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了上述一些话,时间不知不觉间已溜走一个半小时左右。虽然没有规定过谈话的时限,我觉得也该起身告辞了。为使这次拜访留下珍贵的纪念,我问她是否可以合个影。“Why not?”她爽快地说。照完相后,莱辛则回书房拿来5本她写的小说,一本本签上名,送给我。得到她亲笔签名的书,我真的很激动。随后她还递过两张价值30英镑左右的购书券,嘱我自己去书店买希尼译的《贝奥武甫》。 得知她获得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我比谁都高兴。这两天许多媒体来采访我,因为译了她的《金色笔记》,我成了莱辛在中国的代言人了。他们不断地问我莱辛个子有多高,拜访她时穿什么衣服,招待我喝茶还是咖啡等等一些问题。我想我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耐心,而莱辛现在面对的媒体比我所面对的不知要多多少,她就更需要耐心了。 12.关于《金色笔记》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作为莱辛在中国的代言人,作者在对莱辛有更多的了解的基础上,翻译了《金色笔记》。 B.作者拜访莱辛的目的是再次提出请她为中文版的《金色笔记》写序的事情。 C.莱辛主张不要随意改动书名,因为The Goden Notebook是小说整体的组成部分。 D.莱辛拒绝为《金色笔记》写序,更为重要的理由是其在中国已经有一个译本了。 13.关于文本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用类比的手法,用普通的家庭妇女和熟悉的邻里乡亲与之类比,突出莱辛的性格特征,为下文作铺垫。 B.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加入了国际版权组织,已经走上了正轨,盗版的事情就再也不会发生了。莱辛对是否盗版却不是十分在意。 C.文章第二段详细地叙写了她客厅内的摆设和给人的印象,渲染一种随和、适意的氛围,以便开启宾主的对话。 D.莱辛不懂中文,坚持不为中文译本写序,不敢妄下断语的行为,反映她的严谨、踏实的写作精神。 14.文中说“在语言不通的陌生人中间碰到了语言相通的人”,“语言不通”与“语言相通”矛盾吗?为什么?(4分) 15.作者在文中凸现了多丽丝•莱辛哪些值得人们尊重和学习的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6分) 12.A 解析:因果倒置,是因为翻译了《金色笔记》,然后才进一步了解了莱辛。 13.B 解析:“盗版的事情就再也不会发生了”,绝对化,注意原文作者说话的语境,是一种玩笑口吻。 14.参考答案:不矛盾,“语言不通的陌生人”是指自己和莱辛所使用的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相通的人”是指作者与莱辛有着相同的家庭出身,心理上有相通之处。 解析:两个“语言”意义不同,第一个是实实在在的语言,二者是“不通”的;第二个是虚指,这里主要指两人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 15.参考答案:①谦虚随和,平易近人;②热爱读书,热爱写作;③态度诚恳,治学严谨;④爽朗大气,慷慨无私。 解析: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注意要条理清楚,语言简练,内容全面。 (三)(2008海南、宁夏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20分) 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 “办大事,作高官”是李鸿章对盛宣怀一针见血的刻画,也可以说是对他一生发展道路的指引。盛宣怀是按照这条道路和程序走的,李鸿章也是照此方针培植他的。盛宣怀所经营的近代企业及与之相应的新式教育事业,在当时都是无先例可循的“大事”,但因为有李鸿章的大力支持而取得成功,并被李鸿章多次保举,直至官拜邮传部尚书。他因办“大事”卓有成效而至“高官”,反过来又利用“高官”的地位和权力来促进“大事”的发展。可以说,盛宣怀是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 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到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盛宣怀实际上已经全部或部分地控制了一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轮船、电报、铁厂、铁路、矿务、纺织、银行等大型企业。他在披荆斩棘、奋力开拓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新式人才十分重要,没有与这些新兴企业相适应的新式人才,将一事无成。那些皓首穷经的学究们绝不可能去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科举所取之士对此一窍不通。那么,新式人才从何而来?盛宣怀认为,必须立足于自己培养,聘用洋师只是暂时的、短期的。之所以如此,煤铁矿藏“实以开采为大利所在,未便使外人久与其事”。基于这种认识,盛宣怀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往往创办附设于企业的带有训练班性质的学堂。比如办电报局时,他在天津、上海等地办有电报学堂;督办汉阳铁厂时,也办有附设的学堂。这些学堂在学制、课程等方面都只注重实用,理论和基础知识则不求系统,属于非正规的训练班。盛宣怀是一个有心人,“精细为群僚之冠”,他对这些训练班及时总结经验,作为以后办正规学堂的准备。 1895年秋,盛宣怀得到直隶总督王文韶的批准和支持,在其权力和经济能力许可的情况下,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同他办实业一样,盛宣怀在办教育时也以“学以致用”为准则。