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二语文测试题:广东省高中语文必修3高二语文上册第一、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⑴第一自然段中的“生出铜绿”比喻什么?为什么作者说当代诗歌“离我们这般遥远”?作者认为造成当代诗歌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3分)
    ①
    ②
    ③
    ⑵.第三自然段中说:“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根据文意,解释这句话的含义。(3分)
    ⑶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每次品读名诗,“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4分)
    11B.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文后各题。(10分)
    山 窗 下
    杨 牧①
    ①记忆里有许多青山。
    ②山涧的悠冷,瀑布的激越,手掌大的绿叶,粉颊似的红花。从一座深山走出来的那种失落了什么又获得了什么的惆怅,惟啼鸟知晓。
    ③有一天下楼推开后院的纱门,迎头是一阵寒雨;那时我正想步行去校园听音乐会。马路一片湿寒,雪融了以后,春天正蹑足行来,西边的教堂正有人在唱诗,不知道他们在赞美什么。也许是赞美一千个湖泊,也许是赞美一万重青山,也许是哭泣,也许是平凡的忧郁而已。
    ④有一次驱车东下去芝加哥,黄昏时分过一条小河,石桥下是蓊郁的树木,那时还是秋深时节,红叶在暮光里罩着一重白雾;桥边立了一块木牌,写道“野狼河”,一份孤寂蛮荒的情调。等我从芝加哥回来的时候,重过“野狼河”,心里撞击的感觉却轻得多,我几乎忘了第一次经过“野狼河”时的恐惧和寂寥。生命原是可以改变的,情景的感觉更可以改变。每一秒钟我们都在汲取天地的新印象,也在摧毁旧有的印象。
    ⑤后来我几次听见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②,都很自然想到黑夜的寒风、细雨和院子里等待抽芽的两棵大榆树。我现在来记述这些,来纪念这块土地。一年来的默想,使我觉悟到原来异乡风月、春秋、风雪使我惊讶的,不仅是那种陌生的满足而已,而是对于另一块土地、另一段岁月的回忆和思念。这使我想起二十岁那年,初从一位剑桥毕业的英国先生读希腊悲剧的那回事。那是有一年的秋天,冷沁的上午,我们读到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当那位先生高声念到俄狄浦斯王目盲后的呼唤——啊命运,命运!——我仿佛是一刹那被造物拍醒。现在我才了解,那原来也不是文学或古典的力量,那是记忆的力量,一切悲惨的想象确实在一瞬间被诗句剥得坦然,鲜血淋漓。最近再读希腊悲剧,感受便已经不同了。
    ⑥这是失落了什么呢?抑是获得了什么呢?岁月和路程把心灵磨得苍老;思维和沉默把万重青山抹上一层白雾,盖上许多可怕的声响。有一位批评家说福克斯的小说是荒凉的,带着号角的声响。——其实生命整个都相当荒凉,带着号角的声响。
    ⑦而人的思想每分钟每秒钟都在错乱,都在转变;有时自以为定型了的浪涛,也会像梦魇一般化为暴雨,像暴雨似的卷来。若是你曾经独自在家乡一条熟悉的山路里行走,若是你曾经想过到深涧里去洗濯你的身体,若是你曾经为一片漂流在谷底的败叶悲悼,你驻足哀伤,忽然一场暴风,你逃到一个山洞里等待天晴——你若也曾经有过那种经验,你就会觉得生命的充实和空虚。
    ⑧生命的充实和空虚原是不容易说清楚的。冬天的时候,假期里,爱荷华城静极了,有一天中午,我在门口等一位教授接我去他家参加圣诞餐会。那时是十一点半,雪已经下了三个钟头了,我推开门时,雪仍在下,街上静得没有一丝声音,路上铺着一条厚棉絮,没有汽车,没有行人。雪无声地落,覆盖在一切物体上,小学校的体育场,河岸的树林,都静默得像死亡。我那时就说不出那种死寂到底应该是自然万物的充实抑是自然万物的空虚。我甚至不知道那种死寂到底应该是一种静谧抑是另一种嘈杂——这正和我小时候看海一样。
    ⑨你能够说大海是喧哗的吗?即使你站在沙滩上,你听见大海的喧哗吗?也许你什么也没听见,也许那隆隆的幻象只是你心灵的冲击,也许是爱的呼唤,也许是憧憬的翻腾……
    ⑩我只知道记忆里有许多青山,通过了时间和空间的迷雾,不知道失落了或获得了什么。我不能不低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③。
    (节选自《叶珊散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杨牧:台湾作家,笔名叶珊。②《第五交响曲》:以命运为主题。③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出自唐朝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怜”意为“爱”。
    ⑴为什么说“生命原是可以改变的”?(3分)
    答:
    ⑵第⑤段写到几次听见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有何目的?(3分)
    答:
    ⑶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意在悲叹“人生无常”、“人生如梦”,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4分)
    答:
    四、作文(40分)
    12.任选一题写作。
    ⑴奥运会有一句名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请以这句话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⑵请以“微笑是人生的一缕阳光”为话题作文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4分)①阜 ②暄 ③榫 ④嵬 ⑤悯 ⑥盥 ⑦拗 ⑧渚
    2A.(2分)人物 环境 塑造人物形象 桑地亚哥
    2B.(2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3A(6分)
    ⑴孤舟一系故园心
    ⑵无边落木萧萧下
    ⑶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⑷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忧愁暗恨生
    3B(6分)
    ⑴直挂云帆济沧海
    ⑵尔曹身与名俱灭
    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⑷蓝田日暖玉生烟 只是当时已惘然
    4.(各1分)⑴ 因:于是 为:创作 ⑵使动用法,使……凋谢
    ⑶忽然,一下子 ⑷这里是方便的意思
    5.⑴在宝玉的眼中黛玉多愁善感、美丽多情、姿容俊逸,极富神韵,特别是黛玉“眉尖若蹙”所体现出来的愁苦和抑郁更深深地打动了宝玉。(3分)
    ⑵“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贾宝玉的这句话充分体现其骄横不羁、蔑视权贵、大胆否定封建正统教育的性格特征。
    “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宝玉摔了 “通灵宝玉”,这实际上是对封建宿命论的反叛,是任性率真性格的体现。(选择一点即可给3分)
    6.⑴“如此”指的是鲁镇上各家各户“祝福”的盛况。揭示了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3分)
    ⑵祥林嫂陷入绝境,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2分)
