.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为名,并非鲁国一国。 D.鲁国当时并不是大国,而且地位衰微。 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夏、商、周三代的名称,是由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命名的。 B.“春秋”这一时代称谓始于战国,两汉时人们继承了这一称谓。 C.“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以思想活跃、百家争鸣作为历史背景的。 D.产生于战国的“天命靡常”的观点,是“战国”时代得名的依据。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0题。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拜以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信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关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8、与“不及以闻”中的“闻”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何闻信亡 B、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 C、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 D、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9、选出与“上不我用”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A、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B、上未之奇也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十年不收于国 10、萧何追韩信的原因是( ) A、韩信,国士无双。 B、信为治粟都尉。 C、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 D、信数与何语,何奇之。 第Ⅱ卷(120分) 四、(28分) 11、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3分) (2)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4分) (3)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3分) 1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8分) 忆秦娥•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毛泽东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1、这首诗上阕是一幅红军行军图,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心情?(4分) 2、这首诗下阕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