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郑伯如晋 如:到……去 C.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贿:贿赂 D.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鄙:边远的地方 【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此考点考查的重点是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很多,如“根据形旁推断词义”“根据充当的成分推断词义”“联想旧知推断词义”“结构相似推断词义”“代入还原推断词义”等方法,一般都在解题过程中综合运用。本题的C项中的“贿”字可采用“结构相似推断词义”法,文中“贿”与“令名”相对,应该都是名词,再根据文意,文中没有“贿赂”的说法,应为“财物”,故C项错误。 7.下列八句话编为四组,分别表现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的一组是( ) ①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 ②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 ③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④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⑤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⑥德,国家之基也 ⑦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⑧夫令名,德之舆也 A.⑧② B.⑥⑤ C.①③ D.⑦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命题者在设置题目时,往往用“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等方法迷惑人,解题时不仅要认真分析辨别,而且要注意筛选的依据、语境、所给信息本身的语义,避免出错。在做筛选信息题时,要注意被选文句的陈述主体与题干是否一致,二者涉及的对象是否一致,信息的意义指向是否一致,避免犯“张冠李戴”“颠倒因果”等错误。解答此类试题可采用排除法,如本题,②句强调节俭,而非“以民为本”,故可排除A项;⑤句强调的是喜欢一个人的做法,亦非“以民为本”,故可排除B项;⑦是善于听取民众的意见,非“治国以德”,故排除D项,所以C项正确。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产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他认为乡校是民众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如果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 B.子产认为政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他反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 C.子产认为治国应该重德轻财,治国以德可以获取美好的名声,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使国家根基稳固,人民快乐安逸。 D.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文章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归纳及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这类分析综合题要求学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抓准原文的信息并与选项进行比照分析。具体地说,一是要看文章整体的倾向性,即对人物的臧否褒贬,从而确定判断是否正确。二是要看文本的具体的语境。尤其要注意“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无限扩大或缩小”以及“以偏概全”等错误。本题A项中后半部分“如果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属无中生有,所以选A。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此类题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一定要做到信、达、雅。在翻译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字字落实,做到句通文顺。它是综合能力的考查,需要掌握足够量的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语、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方面的知识。翻译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六点:留、删、替、补、调、译。 参考答案:(1)我听说过用忠诚善良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用威权来防止怨恨。 (2)我很喜欢他,(他)不会背叛我。让他去那里学习(为政之道),他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了。 (3)子产如果死了,谁来继承他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