他给北洋大学堂订了两条规则:其一是不许“躐等”。他说:中国过去学西学的学生成绩不显著的原因之一,就是“学无次序,浅尝辄止”,本大学堂的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其二是要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不过是工具。盛宣怀这一观点的形成,不仅源于他汲取了过去同文馆只学外语因而用途不广的教训,也是他自己在办实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的结果。也正因为这样,后来当他的天津海关道继任者李少东请求将60名学生分别改学法语、德语和日语时,他毫不留情地加以阻止了。 1896年春,盛宣怀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请求“如津学之制而损益之,设立南洋公学”。他非常慷慨地提出“学堂基地由臣捐购”,常年经费也由他所经营的轮、电两局岁捐十万两。此时正是盛宣怀大展宏图之际,因而主张南洋公学“取国政之义,以行达成之实。于此次钦定专科,实居内政、外交、理财三事”。显然,南洋公学是全国性的以培养政法人才为主的、由盛宣怀直接控制的正规学校。盛宣怀办学思想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他说:“师范、小学,尤为学堂一事先务中之先务。”所以南洋公学陆续设立了师范院、外院(附属小学)、中院(中学)、上院(大学)和特班。郑观应赞誉说:“此乃东半球未有之事,真非常不朽之功业也。” (摘编自夏东元《盛宣怀传》) 16.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与奋力开拓,到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关系国计民生的许多大型企业,都已处于盛宣怀的全面或部分掌控之中。 B.盛宣怀认为,开采矿藏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一旦让外国人插手其间,将使中国的矿藏资源大量外流,因而主张完全自主开采。 C.盛宣怀在天津、上海等地办的电报学堂和在汉阳铁厂时办的学堂,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强,而理论和基础知识则相对薄弱。 D.盛宣怀认识到培养新式人才的重要性,认为科举所取之士不可能去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必须通过新式教育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E.传记通过对盛宣怀教育思想及办学实践的记述,表现了他作为实业教育家的远见卓识,也反映了我国近代学校创办前后的社会背景。 17.盛宣怀在创办北洋大学堂时提出了哪些主张?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教育思想?请简要说明。(4分) 18.盛宣怀创办并直接控制的南洋公学有什么特色?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办学目的?请简要分析。(4分) 19.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有人认为是他教育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经济实力强,有人认为是李鸿章的培植。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8分) 16.BC 解析:B项,文中提到盛宣怀担心外国人长时间参与,会分得大量利润,没有提及“将使中国的矿藏资源大量外流”。C项,这些学堂注重实用,理论和基础知识不求系统。这是一种办学思想,至于学员实际情况原文未提及。再者,不求系统,意味着不全面,具体到某一方面的理论和基础,也可能很扎实。 17.第一问:①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②重在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只不过是工具。 第二问:体现了盛宣怀“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 18.第一问:①以内政、外交、理财等文科专业为主;②设有师范、小学、中学和大学。 第二问:①为国家培养政法人才;②为新式人才打下扎实基础。 19.①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办训练班、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②教育思想先进,学以致用,重视基础教育;③经济实力强,控制许多大型企业;④李鸿章的培植,保举做高官,支持办学。 三、语言运用(15分,每小题5分) 20.下图是北京市建委官方网站公布的京城房屋销售价格的情况。请你为下面图表添加一段简要的文字,说明图表所传达的主要信息。(不超过50字) 参考答案:京城楼市新盘开盘均价6个月持续高速增长,10月首次突破15 000元,11月开始回落。 解析:要突出几个关键点,如增长、回落、最高点。 21.将下列文字的主要内容进行压缩,压缩后不超过40个字(包括标点)。 而今,书籍这传统、古老的文化使者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日益陷入尴尬的局面。网络文学的异军突起,影视媒体的铺天盖地,使整体的文学生存空间扩大了,却导致书籍所独自拥有的领域相对狭小,相当多的受众越来越倾向于多媒体的诉求方式,尤其是青少年人群,更是沉迷于虚拟的赛博空间。好莱坞影视、日韩剧、港台片一轮一轮地热播,网上冲浪体验极点刺激,在这纷繁变幻的现代传媒变革时期,书籍又当何去何从? 其实以数字化和读图为特征的影视与网络文化,并不能真正取代书籍的存在。再怎么红的大片,终究也不可以离开优秀剧本的支撑。