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然而我们究竟正向着哪一条路走呢?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 但我们也就都像古人一样,永久满足于“古已有之”的时代么?都像复古家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 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乙) 因此我们在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旁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殍。有吃烧烤的身份不赀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见《现代评论》二十一期)。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否则,此辈当得永远的诅咒! 这文明,不但使外国人陶醉,也早使中国一切人们无不陶醉而且至于含笑。因为古代传来而至今还在的许多差别,使人们各个分离,遂不能再感到别人的痛苦;并且因为自己各有奴使别人,吃掉别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却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将来。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小儿。[来源: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 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鲁迅《灯下漫笔(二)》) 11.语段(甲)中文学家赞叹的“固有文明”,就是语段(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12.鲁迅为什么说当时的战争是“莫名其妙”的战争? 答案:说明当时的军阀战争是为了争夺各自的权力和势力范围,并非为了老百姓的利益,因而显得莫名其妙。 13.语段(甲)中“古已有之”的时代就是_________________。语段(乙)告诉我们,在“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里,中国社会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 答案: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人吃人、人剥削人、人奴役人 14.语段(乙)指出有许多人还想把人肉筵宴一直排下去,就是指语段(甲)中的__________ 答案: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用心脏生活 范晓波 我一直反对用成熟或者幼稚之类的词汇来衡量一个人的进步程度,因为这是一种基于大众准则的理性判断,并不能涵盖一种更接近诗意的生存。 我20岁左右的时候,经常因为过于率真浪漫而在为人处世上发生事故。所以便用法国著名风景画家柯罗来抵挡别人对自己许多可笑举止的嘲笑。因为那么伟大的柯罗,对社会常识依旧知之甚少,以致父母从不放心他一个人单独出门,他五十多岁了,外出还必须向母亲请假。 柯罗的幼稚也许是因为他沉醉于对美的探索而忽略了对生活技能的演练。可以相信的是,他在画布上从不会迷路,并因此比那些成熟的人领略到了更多的人生辉煌。 还有另一种人的不成熟,是因为无法学会和适应流行的价值准则。他们是时代的水土不服者,或者说,他们眼里根本就没有那些公共绿地上的栅栏,孤独的身影骄傲地掠过人群的尖叫和愤怒。 曾读过一个故事:一个欧洲商人在太平洋的一座小岛上发现一个老者手编的草帽很漂亮,每只售价20比索。商人想倒一些到欧洲去卖,便问老者:如果一次买一万顶,每顶可以便宜多少?老者却答:每顶还要多加10比索,因为编一万顶相同的帽子会让我乏味而死。 我真是爱极了这个老人,他用近乎天籁的声音,对自以为是的商业法则说了一声不。 能列出的前辈还有许多。他们飞行在芸芸众生的头顶,相似的身影重叠在一起,成为我的精神教父,鼓励我在森林之外长成独特的一棵树——不计后果地爱,绝不含糊地,到了30岁还相信光荣与梦想。 有一种人,他取舍生活的主要依据不是得与失,甚至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对与错,人生指南里只有美与丑、泪水或者麻木之类的路标,他们不一定能抵达所谓的成功,但胸腔里永远装满了感动与幸福。 他们和人群最大的区别在于:人们习惯于用大脑指导人生,而他们,更喜欢用心脏生活。 15.第一段中,作者提到的“一种基于大众”的准则指的是什么?请联系全文概括。 答案:谙熟人情世故,通晓社会常识,以得失对错为准则来取舍生活,衡量一个人。 16.怎样理解“他们是时代的水土不服者,或者说,他们眼里根本就没有那些公共绿地上的栅栏”这句话? 答案:此句用新奇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那些“用心脏生活”的人与众不同的独特的生活理念,他们不愿或不屑适应世俗流行的价值观,而追求一种美好的心灵体验。 17.文中卖手编草帽的老者那番话想说明什么问题? 答案:老者做事并不以追求物质利益为最终目的,在他看来,追求美好的心灵享受更重要。 18.综观全文,简析: (1)“我的精神教父”是谁? 答案:指像柯罗、老者那样的用心追求美好的生活体验,而超越世俗的价值判断的人们。 (2)“用心脏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理念? 答案:不计后果地爱,绝不含糊地恨,为追求一种心灵体验而生活的理念。 (责任编辑:admin) |