    ⑶不能改。因为文中的“空的”和“下端开了裂”分别是前面句子的修饰语,把它们单独放在后面,是为了强调和突出,改了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3分)
    ⑷A祥林嫂怀疑灵魂的存在,问题即将被证实,内心产生希望。(2分)
    ⑷B大红的“寿”字和祥林嫂的死状形成对照,“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与鲁四老爷大骂新党、大骂祥林嫂是一个“谬种”形成鲜明对照,这样言行不一,对鲁四老爷起到嘲讽批判的作用,也表现了鲁四老爷的虚伪、反动和保守。(2分)
    7.⑴作用是:统摄全诗,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旨,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2分)
    ⑵“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极写山势高危,蜀道难行,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2分)(举一个例子并分析即可)
    8.⑴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2分)
    ⑵“帝始不见遇”的怨恨,更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怨思。杜甫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杜甫的怀才不遇、漂泊异地、远离故乡的处境与昭君相似,写昭君的怨恨也是写自己的怨恨。(2分)
    9.⑴D(期:约定。)(2分)
    ⑵C(A,而,连词,表并列;B,之,结构助词,的;D,以,介词,因为。C,其,前句代词,他、他们,后句表反问语气,翻译成“难道”。)(2分)
    ⑶B(原文是说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称道。)(2分)
    10.A⑴虽然拥有美味佳肴,不吃不知道它的味美,虽有最高的道德,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美好。⑵因此,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授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后才能反躬自省,知道了自己的困惑,之后才能够发奋图强。因此说:教和学是可以互相促进的。(各2分)
    10.B 孔子说:“由呀,⑴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⑵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各2分)
    11.A(分) ⑴(3分)
    ①诗歌衰老、朽蚀、失去生命(或变得灰暗腐朽,或失去光彩和神奇)。
    ②因为他们没有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
    ③作者认为当代诗歌没有经过时间的淘洗。
    ⑵(3分) 古诗经过时间的淘洗,本身的魅力得到深化和升值。
    ⑶(4分)它能深化我们对人事的体察,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和归宿,赋予生命以 深厚的意义 。
    11B.⑴因为随着人生经历的不断丰富,我们对生命的感觉、理解和态度是可以改变的。(3分,照抄原文“情景的感觉……旧有的印象”得1分)
    ⑵为了引出对逝去岁月的追思,对人生经历的不同体验和感悟,对命运的思考。(3分)
    ⑶不同意。因为作者从对“失落”与“获得”、“空虚”与“充实”的辨悟中,感悟到有“失落”就有“获得”,人不应在“失落”时悲叹,而应“带着号角”与命运抗争;生命的“充实”和“空虚”是“不容易说清楚的”,但人不应陷入“悲悼”“哀伤”之中,在惆怅忧郁的背后,应拥有对人生、对生命的憧憬与追求。(4分)
    参考译文:
    孙膑出生在阿城和鄄城一带,是孙武的后代子孙。孙膑曾经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庞涓奉事魏国以后,当上了魏惠王的将军,知道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就秘密地把孙膑找来。孙膑到来,庞涓害怕他比自己贤能,忌恨他,就假借罪名动用刑法砍掉他两只脚,并且在他脸上刺了字,想让他隐藏起来不敢抛头露面。齐国的使臣来到大梁,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地会见了齐使。齐国的使臣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赏识他而且还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过了十三年,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王派田忌率领军队前去救援,径直进军大梁。魏将庞涓听到这个消息,率师撤离韩国回魏,而齐军已经越过边界向西挺进了。孙膑对田忌说:“那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齐兵有胆小怯懦的名声,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兵法上说:“有急行军走百里和敌人争利的,有可能折损上将军;用急行军走五十里和敌人争利的,可能有一半士兵掉队。命令军队进入魏境先砌十万人做饭的灶,第二天砌五万人做饭的灶,第三天砌三万人做饭的灶。”庞涓追逐齐军行军三日,特别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入我国境才三天,开小差的就超过了半数啊!”于是放弃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轻装精税的部队,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
    孙膑估计他的行程,到傍晚可以赶到马陵。马陵的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适合埋伏军队。孙膑就叫人剥去树皮,露出白木,在上面书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马陵道两边,约定说:“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发。”庞涓当晚果然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白木上写着字,就点火照树干上的字,上边的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互相不能接应。庞涓自知无计可施,败局已定,就拔剑自刎,临死说:“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齐军就乘胜追击,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回国。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后世社会上流传着他的《兵法》。
    太史公说:社会上的人称赞军旅战法,都提到《孙子》十三篇和吴起的《兵法》,这两部书,关于这两部书的评价,社会上有很多,所以我不加论述,只评论他们生平行事所涉及到的情况。俗话说:“能做的未必能说,能说的未必能做。”孙膑用计策对付庞涓的军事行动是英明的,但是他自己却不能预先避免刖足的酷刑。……可叹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