王家卫《花样年华》的成功,不正是先有了刘以仑的原作?网络小说的流行,也离不开畅销书的推波助澜。《我的野蛮女友》先是在网上红火,继而被导演发掘,再被出版社印刷发行,不也是很好的证明?书籍作为一种原始意义上的文本形式,自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答案:书籍面临严峻的挑战,但以数字化和读图为特征的影视与网络文化不能取代书籍的存在。 解析:首先对原文进行层次划分。这两段文字根据意思可分为两层,第一段强调书籍面临挑战,第二段阐述了书籍的自身优势。然后根据字数的要求对内容进行压缩、取舍。 22.(2009河北唐山高三三模,19)根据下列内容为校广播室拟一则广播通知。(不超过40字) ①某校团委、学生会准备举行庆“五一”文艺晚会;②全校各班全部参加;③晚会时间为2009年5月1日18:30(晚自习上课时间);④晚会地点在学校礼堂。 参考答案:5月1日晚六点半,在学校礼堂举行庆“五一”文艺晚会,请全校同学准时参加。 解析:符合广播稿的特点,内容要全面准确,语言要简练,时间与地点要具体。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岁月如歌,这一年刚刚唱罢,下一年已经登场。新的一年,驾着太阳的金马车,踢踏而至。正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新花新书新房,新车新衣新厂…… 这里出新招,那儿创新高…… 请以“新”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①立意自选;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只要细心地观察生活,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处于新的形态,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发展变化,日有新貌的自然景物、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创新发展的社会潮流……这些新的事物,无一不给人新的启示,无一不给人新的感悟,描述其“新”,感悟其“新”,定能参透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借景抒情,借物抒怀,借事言志。 当然也可以从历史上,去关注那些体现着“新”、蕴涵着“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以其为突破口,挖掘有关“新”的哲理,借这些历史文化素材,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悟。 总之,只要关注自己的生活视野和书本视野中的“新”现象、“新”景象、“新”事物,体悟其中蕴藏的道理,探求其中饱含的真善美,融入自己的情感,信笔成文,新鲜华美、意蕴丰满的文字自会流淌于笔端,书就景“新”、意“新”、事“新”、情“新”的新鲜文章。 参考例文: 新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世界上本无所谓新,敢于开辟另一片天地、新的领域,那就是新。 ——题记 人生一路走来,不宜从俗随众;人生一路走去,理应活出新意。用新奇多彩的练子,以自己的心跳舞,收获自己新鲜精彩的人生。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以新舞?遥想那漫漫的历史长河,一个个走出世俗,走出新天地的身影映入我的脑海。 司马迁虽受宫刑之奇耻大辱,忍辱负重,但并未从俗饮恨而辞世,他恨私心有所不尽,思垂空文以自见,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以自己的彩练舞罢自己的新舞,以自己的热血书就那“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以自己的心开辟新的人生。 陶渊明虽是怀着“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壮志而来,“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官场的现实并不是他心灵的归宿,但其并未折节屈从,其不为五斗米折腰,能认清自己“性本爱丘山”,终于挂印而去,隐身于山林之中,醉心于自己的一方天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田园中寻得自己的一方新的心灵圣土。 李白虽一世梦想做官,入朝为相。但并未卑躬屈膝而从俗,他一任自己的本性,让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傲岸不屈,不隐本性,他怎能摧眉折腰以事权贵,最终他把他自己交给了酒与月,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他以他那傲岸的灵魂开启了自己新的人生境界。 苏轼虽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似乎天妒贤才,他政治上连遭打击,家中又频遭厄运。但其并未沉沦,亦未退缩,却以一种洒脱、豁达的人生态度积极入世。他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心系百姓,关注民生。“回头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道出了其宦海沉浮后新的人生省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是其感于生命易逝,对人生态度的新的解读——随缘自适。 一个个令人敬慕的伟人从我的心中渐渐淡去,但他们都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印记——坚守自我,不宜随俗从众,开辟新的人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