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天姥山(mǔ)木屐(jī) 澹澹(dàn) 觉时(jué) B.商贾(ɡǔ) 恬然(tián)荻花(tí) 湓浦口(pén) C.初霁(qí)秋暝(mínɡ)渚清(zhǔ)开济(jì) D.玉砌(qì)暮霭(ǎi)纶巾(lún)樯橹(qiánɡ) 解析:B.荻dí;C.霁jì;D.纶ɡuān。 答案:A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只是朱颜改(红颜,代称少女,此指宫女) 都门帐饮无绪(国都) 多情自古伤离别(为……悲伤) B.此去经年(一年) 便纵有千种风情(深情蜜意) 银汉迢迢暗度(银河) C.独自怎生得黑(怎么,怎样) 封狼居胥(封闭山界) 荠麦弥望(满眼) D.淮左名都(淮水东面) 因自度此曲(创制) 难赋深情(表述) 解析:C.封:筑土为坛祭山神。 答案:C 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故国神游 便纵有千种风情 纵豆蔻词工 便胜却人间无数 却上心头 自胡马窥江去后 独钓寒江雪 解析:A.分别解释为“国都”“(旧)地”;B.都解释为“纵使”;C.分别解释为“(胜)过”“可是”;D.分别解释为“长江”“江水”。 答案:B 4.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组是( ) ①雕栏/玉砌应/犹在 ②念去去/千里/烟波 ③金风/玉露/一/相逢 ④梧桐更/兼/细雨 ⑤气吞/万里/如虎 ⑥封狼/居胥 ⑦念/桥边/红药 A.①③⑤B.②③⑤C.③⑤⑦D.②⑤⑥ 解析:①雕栏/玉砌/应/犹在;②念/去去/千里/烟波;⑥封/狼居胥。 答案:C 5.下列诗句中语序倒置的一组是( ) ①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②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③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④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⑤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⑦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⑧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A.①③④⑥B.③⑤⑥⑧C.②③⑥⑦D.①⑤⑥⑦ 解析:古典诗歌由于受音律等的影响,或者表达的需要,有些诗句是倒装的。我们在欣赏时应该把它恢复到正常语序来理解。 答案:C 6.阅读下面的诗句,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②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③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④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⑤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⑦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⑧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⑩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1)都不属宋朝词人作品的一组是( ) A.①⑧B.②⑧C.④⑨D.①⑩ (2)属宋朝同一词人作品的一组是( ) A.④⑧B.⑥⑩C.④⑦D.③⑩ (3)都使用了修辞格的—组是( ) A.①③⑨B.②⑦⑩C.③④⑤D.⑤⑦⑧ 解析:(1)A项都是南唐李煜的作品;(2)B项作者都是辛弃疾;(3)C项中③是比喻,④是拟人,⑤是借代。 答案:(1)A (2)B (3)C 7.对下列诗句的内容、表现手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诗中的“天鸡”,是古代传说里的一种鸡,这两句诗是诗人登山的开始,从飞度静湖到登上天姥山顶,一路写来,景物一步步变幻,梦境一步步展开,色彩也一步步加浓。 B.“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几句诗用了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梦幻世界,起到了烘托下文的作用。 C.“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呼应上文的“邀相见”,可见琵琶女出场是不得已。“半遮面”的肖像描写表现了她由于身世低微,怕人瞧不起,不好意思,不愿见人的心理。 D.“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沉吟”的神态与询问有关,反映了琵琶女欲说还羞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起”“敛容”,一系列动作和表情表现了她内心障碍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 解析:C项“半遮面”的肖像描写表现了琵琶女有难言之隐,不愿见人的心理。 答案:C 二、诗歌鉴赏(9分,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漫成一首 杜 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解析:A、B、D三项对杜甫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都是恰当的。诗人写月,不是直接写天上的月,而是写“江月”,即水中的月影,因人在舟中,所以江中的月影似乎离人只有数尺;又因江面十分平静,才能十分真切地看到“江月”。首句与孟浩然的“江清月近人”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A项的分析是恰当的。第三句中“联拳”,是“屈曲”的意思,全句是描绘了这样一幅景象:月光照耀着沙滩,沙滩上一群白鹭屈曲着身子在夜宿,境界十分恬适、静谧。所以B项的分析也是恰当的。通读全诗,我们就可感到,饱经丧乱的诗人在舟中望着江中的月、桅杆上的风灯、沙滩上的白鹭时心中油然而起的一种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即使当一条大鱼突然跃出水面发出拨剌声时,其实更突出了一个“静”。可见D项的赏析也是恰当的。诗的第二句中,“风灯”是一种有罩子能防风的灯,不是什么“江风吹打桅灯”,我们从它与“江月”句的相对中也可看出。这一句其实还是写一种“静态”,因此说它与第一句的静“对比鲜明”是不恰当的。 答案:C 9.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解析:A项是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前两句确实写出了诗人登楼远眺所及之美景,但三、四两句却不着眼于写景,而是用具有哲理的语言展示了诗人高瞻远瞩的襟怀。 B项是唐代裴度的《溪居》诗,全诗写出了溪居的幽静,但第三句“红尘飘不到”却不是写景,而是写他居处的幽,“红尘”一句,即闹市的飞尘也飞不到这个地方,显然这也不是一幅景。D项是唐代柳宗元的《江雪》诗。全诗有山有水,有舟船,有飞雪,还有独钓的老渔翁,是一幅绝妙的图画,仔细看来,诗的一、二两句分别写景,但三、四两句却要连起来才成为一幅景。由此可见A、B、D三项都不符合题目提出的要求。C项是杜甫的《绝句》诗。诗中“迟日”即“春日”。首句写的是一幅春日江山丽的全景;第二句写了春风吹拂着花草令人感到一阵阵香气袭来的中景;三、四两句分别写了燕子衔泥飞上画梁,鸳鸯鸟在暖暖的沙滩上栖息的画面,四句诗也是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成了一幅春景图。因此,C项是正确选项。 答案:C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