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选A。与:结交,这里是讨好的意思。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李牧连却之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解析】选B。B项与例句均为名词作动词。A项形容词作动词;C项动词的使动用法;D项名词作状语。 4.名句默写。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 (2)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 (3)古人云:“以地事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六国破灭原因、总结历史教训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弊在赂秦 (2) 暴霜露 斩荆棘 (3)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 火不灭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来源:]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韩、魏塞秦之冲 冲:交通要道 B.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 收:收买 C.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折:屈服 D.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摈:排斥,弃绝 【解析】选B。收:收服,征服。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选A。“之”均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B项①介词,向,对;②介词,比。C项①介词,替;②介词,被。D项①名词,缘故;②连词,所以。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B.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C.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D.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解析】选A。得以:能够。B.古义:挺身而出。今义:指个人早期的经历或由家庭经济情况所决定的身份。C.古义:休养生息。今义:暂时停止工作、学习或活动。D.古义:不断出现的局势变化。今义:没有穷尽,没有限度。 8.以下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辙从战略角度立论,认为六国缺乏虑患之密,见利之深,及知天下之势的谋士。 B.在苏辙看来,六国政治家大都是一些“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的人,自然难以合力御秦。 C.在苏辙看来,六国的自安之计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D.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韩、魏不能独当秦”。 【解析】选D。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没有“厚韩亲魏以摈秦”。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武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 (2)(诸侯们)不知道要运用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的小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